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中秋喝啤酒也能減碳?海尼根屏東廠「循環經濟」釀出綠色未來

海尼根讓啤酒不再只是解渴的飲品,還可減少碳排、創造共好。張智傑攝

|

在台灣,啤酒不只是餐桌上的陪伴,更可能成為永續轉型的推手。海尼根將屏東酒廠定位為亞洲重要基地,導入歐洲最新的節能技術與循環經濟模式,從瓶器回收、再生能源到在地農業合作,全面實踐「零廢棄」願景。海尼根讓啤酒不再只是解渴的飲品,還可減少碳排、創造共好。

中秋烤肉,配上一罐冰涼啤酒,實在是人間痛快!但在享受這口清涼時,海尼根也把永續轉型釀進每一瓶啤酒裡。《遠見》採訪團隊走進屏東內埔的海尼根啤酒廠。這裡原本是維士比旗下的龍泉鑽啤酒廠,如今經過海尼根全面改造,成為結合綠色工廠理念的全新生產基地。廠內設備全自動化,空間明亮整潔,幾乎看不出曾是老工廠的痕跡。

在帶有鄉村酒吧風格的會客室稍作等待時,海尼根屏東酒廠廠長兼供應鏈總監彼得·范德·默倫(Pieter van der Meulen)親自現身。他笑著遞上幾罐「海尼根無酒精啤酒」,並解釋這是員工在上班時間也能安心享用的飲品。難以想像的是,眼前充滿活力的他,曾在海尼根歐洲任職長達三、四十年,歷練高層主管職務,原已到退休年紀,卻仍選擇遠赴台灣接下酒廠廠長的挑戰。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談及原因,Pieter給出務實的答案:「因為台灣是一個非常吸引的市場。這裡經濟發展水平高,啤酒消費量甚至超過日本,更重要的是,台灣擁有成熟的供應鏈和高素質的人才。」

近九成海尼根「MIT」,屏東酒廠成亞洲新基地

許多人好奇,海尼根為何選擇屏東,而不是日本或韓國,作為亞洲的新據點?Pieter回憶,自己在荷蘭酒廠擔任廠長時,台灣早已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當時我們生產了大量海尼根,其中最大宗的客戶就是台灣。」

如今將工廠設立在屏東,不僅能大幅縮短運輸距離,減少長達一萬公里航程所帶來的碳排放,更能快速回應當地市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台灣銷售的海尼根啤酒,已有近九成是「Made in Taiwan」。

海尼根台灣公共事務總監郭琬蘋補充,其實屏東酒廠的誕生,是經過多年討論與評估的結果。「早在2015、2016年,公司內部就開始研究可行性,直到2020年才正式拍板定案。屏東能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這裡在市場規模、基礎建設與人才條件上具備獨特優勢。」

對當地居民而言,這不僅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更代表著ESG理念的實際落地。Pieter強調:「在歐洲,我們常說標準要一致。無論是在荷蘭、非洲,還是台灣,消費者喝到的海尼根,都應該是同樣的品質。這正是我們選擇在屏東設廠的原因之一。」

圖/海尼根屏東酒廠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更代表著ESG理念的實際落地。張智傑攝

歐洲經驗落地屏東,水耗減七成、再投資風機綠電

「我們只剩下四年,2030 年就必須完成範疇一和二的淨零目標。」Pieter說這句話時,語氣不疾不徐。雖然屏東酒廠是海尼根全球體系中最年輕的一員,但肩負的永續承諾,與歐洲歷史悠久的酒廠並無二致。

走進廠區,一整排嶄新的隧道式高溫殺菌設備正高速運轉,將一罐罐啤酒清洗、殺菌並裝箱。「這台機器取代舊設備後,水耗立刻減少了七成。」Pieter解釋,新系統透過熱水循環與精準蒸氣控制,不僅讓用水更有效率,也能同步節省能源。而部分核心設備甚至直接自歐洲進口,包括臥式發酵槽、殺菌與能源設備等,以確保屏東酒廠的生產品質與歐洲同步。

然而,光靠設備升級還不夠。Pieter強調,真正的關鍵往往是人的行為。「有時候關鍵不在技術,而是在習慣。」因此,酒廠鼓勵員工隨手關燈、發現漏水立即通報,讓日常小動作成為節能的一環。

圖/新系統透過熱水循環與精準蒸氣控制,不僅讓用水更有效率,也能同步節省能源。張智傑攝

在能源轉型上,挑戰更為龐大。Pieter 的規劃是讓屏東酒廠逐步停用天然氣與灰電,全面改用再生能源。屏東擁有得天獨厚的日照條件,酒廠自2025年起便陸續在屋頂鋪設太陽能板。

