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光復鄉的泥清了,但下一場雨呢?台灣第一個氣候調適型遷村的可能

光復鄉洪災過後,復原之路艱辛困難,極端氣候是否將迫使人搬遷?取自花蓮縣政府臉書

|

「在極端氣候時代,重建不必然是原地恢復,有時候遷移反而是保護生命的勇敢選擇。」花蓮光復鄉的風災過後,我寫下了四封公開信。這四封信,是寫給災區朋友、志工、公部門,以及所有同島一命的我們。

黃兄,希望您一切安好。

寫給我光復鄉的好友

感謝您第一時間回應我,讓我更了解真正的災況。我從您那幾句「廁所堵了、炊具全沒了、家家戶戶都是災民」的描述中,感受到的不只是泥水,而是一個社區被連根拔起後的無力與心痛。

今天我與同事們談到光復鄉的未來時,心中其實非常沉重。我必須坦白說出一個殘酷的判斷 : 這次受災的地區,未來可能不是「重建」的問題,而是「是否仍能居住」的問題。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悲觀,而是出於對生命的敬畏與實務的判斷:上游山壁已經崩塌,未來降雨型態在極端氣候下只會更劇烈:堰塞湖還在,土石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河床已被墊高,原有的堤防與河道功能已經喪失;今天就算泥清乾淨了,下一場雨仍可能重演同樣的悲劇。

說出「遷移」兩個字很殘忍,我自己也感覺不忍。但我真心相信,遷村不是放棄,而是為了讓鄉親還有未來。

如果光復鄉能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氣候變遷時代,勇敢啟動「氣候調適型遷村」的案例,那麼你們不只是災民,而是走在歷史前面的領頭者。

當然,這條路一定要審慎評估、由當地人主導。未來你若願意推動這樣的討論,不論在資源連結、專家對話、重建規劃上,我都願意隨時與你並肩。

災難讓人短暫痛苦,但錯誤選擇會讓下一代永遠痛苦。我願與你一起,選那條艱難卻正確的路。

寫給志工與關心災區的朋友

這次在光復鄉,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災難,也看見了台灣真正的力量。

不是電視上吵架的人在救人,而是願意拿鏟子、願意蹲下去挖泥、願意一家一家敲門的普通人。這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但面對眼前這片泥濘,我想提出一個沉重卻重要的提醒:如果上游的山還在崩,堰塞湖還在累積,河床還在墊高,那麼我們清的,可能不是一次泥巴,而是一輩子的泥巴。

真正的重建,可能不只是「把泥清掉」,而是要開始討論:哪裡能住?哪裡不該再住?我們是要「重建房子」,還是「重建安全感」?

在企業永續經營中,我們常說:「永續不是做完一次報告,而是把風險管理內建在每個決策裡。」同樣的,災後重建也必須從「原地復原」的思維,提升為「風險分區與氣候調適」的高度。

我真心希望,這次的光復鄉,不只是重建的開始,而是全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覺醒起點。

圖/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災難,也看見台灣真正的力量。這是台灣最美的風景。取自花蓮縣政府

寫給公部門

花蓮光復鄉此次堰塞湖土石流事件,顯示台灣山區聚落在極端氣候下的高脆弱性。建議未來重建思維必須從「原地復原」提升為「風險分區加上調適規劃」。

具體建議方向如下:

第一,災區進入居住風險分級制度。立即對災區進行地質與水文調查,劃定「紅黃綠」居住風險分級,並將高風險區視為永久禁建區。就像企業在做供應鏈風險管理一樣,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投資,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居住。

第二,成立「氣候調適型遷居」示範計畫。重點在於由當地族人主導決策,確保文化連結與生活模式得以延續。這不是政府單方面的遷移命令,而是一場共同參與的未來設計。

第三,重建資源必須同步規劃。重建資源應與地質調查、水文模擬、新的社群空間及避難路徑規劃同步進行,而非單獨處理房屋問題。就像企業做淨零轉型,不是只換設備,而是整個系統的重新設計。

第四,政策視野必須提升。避免單純以「清完泥等於安全恢復」作為政策評估指標,而忽略長期風險。必須將長期風險的降低,視為最終的成功標準。

重建不單是把房子蓋回原地,而是把人帶往更安全的未來。

圖/重建不單是把房子蓋回原地,而是把人帶往更安全的未來。取自花蓮縣政府

寫給同島一命的我們

光復鄉的泥已經清了,但下一場雨呢?

這次花蓮光復鄉的災情,讓我們再次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不是喊話的人在救人,而是拿鏟子的人在救人。

然而,在感動之餘,我想提出一個必須冷靜思考的問題:如果上游的山壁還在崩,堰塞湖還在累積,河道還在墊高,真正的重建,可能不只是把房子刷乾淨,而是決定「哪些地方,從此不該再住」。

這並不是放棄,而是為了讓孩子們不用在下次豪雨中再次逃命。

根據氣象資料,台灣近年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正在快速增加。當我們還在用「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標準規劃防災設施時,這些極端事件可能每幾年就發生一次。我們不能再用舊時代的思維,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國際上已有成功案例可供參考。紐西蘭在2023年遭遇嘉布瑞爾颶風重創後,政府正式啟動「管理式撤退」計畫,針對持續暴露在極高氣候風險的地區,提供房屋買斷方案,協助居民遷離危險區域。這不是倉促的撤離,而是有計畫、有配套的氣候調適行動。

日本的經驗同樣值得借鏡。2011年奈良縣十津川村遭颱風塔拉斯帶來的豪雨與土石流重創後,村里在安全地點規劃興建生活機能完整的新社區,安頓原本居住在危險區域的災民。這是因應極端氣候災害而進行的集體搬遷,至今運作良好。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只要規劃得當、尊重在地文化、由居民主導決策,遷村不僅能保護生命,更能為社區創造新的可能性。

圖/只要規劃得當、尊重在地文化、居民主導決策,遷村或許能為社區帶來新的可能性。取自花蓮縣政府

願光復鄉,成為台灣第一個勇敢啟動「氣候調適型重建」的地方。願每一次的災難,不只是悲傷的輸出,而是智慧的累積。

災難的痛苦是短暫的,但錯誤的選擇將使下一代承受永遠的痛苦。願我們都能選擇那條艱難卻正確的路。

延伸閱讀:ESG每週必讀》馬太鞍溪黑色海嘯捲人命!堰塞湖災難只能「亡羊補牢」?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