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25日舉辦記者會公布最新一年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黃泓瑜攝
在台灣,河川與海岸承載著飲用水、農漁資源及城市休憩等多重功能,但來自生活、觀光、漁業與建設活動的廢棄物,正悄悄侵蝕這些珍貴環境。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25日舉辦記者會公布最新一年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記錄台灣不同流域的垃圾熱點、類型與變化趨勢。
「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這項計畫由企業志工、地方居民、大專院校及公部門共同合作,五年累計已走遍全台六條主要河川。今年約百名公民科學家完成三條重要流域的踏查,呈現公私協力在河川治理上的成果,也凸顯垃圾熱點仍需持續關注。
「川廢治理必須靠公私協力,才能逐步累積改善成果。」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表示,乾淨水系關乎公共健康與生態永續,因此富邦人壽自2021年起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持續投入流域調查,今年已踏查至全台第六條重要河川。除了首次走入宜蘭,也完成新竹與大台北的定期複查,背後仰賴在地同仁、大專院校、鄰里志工及公部門的共同投入。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則指出,清運行動與調查數據相互支撐,使河川治理成果逐步累積,「最新數據證明,乾淨的河流與藍色海洋不再只是願景,而是逐步可以被看見、也將由全民共享的成果。」
今年三大流域的調查結果呈現出一個明顯結論:只要政府部門、企業、民眾與學界能持續合作,河川環境確實會變得更乾淨;但一旦管理稍有鬆懈,垃圾熱點又會迅速回到原點,改善成果並不會永久維持。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宜蘭蘭陽溪納入首度調查,河岸乾淨但海口垃圾暴增四倍
今年調查最受關注的亮點,是首次將範圍擴及宜蘭蘭陽溪及其支流,包括宜蘭河、羅東溪與冬山河,總長達 152 公里。由於蘭陽溪下游匯入重要的水鳥保育區,其環境狀況對生態敏感度極高,因此成為此次踏查的核心目標。
整體來看,蘭陽溪河岸的整潔度表現相對理想。調查顯示,河岸段平均每公里約出現 81 袋垃圾,汙染程度被評為 C 級,也就是「稍髒」的程度。累計垃圾量約 30.8 萬公升,顯示地方政府與在地居民長期維護已有成效,河川環境大致保持良好。
然而,一旦接近出海口,情況便有明顯反差。海岸段的垃圾密度竟然是河岸段的四倍以上,平均每公里高達 384 袋,屬於 D 級「髒亂」等級。特別是海上活動與漁業產生的廢棄物十分突出,從塑膠浮球、破碎網具到尼龍繩索,種類繁多,凸顯海洋廢棄物管理仍需加強。
調查同時揭露幾處汙染集中區域,主要分布在冬山河出海口、冬山河上游與羅東溪上游。這些區域雖然只占整體流域約五分之一的範圍,卻累積了八成的垃圾量,垃圾堆積狀況格外明顯。部分地點甚至可見成袋垃圾、舊衣物、家具與營建廢料,被刻意丟棄在河岸邊,顯示人為棄置仍是影響環境的主要來源。
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分署表示,今年的調查不僅呈現整體流域的狀況,更揭露許多過去難以發現的隱蔽垃圾點位。未來將依據這些新資料調整清運與維護策略,希望讓蘭陽溪的河岸與海口能維持更乾淨的樣貌,也降低對候鳥與過境鳥類棲地的潛在威脅。

新竹頭前溪治理見效,三年垃圾量大減六成新熱點浮現
新竹頭前溪在三年前進行首次川廢調查後,立刻促成跨機關合作,水利署第二河川分署、地方政府與社區志工開始針對汙染熱點進行定期清運。
今年複查結果顯示,這三年間的治理確實產生明顯成效。整體垃圾量已降至50.7萬公升,較第一次調查時減少多達63%;海岸段的改善更為顯著,累計垃圾減少超過6萬袋。而在河岸部分,每公里垃圾密度已降至約203袋,比過往減少了三分之一,顯示整治力度有效發揮作用。
在不同河段中,上坪溪以及頭前溪兩岸的改善幅度最大,三年來總共減少近9,000袋垃圾,也使當年公告的主要垃圾熱區,有七成五已成功完成清理,讓跨單位合作的成效更加明確。
不過,調查也發現新的汙染熱點開始浮現。頭前溪出海口的舊港大橋下、國道三號橋下方,以及鳳山溪右岸都出現新的垃圾堆積。這些地點多靠近交通匯集處或人口聚集區,顯示只要人流頻繁、活動量大,河川廢棄物仍可能持續增加,汙染並不會因清理而完全消失。
在垃圾組成方面,一次性塑膠製品依然占大宗,包括飲料瓶、塑膠袋、外帶餐具、吸管等,占河岸垃圾的六成以上。這些廢棄物多源自日常生活使用,反映源頭減塑仍是長期改善的關鍵方向。
第二河川分署表示,未來會根據調查結果持續調整清運與管理策略,也希望更多民眾參與監測行動,一起維護已改善的河段,使整體流域的環境品質逐步向前推進。

大台北淡水河垃圾仍近34萬公升,塑膠汙染占六成跨區域治理成關鍵
大台北淡水河已連續三年進行年度川廢檢查,今年的參與規模更為擴大,由明志科大、海洋科大、在地水巡隊與許多民眾共同加入,調查範圍涵蓋 353.5 公里,並首次將鶯歌溪、瓦窯溝、十八份坑溪等支流納入觀察。
整體來看,淡水河流域今年共記錄到約33.9萬公升的垃圾,平均每公里約78.7袋,整體汙染程度維持在C級「稍髒」。其中,塑膠類廢棄物依舊占主要比例,約占整體的六成,再次印證塑膠汙染已成為跨流域的共同挑戰。
值得肯定的是,去年列出的部分垃圾熱點在今年已有明顯改善,新店溪左岸的垃圾量減少幅度高達近九成,大窠溪也出現超過八成的減量成績,反映地方政府、公民團體與志工長期維護的成果正逐步累積。
然而,新納入的調查區域也揭露新的問題。部分靠近住宅區的支流竟成為大型家具及成袋垃圾的棄置點,生活廢棄物堆積情況嚴重。大漢溪右岸與北勢溪也出現不易察覺的隱性垃圾堆積,汙染藏於河岸植被與堆土之間。此外,過去年年被點名的關渡大橋、蘆洲與社子島等地,今年仍呈現持續累積的趨勢,需要更完整的管理策略與巡查規模。
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新北市水巡隊、環保局、高灘地管理處及台北市水利工程處近年持續投入河道整理、紅樹林清疏與岸線清理,讓多處河段顯現改善成效。然而,由於淡水河流域跨越城市、鄉鎮與多種使用場域,垃圾來源跨區域、跨活動類型,使得治理難度仍高。如何建立更全面的流域治理架構,將是淡水河未來能否持續改善的關鍵。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努力,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在記者會上同步推出紀錄片《藍色星球-守護溪望‧河你一起》,希望透過影像記錄志工踏查的真實過程與成果,讓大眾更了解河川廢棄物的源頭減量、沿岸巡護與下游清運,都是守護流域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