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台積電如何淨零轉型?綠電、減碳、再生水數據全公開

在台灣能源需求持續上升下,台積電的綠電布局能否成為穩定供電,以及推動淨零的關鍵?示意圖。shutterstock

|

前陣子台灣電力供應頻頻拉警報,市場一度傳出台積電被迫降載。雖然台電緊急澄清供電穩定,但事件凸顯高耗能產業的脆弱與轉型壓力,台積電的綠電布局能否成為穩定供電,以及推動淨零的關鍵?

近期台灣電力供應再次緊繃。高雄興達電廠火警與林口電廠設備異常,讓市場一度盛傳「台積電被迫降載影響無塵室運作」,引發外界憂心半導體產業供電是否受影響。

台電9月中旬火速澄清,強調目前並未要求台積電減少用電,整體供電仍屬穩定。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說明,台電與台積電之間原本就有協調機制,是否進行降載須依系統狀況判斷,目前尚未採取相關措施。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然而,電廠設備異常情況也暴露出能源轉型面臨的挑戰,外界隨之將目光轉向最大用電戶、也是在台採用綠電最大企業台積電。身為「護國神山」台積電來說,需要時時穩住其電力,任何波動都可能影響產能,更影響全球資通訊發展。也因此,台積電如何在龐大耗能下同時推動低碳轉型,特別是再生能源的使用與採購策略,成為民眾關注焦點。

再生能源用電36.1億度,占比14.1%創新高

在供電壓力與外界關注下,台積電公布113年度能源使用情況。數據顯示,再生能源用電量達36.1億度,占全公司總用電量的14.1%,高於原先設定的13%目標。其中,國內再生能源21.6億度,海外再生能源14.5億度;另有19億度電來自天然氣發電,0.2億度來自柴油,其餘219.4億度則屬非再生能源電力。

圖/台積電再生能源用電36.1億度,佔比14.1%創新高。取自2024-TSMC-Sustainability-Report-c

進一步拆解再生能源結構,風能使用量最高,達16億度,占比44.5%;其次是水力12.9億度,占35.6%;太陽能6.9億度,占19.1%;生質能僅0.3億度,占0.8%。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海外子公司已全面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114年公司總體目標則設定為20%,並維持海外子公司全綠電的狀態。

在採購布局上,台積電已累計簽署4.4GW的綠電契約,估計每年可減少約523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些合約包括與台灣離岸風電開發商的長期合作,預計114年開始實際供電,屆時將成為台灣首個由離岸風電直接轉供至民間企業的案例。

此外,台積電也參與政府與台電推動的「綠電分配沙盒計畫」。計畫允許企業將不同廠區視為單一用戶群,讓採購到的綠電能依實際需求分配,不再受限於單一廠區合約。這項制度突破,被視為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圖/台積電也參與政府與台電推動的「綠電分配沙盒計畫」。取自台電官網

碳排2100萬噸年增8%,靠千項節能措施挽平衡

受先進製程擴張影響,台積電113年度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達2100萬公噸,較前一年增加8%;單位產品排放量則上升19%,未能達到既定減碳目標。另外,台積電每三年進行一次碳足跡與水足跡調查,113年度的結果顯示,晶圓製造階段占整體碳足跡的比重高達84%。

雖然未達到減碳年度目標,但在供應鏈管理上,台積電持續擴大範疇三盤查範圍,並透過培訓與工作坊提升數據品質與減碳能力。113年共有41家供應商參與GHG Protocol範疇三的盤查訓練,另有原物料碳排管理工作坊,示範如何辨識主要排放源並計算減碳量。成果顯示,高用電供應商的ISO 14064認證比例已由84%提升至90%,供應商新增節電2.17億度電,累計節電突破10.26億度,相當於減少10.7萬公噸碳排放。

在自身節能方面,台積電113年共執行1177項措施,新增節電量達8.1億度,累計節能率達15%,相當於減少近40萬公噸碳排放,並節省電費約30.4億元。其中,「新世代機台節能行動專案」自107年啟動以來,已完成236項方案,累計節省超過10億度電;而在無塵室風機過濾組改良後,運轉效率由55%提升至60%,單廠每年可減少用電330萬度。

在「碳手印」方面,台積電產品雖以高能效著稱,僅113年就協助全球用戶節省1410億度電,相當於減少5962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顯示其產品對全球能源效率的助益。

此外,在國際合作上,台積電於113年加入SEMI與全球半導體氣候聯盟(SCC),共同發起「能源合作組織」(EC),希望透過產業集體力量,推動亞太地區低碳能源法規、排除再生能源供給障礙,加速能源轉型。

再生水導入5、3奈米製程,替代率高達17%

「水資源是半導體的命脈。」2025亞太永續高峰會論壇演講中,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指出,南科12吋廠兩年前啟用的再生水廠,如今在乾旱時期也能取代外購水源,讓生產不中斷,最新成果顯示,民國113年再生水替代率已達17%,超越原訂14%的目標。

圖/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黃泓瑜攝

根據永續報告書數據指出,台積電每日在新竹科學園區用水量高達7.7萬立方公尺,中科約5.8萬立方公尺,南科更是12.4萬立方公尺。113年單位產品用水量為161.0公升(以十二吋晶圓當量計),雖較前一年減少8.7%,但仍高於基準年99年的140.9公升。公司解釋,主因是多座新廠進入用水階段卻尚未量產,固定用水增加。

面對用水龐大壓力,台積電仍在節水與回收展現成效。113年全年新增節水量達554萬立方公尺,回收水量更達2億8,460萬立方公尺。為回應氣候變遷挑戰,公司同年發布《水宣言》,提出「水資源正效益」(Water Positive)的長期目標,也就是企業復育或創造的水量必須大於取用量。

在技術應用上,台積電成功將再生水導入最先進的5奈米與3奈米製程。報告書表示,歷經兩年驗證,品質與良率均無疑慮,目前已在台南廠全面導入。南科再生水廠、永康與安平水資源回收中心每日合計供應6.7萬立方公尺,讓廠區自來水使用量降低三成。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與台南市政府合作推動仁德再生水廠,首創「以水換水」模式,透過市府媒合,受水公司使用再生水,台積電支付溢價,預計114年啟用後,將進一步釋放區域自來水資源。

「南科廠區再生水使用率已達四成,這不是妥協,而是提升韌性的利器。」台積電綠色製造部副處長曾惠馨在同個論壇中指出,台積電從市政下水道取水,不僅改善河川水質,還導入除銅技術延長純水系統壽命,並經過三個月監測證實,產品品質與良率更加穩定。

在多元水源布局上,國內方面,台積電參與新竹與台南的海水淡化工程,簽訂每日4.5萬立方公尺的認購合約,以減輕區域供水壓力。海外則全面推動水正效益策略,位於日本熊本廠區已完成500萬立方公尺地下水涵養,相當於自家用水量三倍;美國亞利桑那廠則實施淨零廢水排放,工業再生水循環率突破九成,確保乾旱環境下的供水韌性。

「乾旱時不用買水,就能靠再生水維持生產,這就是水資源正效益的價值。」何麗梅強調,從市政再生水導入、跨部門合作,到海外涵養工程與零排放技術,台積電正把承諾化為具體行動。

圖/台積電南科再生水廠設備一景。胡華勝攝
圖/台積電南科再生水廠設備一景。胡華勝攝

延伸閱讀:台積電魏哲家喊「綠電有多少買多少」!泓德、雲豹搶攻能源商機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