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30來到第十天時,談判桌上的文件仍充滿大量括號,象徵爭議未解。Flickr by Cop30 Brasil Amazônia
COP30即將進入尾聲,談判依然停在關鍵分歧上。各國仍在資金、化石燃料與 NDC 落實機制上激烈交涉。就在僵局未解之際,藍區突發火警迫使全場撤離,談判被迫中斷,也凸顯這場被寄望為「落實年」的氣候峰會正陷入多重壓力與不確定性。是落實年,還是只是嘉年華會?
COP30來到第十天時,整個會場逐漸出現一種明顯的焦躁感。這原本應該是各國展開最後協商、逐字修正決議草案的關鍵時刻,但談判桌上的文件仍充滿大量括號,象徵爭議未解。
恰在進度落後之際,藍區突然發生火警,迫使數千名代表緊急撤離,短暫中斷討論,也讓這場原本就緊繃的峰會更顯混亂。第十天談判同時也見證了COP31主辦權的最終落定、化石燃料議題再度陷入激烈角力、資金問題持續卡關,讓這座雨林城市成為全球氣候治理壓力最大的地方。
化石燃料退場路線圖遭刪,COP30仍無答案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今年 COP30 最具爭議的焦點,再度落在「化石燃料退場」上。原本這項議題並未被主席國巴西列入官方議程,也未納入針對資金、貿易、透明度與 NDC(國家自訂減碳貢獻)不足等四大議題的協商內容。然而,隨著多國不滿化石燃料問題遭到淡化,談判氣氛在週初明顯轉向。
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歐盟與英國等超過80個國家共同施壓,要求本屆峰會必須制定「化石燃料退場路線圖」,並將其列為會議核心成果。這些國家認為,要維持《巴黎協定》所設定的1.5°C升溫限制,化石燃料的逐步退出是不可迴避的。
支持方也特別強調,路線圖並非要求所有國家採取一致做法,而是依照各國能源結構、化石燃料依賴程度與經濟背景,提出不同的轉型方向;對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若要推動能源轉型,也必須搭配資金協助與技術支援。

反對討論化石燃料退場路線圖的陣營,則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玻利維亞等主要產油國。他們主張,制定路線圖會增加行政負擔,而不會改善現行的減排行動。由於COP採共識決,少數國家的反對便足以讓路線圖無法通過。
目前最新版本的談判草案已移除「化石燃料退場路線圖」等文字,象徵各國在此議題的分歧依舊無法化解。儘管前一天有82國聯合呼籲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寫入決議,但這些國家僅占全球約7%的化石燃料產量,對主要產油國的影響有限,使得路線圖達成的可能性愈來愈低。
面對僵局,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他支持就轉型方向提出更清晰的規劃,並呼籲所有代表展現彈性。他強調,大會距離閉幕不到 48 小時,談判已進入最關鍵階段,各國若無法縮小分歧,恐使本屆峰會如同前一屆COP,在化石燃料議題上再次停滯不前。
鉅額氣候金融誰來付?全球南北方責任爭議
主席國巴西先前提出的《Global Mutirão》(全球共工)草案,是本屆談判的核心焦點。草案首先重申《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明確指出全球必須將升溫控制在「遠低於 2°C」,並努力限制在 1.5°C。文本強調,若能將升溫壓在1.5°C,衝擊明顯較小,因此相關科學依據必須完整保留在最終決議中。

在調適方面,草案規定所有成果必須由另一份針對「調適全球目標」(GGA)的決定文本作為支撐。並提出,在不增加開發中國家債務的前提下,調適資金應以2025年為基準,在2030年前提高三倍,達到每年至少1,200億美元,同時要求資金具備可預期性與可取得性。
關於新集體量化氣候資金目標(NCQG),草案指出,現行每年1,000億美元的承諾仍存在落差,且在《巴黎協定》第9.1條下仍未建立共同會計框架,第9.1條規定,已開發國家應履行UNFCCC(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部分選項主張應制定一份為期三年的《貝倫工作方案》(Belém Work Programme),並設立具法律效力的行動計畫,以加強第9.1條義務的落實;另有選項也提議將「調適資金三倍成長」納入此架構。但草案同時提醒,NCQG不能被視為取代第9.1條義務。
在NDC落實方面,草案明確指出,目前各國的減碳承諾仍不足以讓全球維持在1.5°C 的路徑,也未充分處理企圖心與資金、能力建構之間的連動關係。草案直言,若缺乏國際支援,或關鍵障礙沒有排除,各國難以進一步提高減排力度。草案要求各國在 COP32前提出能源與森林轉型的路線圖。
至於貿易議題,草案表示,氣候政策與單邊貿易措施的交集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框架下處理,並符合「共同但有區別之責任」原則。文件強調,必須檢視現行貿易規則中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部分,同時透過資金、技術與能力建構支援其低碳發展。
閉幕前驚傳火警,關鍵協調取消恐被迫延長
COP30談判進入最後關鍵階段出現意外插曲,藍區於20日突然發生火警,迫使場館全面疏散並造成協商大幅延宕,當時正值各國準備針對強化全球氣候行動展開密集協商。主辦單位表示,共有13名與會者因吸入濃煙接受治療,所幸無人重傷。消防隊與聯合國安保人員在短時間內控制火勢,初步研判可能與館內電器設備短路有關。
會場清空後,多場重要會議被迫取消或延期,包括小島國聯盟與主席國的對話,以及歐盟原定於晚間舉行的部長級協調會。這起意外打亂原本緊湊的談判節奏,也讓主席國準備公布的新版《Mutirão》決議草案時程增添不確定性。該草案被視為本屆大會的關鍵成果,內容可能涉及化石燃料轉型等敏感議題。
COP30原訂21日閉幕,但在火警干擾下,多方預期協商勢必延長,最終能否如期達成共識仍未可知。
COP31主辦權爭議!土耳其主辦,澳洲退讓改掌主席槌
COP31主辦權僵局在 COP30 場邊談判中出現轉折。土耳其確定將於2026年在安塔利亞舉辦COP31,而澳洲則在最後一刻撤回將競選計畫。不過,作為折衷方案,澳洲氣候變遷部長包恩(Chris Bowen)將被指派為前所未有的「談判主席」、執掌主席槌,與主辦國共同引領COP31協商進程。
這項協議由包恩與土耳其氣候部長庫倫(Murat Kurum)在COP30期間密切會晤後達成,仍需提交全體大會確認。包恩表示,此安排可確保太平洋國家在會議中保有核心位置,並可能在太平洋島國舉行COP31會前會,為太平洋韌性基金募資。
澳洲撤回競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與土耳其的對立導致COP31被迫轉往UNFCCC總部所在地德國波昂舉行。依規定,若主辦國無法達成共識,會議將移往德國;然而德國並不願再次承擔巨型會議的負擔,雙方因此積極尋求妥協。
儘管澳洲政府將此視為維持多邊合作的最佳結果,國內氣候團體與清潔能源產業卻深感失望,認為多年努力落空,並批評土耳其利用程序取得主導權。太平洋國家也對無法共辦表達遺憾。
各界關注的是,澳洲在取得談判領導角色後,是否能確保COP31聚焦淘汰化石燃料、強化氣候資金並維護民間社會參與空間,並確實替太平洋及弱勢國家帶來實質成果。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