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解讀COP30〉「化石燃料」是房間裡的大象?專家:台灣可槓桿氣候外交資產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近日舉辦「全球氣候大交工,台灣該如何回應:COP30峰會觀察」座談會。圖取自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臉書

|

作為《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COP30備受全球矚目。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近日舉辦「全球氣候大交工,台灣該如何回應:COP30峰會觀察」座談會,邀請多位親赴氣候談判現場的專家學者,深入剖析本屆峰會的關鍵議題與台灣的應對策略。

本次座談會以COP30主題概念「Mutirão」(葡萄牙文意義:交工)來開場。「提到『交工』,我們會想到交工樂隊,想到當年的美濃反水庫運動。這是一種在地互助的文化,強調參與、公平與合作互助。」一開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倡議策略規劃師吳勁萱便指出「交工」這概念,在台灣環境運動早已萌芽。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環境部雖將此詞翻譯為「共作」,但在台灣的文化語境中,客家話的「交工」更能精準傳達其精神。

他進一步解釋:「Mutirão原意是指巴西社區鄰里間的集體互助行動,這正呼應了當前全球氣候治理的需求,不只是簡單的合作,而是必須拋棄成見,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集體行動。」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COP三議:決議、協議與抗議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指出,COP是由「決議」、「倡議」與「抗議」三個議」交織而成的場域。他解釋,決議是大會的全體共識;協議則是部分國家的倡議結盟;而抗議則是公民社會的活力展現,這三者是推進氣候進程的動力,抗議往往轉化為倡議,進而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

林子倫特別提到COP30現場「抗議」能量。巴西作為民主國家,本次大會見證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原住民與氣候遊行。亞馬遜原住民的聲音在會場內外迴盪,強調森林與土地正義,這正是民主展現的一環,也是推動談判桌上改變的重要外部壓力。

針對決議部分,趙家緯分析,針對本次COP30的官方決議,雖然各國提出了NDC3.0,但整體進展令人擔憂。根據目前各國承諾,世紀末全球升溫恐達2.3至2.5度,遠高於《巴黎協定》設定的1.5度目標。「在2.5度的世界裡,珊瑚礁將完全消失,全球GDP損失將達14%,這相當於COVID-19疫情損失的兩倍,」他頗為憂心。

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黃泓瑜攝

為了彌補減量缺口,趙家緯提到大會決議建立的「全球落實加速器」(Global Implementation Accelerator,GIA)來協助締約國落實NDC計畫。

指出房間裡的大象:難以擺脫的化石燃料

在本次峰會的眾多議題中,化石燃料的淘汰議題意外成為激烈攻防的焦點。趙家緯形容這是一場「突襲戰」,原本並未列入正式議程的「擺脫化石燃料路徑圖」,在巴西總統魯拉的政治操作下被搬上檯面。

「這是一場失敗,但也揭示了未來的戰場。」趙家緯分析,最終有86個國家支持簽署化石燃料轉型宣言,其中包括澳洲等能源出口國;但同時也有80個國家反對,包含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大國。這顯示出全球在能源轉型上的巨大撕裂,「雖然美國沒參與COP30,但在會議期間川普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見面,顯示美國幽靈仍存在會場。」

林子倫補充指出,從COP26逐步減少(Phase down),到COP28轉型脫離(Transition away),化石燃料的退場之路走得艱辛。雖然擺脫化石燃料爭議在COP30受阻,但在決議內容使用「不可逆轉(Irreversible)」字詞,暗示向全球市場釋放了,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向已定,任何對化石燃料的堅持都將面臨被時代淘汰風險的訊號。

圖/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取自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臉書

另外,針對這次核能議題方面,趙家緯指出,藍區只有4、5個攤位展示與核能相關的內容,正式會議沒有任何一個談及核能議題,「由於核能成長至三倍宣言的主要推動力量來自美國;然而,這次美國缺席,這項倡議便難以真正推動。」

調適與減碳並重:COP30轉向氣候生存戰

「氣候調適」是COP30另一個重要亮點。林子倫指出,調適議題在國際談判中已討論十多年,但過去全球焦點大多放在減碳與排放管控;然而,減碳目標往往要到2040或 2050年才能實現,但極端氣候事件卻早已不斷發生、並且持續加劇。

林子倫強調,當氣候衝擊已成日常,提升「氣候韌性」成為迫切的生存議題。本屆 COP30正是首次將調適置於最高位階,明確確立其與減碳並重的政策地位,使氣候治理不再僅著眼於長期減量,也開始正視眼前的風險管理需求。

圖/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黃泓瑜攝

「現在問題已經發生,我們必須討論如何因應,」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一語道出氣候調適急迫性。她強調:「減緩是為了救地球,但調適是為了救人類,特別是對於像台灣這樣的島嶼國家。」

