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影響力投資從倡議轉向行動,TIIF 2025論壇聚焦四大主軸、五大面向

「第五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TIIF 2025)」焦點記者會。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

台灣影響力投資論壇邁入第五屆,今年以「行動元年」為定位,提出四大主軸與五大面向,並首度設置「日本專題」,展示制度化推動的國際經驗。從自然解方到混合金融,從永續供應鏈到家族辦公室,論壇議題全面升級,也因台灣正式加入國際聯盟而更具前瞻視野。面對這些關鍵布局,台灣能在亞太影響力金融版圖中掀起哪些突破與挑戰?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於10月2日舉行「第五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TIIF 2025)」焦點記者會,今年以「投資未來:氣候解決方案、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為主題,宣告論壇邁向新階段。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理事長陳富煒在致詞時指出,2025年是台灣影響力投資「由倡議走向行動」的重要節點。過去四屆論壇著重於推廣理念與建立共識,而今年開始,將進一步把資本導入能真正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專案。他強調:「我們不再只是談概念,而是要落實行動。」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陳富煒進一步說明,影響力投資不僅能帶來財務回報,更是企業責任與社會責任的嶄新結合。他提醒,投資的核心應回歸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而不僅停留在形式上ESG合規。他強調,未來的投資決策必須納入氣候變遷、供應鏈韌性,以及資金流動的社會影響,才能真正回應全球挑戰。

從自然解方到家族辦公室,四大主軸呼應永續新挑戰

今年論壇設計主軸是回應台灣落地需求,主辦單位將焦點放在四大主軸:自然解方、永續供應鏈、混合金融與家族辦公室。這些議題既呼應全球趨勢,也直面台灣產業正在面臨的挑戰。

其中,自然解方案例在於將生物多樣性、碳管理與生態系統服務納入金融決策,讓資金能更精準地投入在地專案;永續供應鏈則著眼於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協助企業從單純的 ESG 合規,進一步邁向 SDGs 導向的影響力投資,確保供應鏈的韌性與長期競爭力。至於混合金融,則透過成果付費、催化資本及風險分攤機制,引導更多民間資金投入,讓創新實驗專案有機會擴大規模。家族辦公室議題則著重於如何讓長期資本在使命、績效與世代傳承之間找到平衡,並轉化為可衡量的影響力組合。

除了四大主題,論壇也進一步提出「五大面向」作為架構,涵蓋資金供給端、需求端、中介端、政策法規端與專業服務端,期望透過跨國、跨部門與跨領域的交流,逐步建構完整的影響力投資生態系。陳富煒強調,影響力投資不應只是倡議口號或附加價值,而必須成為市場決策的共同語言,「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承接國際資金,並在地落實真正的影響力。」

圖/今年論壇設計主軸是回應台灣落地需求,主辦單位將焦點放在四大主軸。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論壇首設「日本專題」,聚焦三腳架投資模式

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是首次設置「日本專題」。近年來,日本已逐漸從倡議走向制度化,並成功建立起具規模的影響力金融市場。自2021年成立「日本影響志向金融宣言」(IDFI)以來,參與機構從最初21家,三年間已擴增至74家,涵蓋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及創投等領域。最新數據顯示,日本影響力金融的資金餘額已高達17.4兆日圓,顯示主流資金正快速湧入。

論壇特別邀請瑞穗金融集團永續長顧問末吉光太郎,分享日本如何在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建立制度共識,讓資本更有效率地流向社會與環境需求。另一位講者、GSG Impact日本副主席,則將以跨部門合作為例,說明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價值在於推動世代性的改變。

除了金融機構,日本地方政府也發揮關鍵作用。東京都透過ESG基金與補助政策,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永續領域,並與政策、金融形成「三腳架模式」,成為日本影響力投資快速成長的重要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今年也正式加入 GSG Impact 國際聯盟,未來將與超過 40 個國家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制度創新與資本協作,讓台灣能在全球影響力投資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協作勝於合作!混合金融成台灣影響力投資關鍵突破口

在論壇記者會中,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方元沂,聚焦「混合金融」的國際趨勢與台灣借鏡。他指出,過去十年,ESG揭露已成為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必修課,但隨著地緣政治動盪、氣候風險升高,以及美國政局變化對永續政策的牽動,單純以「合規」為導向的 ESG 已顯局限。相較之下,SDGs能同時兼顧「財務回報」與「社會福祉」,更具體地引導資金流向實際需求。

方元沂認為,「混合金融」正是彌補落差的關鍵工具。它並非僅是公私資金的簡單拼湊,而是透過制度設計,將政府、企業、慈善組織與在地社群串聯成長期平台。

他進一步指出,混合金融的價值不僅在於資金動員,更在於協作模式的轉型。他區分「合作」與「協作」的不同:前者往往各自追求目標,後者則建立共同願景。在台灣,面對頻仍的氣候災害,僅靠政府預算或一次性捐助難以支撐長期需求,唯有結合公部門的政策工具、私部門的投資能量、慈善資本的彈性,以及在地社群的需求掌握,才能形成可持續的風險管理與災後重建模式。

日本的成功祕密:「上而下+下而上」模式

方元沂也強調,日本成功來自「上而下與下而上並行」。中央政府透過政策與指引提供方向,地方政府則設立基金與平台支持在地專案,金融機構將資金轉化為市場化工具,最終形成「政策—制度—資本—社會需求」的閉環循環,讓影響力投資不僅規模化,更納入立法與公共治理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台灣目前仍停留在倡議與個案示範階段。方元沂提醒,若未能加快制度化與平台化的腳步,恐難在亞太影響力投資格局中搶得先機。他呼籲政府與金融界應跳脫零散專案思維,建立跨部會協作與透明架構,讓資金更有效率地導向社會與環境核心需求。他強調,影響力投資並不是「犧牲報酬換公益」,而是一種兼顧回報與福祉的新金融語言,台灣若能及早跟進,有機會在區域扮演更具影響力的角色。

延伸閱讀:臺灣指數公司打造台灣永續評鑑、IR議合服務平台,企業如何藉此串聯ESG機會?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