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主席國於18日推出《Global Mutirão》首個談判草案。Flickr by Cop30 Brasil Amazônia
COP30進入最關鍵的倒數談判時刻。巴西主席國於18日推出《Global Mutirão》首個談判草案,意圖把全球從長年討論「該做什麼」,推向「真正開始做」。不僅回顧巴黎協定十年後的成果,更逐一指出各項落實工作的具體路線。草案內容精華有哪些?
COP30進入倒數閉幕時刻。主席國巴西推出《Global Mutirão》第一版談判草案,意圖把全球從長年討論「該做什麼」,推向「真正開始做」。
《Global Mutirão》草案指出,若各國能確實履行各國提出的自主減碳NDC承諾,全球升溫預估將從過去4°C以上的危險區間,下降到約1.9~2.6°C,只是仍與1.5°C目標存在明顯差距。
草案也以一連串數字,展現巴黎協定的政策循環「已全面啟動」。目前已有123個國家送出最新版本自主貢獻減碳計畫(NDC3.0),119國提交首輪雙年透明報告(BTR)、72國遞交國家調適計畫(NAP),其中60國是開發中國家;同時也有80個國家提出長期淨零路徑。這些進展意味著巴黎協定已從架構設計走向執行階段,未來全球焦點不再是「要做什麼」,而是「如何確實落地」。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啟動「Global Mutirão」,氣候行動走向整體社會參與
在這份草案中,「Global Mutirão」成為最具象徵性的核心概念。Mutirão 源自葡萄牙語,原意是鄰里居民一起出力、合力完成難題,如同一場全社區動員。巴西將這個詞轉化為全球氣候行動的精神:唯有所有國家、產業、金融機構、城市、學術單位與社會各界集體投入,才可能把氣候承諾真正落實。
草案也提出更明確的政策要求,第一項就是把各國的NDC從政策文件轉換成「可操作、可融資的國家計畫」。文件指出,各國不只需要強化能源效率、加速再生能源建置,更必須同步升級工業治理、基礎設施與電網體系,讓能源轉型能被真正承接。此外,草案也要求各國將NDC與長期淨零策略完全對齊,避免政策互相牴觸,使減碳路徑具備連續性與可預測性。
在化石燃料議題上,草案給出的訊號比以往更直接。草案要求各國加速淘汰低效、且未兼顧能源貧窮問題的化石燃料補貼,同時推動能源系統逐步轉向低碳與零碳方案。雖然文件沒有列出明確的減煤或減油時間表,但方向性比過去談判文本更為鮮明。
透明度部分也首度以具體規模呈現進展:全球已有119國提交雙年透明報告(BTR),至少50國將在2025年底前接受技術審查,另有12國進入多邊進度討論。草案將此視為建立國際信任、檢視各國落實差距的關鍵基礎,象徵巴黎協定的透明度架構正式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高度肯定「非締約方行動者」在過去十年扮演的推手角色,認為真正讓全球氣候行動前進的,不只是中央政府,而是企業、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學術單位乃至青年世代。草案主張,未來的氣候行動必須納入所有這些力量,形成「整體社會參與」的治理模式,才能將減碳與調適推向足以改變軌跡的規模。

氣候融資成行動焦點,1.3兆與3000億資金才能落實
草案中最具爭議、也最可能左右COP30談判走向的,就是氣候融資。文件直截了當指出:若全球要維持1.5°C仍有可能達成,只是到2035年,發展中國家每年至少需要1.3兆美元資金,涵蓋減緩與調適兩大需求,而已開發國家必須「率先」擴大供給。
除了總額外,草案也明確要求全球每年至少挹注3000億美元專用於調適與韌性建設,用以面對乾旱、洪災、熱浪、糧食安全等直接衝擊。巴西身為主席國強調,過去資金大多集中在減碳領域;但在極端天氣已開始侵蝕基礎設施與社會安全之際,調適投資不再能被放在次要位置。
為了讓資金真正落地,草案提出一系列具體方向。首先,是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降低發展中國家在取得融資時的成本與風險,否則再多的目標也難以轉化成實際工程。其次,草案要求建立能把各國NDC與NAP轉換為「可貸款、可投資、可執行」的專案平台,使政策不只停留在文本,而能成為真正的建設計畫、能源系統升級或技術部署。
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同樣被點名。草案直言,基金現有規模「遠低於需求」,呼籲各國加碼投入,避免最脆弱國家在災害後承受沉重的財政負擔。
在調適資金上,草案提出數個版本,但都認為到2030或2035年,全球調適資金規模至少相較2025年需增加三倍。草案也再次強調,巴黎協定第9條明定已開發國家負有法定義務,須帶頭提供資金並提升透明度,以回應許多國家對過去資金統計「灌水」或缺乏明確定義的疑慮。
草案最後揭示政治分歧依然深刻,對於各國對新集體量化氣候資金目標(NCQG)「每年1000億美元」承諾,各國對是否已達標看法不同。有些國家主張2022年已完成,也有分析依據透明度報告估算實際金額僅約600億美元,更有國家認為不應在草案中加入任何相關文字。這些歧見意味著,氣候融資將是COP30最後階段最難達成共識的談判焦點。

從承諾到落實,COP30化全球氣候行動轉捩點
《Global Mutirão》草案清楚展現主席國的企圖:讓 COP30 成為全球從「說」到「做」的分水嶺。草案以明確的金額、具體的行動方向與完整的制度藍圖,要求各國在未來十年採取真正具規模的行動。不論是每年1.3兆美元的資金需求、3000億美元的調適投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或119份透明度報告,所有內容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全球必須一起動起來,進入「共同勞動」的階段。
然而,草案同時揭露了各國在資金與責任分配上的深層分歧,尤其是在誰應出更多、誰能拿到多少等關鍵議題上,仍有不少拉鋸。未來幾日的談判將決定,這份草案究竟能否從願景走向共識,成為未來十年行動的共同基礎。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