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防止綠色倒退Greenlash!台達在COP30推動珊瑚復育、AI解方

今年台達以「AI for Green」為主題進入COP30,試圖解開人工智慧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矛盾死結。取自台達官網

|

在亞馬遜雨林入口城市巴西貝倫舉辦的COP30已落幕,但今年有效把自然保育、公正轉型與氣候金融議題推上檯面。《遠見ON AIR》特別越洋連線專訪在貝倫現場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由《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主持。從人工智慧、海洋復育到碳市場機制,解析今年大會如何讓科技、自然與金融開始匯流與落地。

「還沒出發前就已經有覺悟了,雖然旅程曲折,但到了這裡,你會發現與過去由北方國家主導的觀點截然不同,」張楊乾在接受《遠見》專訪時描述,不同過往都是在硬體設施完善的城市,但貝倫或許不那麼豪華,但選在亞馬遜雨林舉辦,其象徵意義已經超越了一切。

「氣候變遷並非抽象議題,而是正在發生的衝擊!」也因此,張楊乾表示,本屆大會從自然、生態系到調適工具的討論都比往年更加具體,而台達今年以「AI for Green」為主軸,從建築到珊瑚復育,嘗試讓科技真正成為氣候解方的一部分。

AI for Green:AI助教引領綠建築教育新時代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今年台達以「AI for Green」為主題進入COP30,試圖解開人工智慧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矛盾死結。

「AI是幾乎不可擋的趨勢,但它帶來的用電成長也是驚人的,」張楊乾引用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指出,AI用電量占比正從全球1%攀升至3~4%。在這樣的浪潮下,企業界與基金會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升運算效率,並讓AI成為推動氣候行動的解方。

在會場上,台達展示了一套由內部專家研發的「LEED AI Assistant」。這套系統運用了「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能有效降低AI「幻覺」,協助建築師與一般大眾快速掌握最新的綠建築標準LEED V5。「當我們展示 AI 助教如何運作時,台下的國際與會者都相當興奮,因為他們沒想到導入的速度比想像中還快。」張楊乾生動地描述了發表會現場的反應。

圖/台達受邀在「建築與冷卻主題館」分享在綠建築、教育訓練與應用AI工具的最新進展。截自YouTube @Buildings and Cooling Pavilion

尤其在全球暖化趨勢下,隨著大家冷氣使用量增加,在建築上對於冷卻(Cooling)需求暴增,讓建築與冷卻系統結合議題被放進今年COP架構內。這套AI助教整合了台達過去35棟綠建築的實務經驗,從設計到施工,都能讓使用者快速比對案例。張楊乾說:「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淨零建築不是口號,而是可以複製、可以實現的。」

珊瑚白化加劇,全球共工推動海洋復興

「過去海洋可能只是稍微被提到,但現在大家都在談以海洋為本的氣候解方(Ocean for Climate)。」除了建築領域,台達今年另一個重點是「珊瑚復育科技」,面對全球第四次珊瑚大白化危機,張楊乾觀察到,今年COP30於「海洋」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並提出「貝倫海洋宣言」。

張楊乾同時指出,國際資金也開始進入這個領域,例如巴黎銀行發行的珊瑚債券已累積3億美元,「但資金要真正發揮作用,技術、方法學與基線建立就變得關鍵。」因此,台達嘗試把AI引入珊瑚研究,包括影像辨識、AI推估基線等,「因為珊瑚科學最困難的就是基線資料不足,有了AI,許多判讀與分析可以加速。」

圖/台達與國際珍古德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合作從事珊瑚復育與保種研究。黃泓瑜攝

台達在珊瑚復育方面並非單打獨鬥,而是串聯全球最頂尖的科學者,呼籲今年COP30提出「全球共工(Global Mutirão)」精神。「全球各地都在進行最前沿的研究,我們能提供的是技術與系統整合,把這些知識串在一起。」張楊乾透露,在國內,台達與海科館、海生館合作從事珊瑚復育與保種研究;在國外,團隊正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合作,運用3D影像分析監測珊瑚生長,以及導入垂直缸系統協助實驗。同時,台達也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開發海洋復育方法學「MARINE STAR」,會議期間,台達的另一組團隊甚至遠赴澳洲,向澳洲海洋研究院學習珊瑚產卵後的著床技術。