此次COP30在「全球調適目標(GGA)」上引發激烈討論。趙家緯指出,原定的100多個指標在談判過程中被大幅刪減至僅剩59個。這背後反映了南方國家內部的矛盾:非洲國家擔心過多指標將成為干涉內政的工具,而拉丁美洲國家則希望能有具體依歸以爭取資金。

儘管指標減少,但趙家緯認為,過去100多個指標仍可作為台灣檢視自身氣候調適政策的重要參考。在COP30,調適資金缺口仍是最大難題。發展中國家估計需要約3000億美元的調適資金,但目前的承諾遠遠不足。

「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最大的影響力仍然來自資金,」林子倫也坦言,美國長期是國際氣候資金的主要提供者,一旦美國在相關議程中態度消極或缺席,各項資金承諾往往就會停滯不前,等同讓全球推動氣候行動的步伐原地踏步。

暴雨下被遺落的聲音:2028年公正轉型納入NDC

COP30這次也通過「貝倫公正轉型機制(BAM)」,在減碳行動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援助,確保轉型過程的公平性,更要求2028年全球盤點要把公正轉型納入,趙家緯表示:「這被氣候團體視為一場『聖戰』的勝利。」

林子倫進一步解釋,早在2010年前後,「公正轉型」這個概念便開始在國際談判中成形,並在2015年《巴黎協定》前言中被明確納入,使原本以自然科學為核心的氣候治理,逐步擴展至社會、勞動與人文議題。隨後國際社會陸續建立相關工作小組,並投入資金支持,使公正轉型從理念逐步走向實際運作。

圖/陳惠萍指出,在檢視各國NDC 3.0時發現,有72%的政府忽略了身心障礙族群。示意圖。unsplash by Jon Tyson

陳惠萍特別關注氣候變遷下的「脆弱族群」。她帶領「永續女子天團」前往COP30,親眼見證了性別、身心障礙者與原住民在氣候政策中往往被邊緣化。

「在檢視各國NDC 3.0時發現,有72%的政府忽略了身心障礙族群,僅有14%的政策包含具體的包容措施,」陳惠萍指出。她強調,極端高溫與健康議題已成為焦點,大會發布了「貝倫健康行動計畫」與「極端高溫全球行動」,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科技與社會創新,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接住這些脆弱族群,落實真正的「公正轉型」。

美中缺席讓氣候論述轉向,提供台灣氣候外交新契機

面對美中兩國元首在COP30的缺席,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重組,林子倫提出了一個核心觀察:全球氣候論述的主軸,正從過去的「環境與經濟」議題,轉向為「能源安全與氣候安全」。

圖/面對美中兩國元首在COP30的缺席,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重組,林子倫認為歐洲重新扮演關鍵領導角色。示意圖。unsplash by Hal Gatewood

他指出,美國追求能源獨立,而中國則因擔憂能源進口依賴而加速再生能源佈局。這種由「安全」驅動的轉型,或許比單純的環保訴求更具動力。在美中缺席的情況下,歐洲重新扮演關鍵領導角色,而中國則持續透過「G77+China」鞏固其在南方國家的影響力。

然而,對於氣候議題,台灣並非締約國,但台灣該如何自處?「台灣雖然參與COP許多年,但我們在那邊說了什麼故事?」趙家緯直言,相較於新加坡與韓國在會場設立醒目的國家館並提出明確論述,台灣的參與顯得分散且缺乏一致性戰略。「我們有很好的企業、民間或政府代表去談,但回到國內做的卻可能是南轅北轍。例如外交部對外仍主打『Chip for Taiwan』(晶片外交),但這在氣候場合並非核心議題。」

陳惠萍則認為,台灣作為非締約方,在「全球交工」的架構下反而有靈活空間。「性別」與「青年」是台灣極佳的切入點。由於中國在性別議題上的缺席,台灣曾有女總統的背景與活躍的性別平權組織,能在國際場域展現軟實力。

圖/陳惠萍認為,台灣作為非締約方,「性別」與「青年」是台灣極佳的切入點。示意圖。unsplash by Eliott Reyna

林子倫補充,國際社會視台灣為科技進步的國家,而非需要援助的南方國家。因此,台灣應將自身定位為「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無論是資通訊(ICT)技術應用於防災預警,或是城市層級的淨零解方,都是台灣可以輸出的氣候外交資產。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淨零,就像沒有人可以獨自完成繁重的農事,」林子倫總結。在這場全球氣候的「大交工」中,台灣必須整合內部的科技、政策與公民社會力量,從單打獨鬥轉向集體協作,才能在國際氣候舞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COP30《遠見》邀專家全解析!彭啓明:籌組國際氣候合作辦公室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