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片製造過程涉及微小尺寸,半導體產業對空汙極為敏感。示意圖。shutterstock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遭遇罕見強烈沙塵暴襲擊,讓城市瞬間陷入零能見度,不僅造成交通與供電中斷,也引發外界對當地半導體產業的關注。特別是全球晶片龍頭台積電在當地設廠,如何確保製程環境不受沙塵暴、空汙威脅,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如果你曾經看過電影《沙丘》,一定對以下場景不陌生:主角保羅・亞崔迪(Paul Atreide)騎著巨大的沙蟲,在漫天沙塵暴中前進。而這現在卻成為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發生的真實場景。
沙塵暴來襲,空橋慘被吹垮
CNN指出,亞利桑那州當地時間8月25日晚上,一股在氣象學被稱為「哈布沙暴」(Haboob)的巨大沙塵暴,吞噬鳳凰城都會區的部份地區,導致能見度趨近於零。
更可怕的是,沙塵暴以後,嚴重的雷暴會緊接著席捲整個城市,留下的只有被吹倒的樹木、風力損壞和大規模停電。華航、星宇即將在今年年底、明年初開航的鳳凰城天港國際機場(Phoenix Sky Harbor Airport)也無法倖免於難,一座空橋甚至還被時速113公里的陣風吹毀。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因此,天港國際機場一度實施地面管制約一小時,所有航班都被禁止起降。而鳳凰城國家氣象局也發布沙塵暴、強雷暴警告,提醒駕駛人能見度將大幅降低,希望他們能「靠邊停車,保命要緊」(pull aside and stay alive)。
CNN分析,沙塵暴在亞利桑那州並不罕見,只是這次風暴威力特別大。這股風暴是在雷暴以後,向外擴散的強風捲起沙漠泥土,形成一道滾動的沙塵牆。這些沙塵牆可高達數百公尺,綿延數公里,可在幾秒內阻擋視野,和冬季的暴風雪一樣,只是把雪換成沙子。
前外資天王分析師:希望台積電排氣系統沒問題
被譽為國內最懂半導體的前外資圈兩大王牌分析師之一,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隨即在臉書上發文,「兒子剛剛打電話給我,說現在鳳凰城正有沙塵暴,希望台積電無塵室的排氣系統沒問題。」而台積電則回應,目前營運一切正常,不受沙塵暴影響。
究竟為什麼空氣品質對半導體製程如此重要?而台積電又是如何洞燭機先,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州氣候狀況設計廠房,使營運不受沙塵暴影響?
一顆沙子進入無塵室,就有可能導致巨大損失
業界人士分析,由於晶片製造過程涉及微小尺寸,半導體產業對空汙極為敏感,即便是單一微小顆粒也可能導致缺陷,進而損害積體電路功能,甚至良率大幅下降、營運遭受損失。

因此,現代半導體晶圓廠在空汙控制上投入鉅資,以避免前述毀滅性影響。一般而言,過濾技術堪稱是半導體製程中空汙控制的核心,廠房都會安裝「高效微粒空氣」(HEPA)過濾器、「超低微粒空氣」(ULPA),以捕捉極小、肉眼看不見的顆粒,確保生產環境中只有潔凈空氣流通。
HEPA過濾器通常可以去除99.97%的0.3微米以下顆粒,而ULPA過濾器過濾效率則更高。換言之,把這些過濾器整合到半導體無塵室的排氣系統中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半導體晶圓廠也必須增設監測系統、感測器,即時監測空汙程度,以測量十億分之一(ppb)等級的汙染物水準。業界人士觀察,這些系統既能檢測一般背景汙染物,也可偵測因為製程異常而突然升高的汙染強度。管理這些設備的人員不只可識別新出現的問題,還能預測何時需要進行主動維護或設計調整。
台積電多管齊下,確保空汙不影響製程
對於空汙問題,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廠的設計,原本就包括無塵室等潔凈製程環境,具備高度排氣過濾能力,有效阻隔沙塵、微粒進入製程環境,此外更從技術、制度、體制設下銅牆鐵壁,確保空汙不會影響製程與良率。
根據台積電2024年永續報告書,台積電會根據不同性質的廢氣進行分級處理,由本地洗滌器(local scrubbers)處理高濃度酸鹼、腐蝕性氣體後,再送往中央洗滌器進行後端溼式淨化。
而揮發性有機物(VOCs)則進入冷凝型洗滌器、沸石轉輪濃縮器,層層降低排放濃度。透過這些技術不斷提升揮發性有機物減量成效,去年減除率高達99%。
另一方面,台積電也攜手供應商改良加熱式本地式洗滌器,採用甲烷作為還原劑,增加一氧化二氮(N2O)分解效率,使其減除率由42%提升至90%,氮氧化物(NOx)排放也降低40%。這項技術目前已經納入新廠標準設計。
同時,台積電也建立「N+1備援機制」、異常警示與不間斷電源(UPS),確保設備故障時能立即啟動備援系統,並達成全年無任何空汙設備異常報告、違規處罰紀錄的完美紀錄。
在制度面,台積電不只成立「環境監測中心」,負責集中監控空氣與水汙染控制設備,並進行排放追蹤、異常提醒,有效提升汙染源管理和應變速度。
去年台積電也首度舉辦「自我採樣訓練工作坊」,提升設備部門人員的汙染源樣本採集能力,進而提升對汙染事件的追蹤與改進效率。

沙塵暴提醒我們,大自然的力量無可忽視,但半導體產業對空氣品質的掌握更是關乎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台積電以嚴密的技術、制度與備援機制,展現其面對極端環境挑戰的韌性,也再次凸顯科技製造與環境永續的密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