「COP30顯示氣候對策正從單純的減緩走向調適,」張楊乾解釋,珊瑚是對升溫最敏感的生態系,一旦跨越生存界線,人類就必須介入協助其調適。「我們看到生態系基礎調適概念正在興起,這不只是人為工程,而是讓生態系恢復韌性。」

從碳交易到生物多樣性信用,綠色金融邁向新階段

在碳交易議題上,張楊乾指出,COP對《巴黎協定》第六條已有明顯進展,特別是 6.2與6.4條的交易模式開始清晰,各國在短短一年內就推出多項示範案例,顯示機制逐漸成熟。「市場真的動起來了!」他表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導入AI協助追蹤碳權流向,也有團體主張結合區塊鏈,以確保資料可追溯、不可竄改,提高整體市場的可信度。

這些變化對台灣企業極具影響。國際供應鏈要求更嚴格,RE100、SBTi以及品牌商「範疇三」數據的壓力,使企業必須更精準掌握自身碳排。張楊乾表示,多數企業在完成九成減碳後,最後的淨零通常需仰賴高品質的抵換額度才能補足。他也提到,台灣與巴拉圭已在6.4架構下啟動碳匯合作,代表台灣正積極尋求具國際認可的碳權來源。

然而隨著全球升溫逼近 1.5°C,單靠減碳已不足以因應。張楊乾觀察會場,關於碳捕捉(CCS)、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與韌性信用(Resilience Credit)的討論聲量皆快速上升,顯示未來綠色金融將更重視生態與防災韌性的量化成果。

「這些在台灣還很少被提起,但在COP30會場各國已經開始討論落地,」張楊乾說。他認為,國際碳市場正加速成形,企業勢必要跟上這波新的永續學習曲線。

珍古德:因為關注所以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公正轉型」在這次COP30成為最常被提及關鍵字。張楊乾觀察到,原住民聲音在本次會議中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他們談論的不再僅是抽象的碳排數字,而是切身之痛,土地因極端氣候遭受的損失,以及化石燃料開採與土地開發帶來的生存掠奪。

「巴西本身是一個土地開發碳排大於工業碳排的國家,這裡的討論更多是關於公正轉型與原住民權益,」張楊乾指出,這種由「全球南方」視角出發的論述,讓與會者不得不正視氣候變遷背後的人權與土地正義議題。

圖/原住民團體在COP30要求將權益放入談判文本。示意圖。unsplash by Lisanto 李奕良

原住民團體在COP30要求將權益放入談判文本,尤其在土地開發、天然資源開採與生物多樣性等議題上。巴西總統魯拉甚至在會議期間宣稱貝倫為臨時首都,展現了主辦國對於氣候與原民議題的高度重視。

另一個衝擊則是美國缺席COP30。「受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影響,『綠色倒退(Greenlash)』成了今年重要關鍵字。」張楊乾提到,儘管美國聯邦層級的政治人物在會場缺席,但包括環保部副部長、地方政府代表及智庫仍積極參與,試圖在政治變局中維持氣候行動的動能。「大家一方面要防止漂綠,另一方面也在討論如何應對綠色倒退的挑戰,這在德國館、印度館舉辦相關會議中都能聽到相關的憂慮。」他說。

從亞馬遜雨林的原民吶喊,到AI與區塊鏈構築的碳交易網絡,再到海洋深處的珊瑚復育,本屆氣候會議展現了人類在氣候危機下的焦慮與韌性。參與COP與週邊會議已達15次的張楊乾觀察,這場會議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協作平台,將資金、技術與政策緊密串聯。

張楊乾最後引用了珍古德博士一句話為這趟旅程下了註腳:「只有你關注,你才會開始產生行動;有行動,才可能帶來改變。」對張楊乾而言,COP30震盪與學習,更確立了一件事,台達將持續把科技與自然結合,成為推動地球恢復力的那股力量。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

延伸閱讀:一張照片引發的革命!台達如何用五年,讓台灣成為全球珊瑚保育領頭羊?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