另一方面,廠內廢水處理設施每天會產生大量汙泥,以往多交由外部廠商處理,如今則與在地業者合作,將汙泥轉化為沼氣,回收再利用作為發電燃料,不僅降低處理成本,也創造新的綠色能源。「過去這些氣體可能被當成廢物排掉,但我們要把它們變成能源。」Pieter表示。

不僅如此,Pieter擁有更大膽的構想,他預計在台灣直接投資一整支風機,專供酒廠使用的再生能源,這是他在荷蘭的成功經驗,如今也希望能在台灣重現,「2030的目標已經被寫進大家的KPI。」

郭琬蘋也坦言,這些投資在短期內絕不便宜。從巨型發酵槽到屋頂上的太陽能板,每一項都是沉重的成本,「但我們看的不是眼前,而是十年、二十年的長遠影響。永續轉型的目的,不是為了省下當下的錢,而是要確保品牌與環境能共存得更久。」

一瓶用25次,RGB減碳6成創造循環經濟

在啤酒產業中,容器回收始終是永續核心議題。海尼根在台灣推動RGB(Returnable Glass Bottle,可回收玻璃瓶)系統,就是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如果使用一次性瓶子,從荷蘭運到台灣,光是運輸就要排放 7,700噸二氧化碳,」Pieter直言,但透過 RGB系統,一個瓶子可以重複使用20到25次,碳排能減少50%至60%。

這套系統不僅降低新瓶製造所需的能源消耗,也避免大量玻璃廢棄物進入垃圾處理系統。為確保瓶身能承受多次使用,酒廠在設計階段就必須加厚瓶體、提升強度,並建立完善的回收物流,讓瓶器能快速、安全地回到生產線再利用。台灣本身為島嶼型市場,回收運輸距離相對歐洲短,進一步提升碳效益。海尼根RGB系統不只是單純的回收,而是將 「製造、消費、回收、再生」 循環完整落實。

循環不只發生在瓶子上。啤酒釀造過程的副產品,也趨向高值化利用。過去酒糟與酵母大多用於飼料,如今海尼根正在研究轉化為生物材料或其他再生資源。「我們希望所有東西都能循環利用,從金屬、紙張到廢水,沒有任何東西應該被浪費。」Pieter強調。

過去稻穀脫殼後產生的大量稻殼,多被棄置或僅作為低價用途,如今海尼根計畫將其導入酒廠能源系統,轉化為生質燃料。海尼根正規劃與酒廠周邊農民建立長期合作,透過直接收購稻殼來穩定供應鏈,也能減少農業剩餘物的浪費。這些稻殼燃燒後可產生蒸氣或電力,進一步取代部分天然氣與灰電,形成「農業廢棄物結合啤酒釀造」循環模式,也讓農民多一條收益管道跟在地共好。

圖/歐洲新臥式發酵桶槽。張智傑攝

釀造更好永續啤酒,全球供應鏈一體化

作為跨國企業,海尼根更要求全球供應鏈標準一致。台灣的合作廠商,不論是瓶蓋、玻璃還是物流,都必須通過荷蘭總部嚴格審核。「我們不能因為在台灣就降低要求,」郭琬蘋補充說,「這是一個全球供應鏈,一旦符合標準,就能進入海尼根的全球名單。」

「永續,不只是我們的產品選擇,而是一種日常的態度。」Pieter說,台灣唯一的海尼根酒廠,自2024年投產以來,不只是外商投資的象徵,更肩負起在地永續轉型的實驗場角色。

然而,根據海尼根「Brew a Better World」永續目標,範疇三淨零期限是2040年,這意味著更複雜的溝通與轉型。Pieter分享歐洲經驗:「在荷蘭,我們已經用電動貨船運送酒瓶,將來我們在酒瓶運輸鏈全面電動卡車,並以可交換電池模式降低碳排。」這種做法未來也將複製到台灣,甚至直言要求供應商同步轉型,否則2040年後將無法合作。

至於在地連結,屏東酒廠的思考是「愈在地、愈國際」。「我們不只是外商,更希望被視為在地的一份子!」郭琬蘋表示,將來規劃與屏東縣政府、大學和社區合作,打造在地化的永續專案,帶動地方共融發展。

從安全、品質,到永續與社區,海尼根在屏東酒廠試圖實踐全球一體的標準,也為台灣帶來新的產業示範「永續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要捲起袖子去做。2030年的挑戰迫在眉睫,但只要一步一步實踐,我們真的能釀造一個更好的世界。」Pieter回應對屏東酒廠落實永續的決心。

圖/海尼根屏東酒廠廠長兼供應鏈總監彼得·范德·默倫(Pieter van der Meulen)張智傑攝

延伸閱讀:以生物科技翻轉油棕業!彭士豪35歲成拿督造就「馬來西亞肥料王」傳奇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