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綸宇在世界氣候高峰會(WCS)發表演說,分享台灣面對極端氣候與轉型壓力下的具體行動。圖取自玉山官網
今年 COP30 在亞馬遜雨林門戶城市貝倫舉行,《遠見ON AIR》即時連線玉山金控永續長張綸宇,由《遠見》總編輯林讓均主持。張綸宇今年率隊前往 COP30,並在世界氣候峰會(WCS)發表演說,分享台灣面對氣候衝擊建立韌性的做法,也展示玉山如何以金融推動轉型、連結自然與社群,將台灣經驗帶到國際。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張綸宇在世界氣候高峰會(WCS)發表演說,分享台灣面對極端氣候與轉型壓力下的具體行動。他以今年花蓮堰塞湖潰堤事件為例,短時間內湧入數千名志工協助清理道路、恢復生活機能,讓災後復原得以迅速展開。這股自發性的社會能量,也成為玉山在國際論壇上強調的台灣特色。
台灣韌性成國際焦點,綠色金融補強轉型基礎
台灣長期暴露於天然災害風險中,地震、強降雨、豪雨成災愈加頻繁。張綸宇強調,「韌性」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不可忽視的關鍵詞,「我們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看見的不只是災害,而是台灣人彼此扶持的良善力量。」這種社會韌性不僅是地區特色,更是推動永續金融與轉型政策的文化基礎。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張綸宇也提到,台灣不應只輸出企業行動,更要在國際場合呈現金融業的集體作為。玉山與其他四家金控共同參與「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從綠色採購、資訊揭露到國際接軌,共同提升產業的減碳能力。
但是,張綸宇同時指出,台灣的永續轉型不能完全複製歐洲模式。台灣電力結構中仍有 39% 來自燃煤,高碳排產業在供應鏈與民生經濟中占重要角色。「如果金融只用歐洲標準,許多企業會直接被淘汰,那不是永續。」他直言,永續轉型不能犧牲社會穩定,金融必須用輔導角色協助產業升級。
張綸宇用冰山來形容,看得見的碳排目前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問題在企業底層的治理、供應鏈與生態衝擊才是冰山下方更龐大的結構,而金融的作用正是協助企業處理那些更深層且不易察覺的部分。

推出低碳轉型計畫,玉山金成「家醫科」醫生助達國際標準
金融業為協助企業轉型,張綸宇在論壇發表玉山推出「低碳轉型計畫」,把投融資資產分成七類,依據各產業的轉型成熟度訂定策略,第一類至第二類是已達國際品牌商、歐盟高標準企業;第三至第四類符合亞太或台灣標準;第五至第六類則處於初期或尚未開始,第七類則是行內政策牴觸。
這項計畫不是直接減少對高碳排產業的支持,而是協助它們逐級往前。「先達到本國標準,再邁向歐洲最高標準。」張綸宇強調,金融應是推動者,而不是裁判。
為協助企業補足能力缺口,玉山金整合21家顧問公司建立永續轉型平台,涵蓋碳盤查、驗證、綠電採購、能源管理到製程改善。「我們像家醫科,初步診斷後把企業轉介給最適合的專科醫生。」張綸宇形容。有企業從第六級逐步提升到第四級,也有企業因看見具體改善成果而願意持續投入。

不只對外協助低碳轉型,張綸宇也分享玉山金自身淨零路徑同樣採取務實、逐步前進的方式,包括2027年目標全數自有大樓達到綠建築、2030年所有據點使用再生能源、2040年金融資產全面撤煤、2050年達成淨零。
張綸宇說,這些目標一開始也曾引發內部討論,但參考國際銀行經驗並與德意志銀行交流後,更確定「沒有企業能一步到位,但不能不啟動」。他坦言,淨零的過程不可能呈現一直線,有時因科技突破會大幅進展,有時則需要等待供應鏈成熟,「重要的是方向一致、目標明確。」
張綸宇更進一步在論壇分享,玉山金近年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立氣候資料庫,分析擔保品是否位在洪水高風險區域,讓氣候風險正式納入授信與財務管理,符合國際「氣候風險財務化」的大趨勢。
「過去企業評估風險多著重在利率、流動性或信用等財務指標,如今氣候衝擊與永續轉型已成為無法忽略的新變數。」張綸宇強調,企業必須把氣候風險正式納入財會與經營管理系統,並以同等嚴謹的方式進行量化與治理,這將成為未來的生存法則。
原住民成氣候行動主角,瓦拉米計畫展現自然解方
今年COP30議程已明顯從「減碳」轉向「自然為本的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原住民議題更首次被放在核心位置。張綸宇在會場觀察發現,今年在COP30藍區與各國館中,原住民身影隨處可見。他們不只是象徵,更以知識體系參與談判與論壇,提醒全球在轉型過程中必須保護最深層的生態守護者,「如果讓弱勢在轉型中被犧牲,永續就不可能長久。」
這樣焦點與玉山近年推動自然生態行動不謀而合,玉山推出生物多樣性連結永續貸款」、以及與林保署合作推動保育共生地(OECM)方案和相關永續貸款,讓金融能引導資金流向生態保育。這些行動與COP30強調的自然治理高度呼應,也使玉山逐漸成為台灣自然金融的重要推動者。
玉山金永續辦公室成員黃映維指出,玉山推動已逾十年的「瓦拉米計畫」成為今年討論原住民議題時的重要案例。2014 年,玉山以保證收購方式協助花蓮南安部落進行有機轉作,並將八月豆、小米等布農族傳統作物融入稻作地景,逐漸形成 20 公頃的環境友善農地。
「原住民不是被幫助者,而是氣候行動的主角。」玉山金永續辦公室成員蔡知耕表示,瓦拉米計畫並非單純補助,而是與部落共同恢復傳統智慧,使土地回到更具韌性、更有生物多樣性的狀態。

從台灣出發,走向自然金融亞洲新角色
玉山金在COP30正式宣布加入自然投資聯盟(Nature Investment Coalition, NIC)並擔任亞洲區主席。這項角色象徵台灣金融業首次在自然金融的國際架構中扮演區域領導者。世界氣候基金會(WCF)主席Jens Nielsen直言,玉山的加入讓亞洲的科學基礎經驗得以帶向世界,也讓自然投資更具完整性。
從氣候韌性到低碳轉型、從中小企業到原住民、從金融治理到自然資本,玉山在 COP30展現的不只是企業行動,更呈現「台灣能在國際舞台發揮永續力量」具體示範,將串聯更多金融機構與跨域夥伴,推動自然資本投資與生物信用額度的發展,將台灣的永續經驗向世界延伸。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