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與瓜地馬拉長達30年的竹子合作,如何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堅韌防線?Credit:iisd
COP30聚焦「自然正向」與在地調適。在眾多解決方案中,台灣與瓜地馬拉長達30年的竹子合作,如何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堅韌防線?
「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是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的重要主軸之一。各國如何在極端氣候新日常下做好「在地調適」,受到關注。
台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合會)在COP30期間舉行周邊會議,分享和邦交國瓜地馬拉合作的「竹子產業永續管理與強化專案」,並將其打造為全球第一個竹子的碳驗證標準(VCS)碳權專案。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30年合作,從經濟進展到氣候層面
事實上,台灣和瓜地馬拉在竹子產業的合作已近30年。
第一個十年著重在從台灣引進竹子物種、竹製工藝品、家具生產技術,並向瓜地馬拉民眾推廣竹子的好處。
第二個十年,國合會在當地建立竹子教育中心,繼續加強竹子的種植與應用。
到了第三個十年,雙方攜手提高竹子產業的產值。為了強化竹子產業鏈韌性,合作重點也放在協助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偏遠山莊,提升竹子種植的質與量。
人口約6萬的小鎮聖胡安查梅爾科市(San Juan Chamelco),就是和國合會合作的城鎮之一。國合會技術團教導當地農民開發竹子的用途,讓他們不用再砍伐紅樹林,不只減少泥土因為紅樹林砍伐後碳大量釋放,留下紅樹林,也是對海岸生態系、沿海社區防災韌性的另一層保障。
為了促進竹子的發展和應用,除設立加工與研究中心,國合會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還在瓜地馬拉各地導入先進技術,提高竹材標準化生產,並與當地斐爾安迪瓦爾大學(Universidad Rafael Andivar)建築與設計高等研究學院、聖卡洛斯大學(Universidad de San Carlos)建築學院合作,支援企業、工廠進行竹子創新商品的設計與開發。

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處長顏銘宏表示,在當前極端氣候肆虐的年代,瓜地馬拉堪稱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透過竹子這樣的材料,不只能幫助農村、農民發展,更能藉由減少紅樹林砍伐,使他們在氣候變遷中更具調適韌性,更幫助瓜地馬拉能達成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
瓜地馬拉政府承諾,該國至2030年時,要比2005年無條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1.2%。如果國際技術和財務支援到位,則可另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2.6%,台灣與該國的合作即屬後者。
與台灣攜手,吸引全球氣候融資
下一階段此專案的目標,是申請碳驗證標準(VCS)認證。VCS是由總部位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Verra開發和運作的碳補償計畫,透過認證項目可將溫室氣體減排量轉化為可交易的碳權。
如果申請成功,這會是全球第一個竹子VCS計畫,將能吸引氣候融資。國合會在過程中也會提供瓜地馬拉技術和財務支援,協助進行實地調查,驗證竹子的固碳能力,證明此專案確實有碳權價值。
瓜地馬拉氣候變遷與環境大使羅塞爾(Rita Mishaan Rosell)對此專案充滿期待。她表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相當重視的面向。
她期許,瓜地馬拉可以從這個為期四年的專案汲取經驗,改變偏遠地區居民的生活,讓他們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