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30《遠見》邀專家全解析!彭啓明:擬成立氣候合作辦公室。蘇義傑攝。
COP30落幕僅一週,《遠見雜誌》與「ESG遠見共好圈」攜手臺師大永續所,於11月26日共同舉辦「COP30・台灣觀點聚焦全球」全解析論壇,邀請環境部長彭啓明、親臨COP30的專家學者,以及共好圈企業代表,第一手解析全球氣候治理的新方向。
2025年是《巴黎協定》邁入十週年,剛在巴西貝倫結束的COP30,也被視為將左右未來十年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轉折點。
本屆議題已從過往以減碳為主,延伸至自然、生態系統修復與公正轉型,更凸顯「自然為本解決方案」在全球氣候戰略中的核心位置。討論內容橫跨森林、海洋、生物多樣性、城市永續、循環經濟到AI應用等面向,既反映氣候危機的迫切性,也為各國未來的落實路徑提供更具體的方向。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COP30落幕雖有共識卻未必成行動,關鍵在「兩件事」
「COP議題不僅影響全球,也牽動台灣企業與政府的永續策略。」《遠見》社長楊瑪利指出,關心COP議題已是遠見十多年來的固定傳統。《遠見》採訪團隊數度直擊COP,包括丹麥哥本哈根的COP15、法國勒布爾熱COP21,阿聯酋杜拜COP28等。今年COP30雖未親臨會場,但從會前一路追蹤到閉幕,累計發布逾40篇深度文章與一系列Podcast,並整理成專題,協助讀者掌握最新談判脈動。
楊瑪利進一步表示,遠見自2005年起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獎項,後更名為ESG企業永續獎,而後陸續率先舉辦大學USR獎與醫療永續獎,並在2023年建立形成跨企業、校園與醫療院所的「遠見共好圈」永續社群,期待透過獎項與平台,持續擴大永續行動的影響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葉欣誠則指出,今年COP30讓各界重新感受到國際談判的矛盾:全球對方向已有共識,但能否真正落實仍缺乏信心。他認為,氣候變遷已不是單一議題,而是影響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等所有永續領域的共同根源,且危機依然在惡化。
儘管葉欣誠表示,國際會議中的宣言與承諾並不代表行動成果,COP30的進展有限也讓外界感到矛盾,但「失望並不能解決問題」。葉欣誠強調,氣候變遷的危機已無法忽視,真正需要的是「希望感」與「自我效能」,也就是相信個人與組織的行動能帶來改變,唯有確信自己的努力具有影響力,永續轉型才能真正往前推動。

台灣非締約方仍挺身而出,彭啓明:擬設氣候合作辦公室、培育青年人才
「我們雖不是國際組織成員,但台灣依然挺身而出,成為推動氣候行動的良善力量!」環境部長彭啓明在論壇致詞時指出,COP是全球環境治理的核心場合,即使台灣不是聯合國締約方,「我們做的一點都不比會員國少,甚至更努力」。他回顧多年參與COP的經驗,也坦言在接任公職後,更能感受到國際談判的複雜與逆風。
談及本屆COP30,彭啓明認為許多結論「在會前就能預期」,雖提出不少共識,但落實仍充滿不確定性;尤其調適融資需求提高到3000億美元,「期望被拉高,但能否真正到位仍待觀察」。
他也說明台灣最新的NDC 3.0進度:2024年較2005年已減碳6.7%,2025年有望接近10%的階段性目標,但2035年減碳達到38±2%仍具挑戰。為加速落實,環境部正強化國際合作,包括研擬成立「國際氣候合作辦公室」、擴大COP多元參與、培育青年氣候人才,以及深化與國際NGO連結。
此外,他提到台灣與巴拉圭簽訂備忘錄(MOU),合作從碳權、再生能源、低碳技術到循環經濟,未來也可依《巴黎協定》第6.2與6.4條展開合作。他強調,全球已進入氣候治理深水區,台灣必須以更務實、更專業的方式持續參與,並要求政府、企業與民間共同努力,才能讓倡議真正轉化為行動。

氣溫已破逃命線,黃正忠:全球災損提高,僅4成擁有保險
針對今年氣候大會的進展,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以「三十而不立的COP30」為題發表演說。他直言,全球升溫已突破1.5°C的「逃命線」,若不積極調適,恐將在十年內觸及威脅人類生存的2.0°C「活命線」。他引用數據指出,2024年全球氣候災損達3680億美元,且僅四成受保險覆蓋,隨氣候異常加劇,災損金額更會增加,尤其今年初美國洛杉磯發生野火事件,便損失了2750億美金,創單一氣候事件災損歷史新高。
KPMG在《調適與韌性金融指南》中提出四項投資標準,協助界定哪些計畫符合「調適與韌性金融」的資格,並列出超過百項可投資的具體項目。此外,指南也建立一套調適與韌性投資框架,清楚說明這類專案的效益與資金使用方向,讓政府與企業在規劃相關投資時更有依據、更容易做出判斷。
另外,對於這次COP30內容,黃正忠指出,儘管COP28曾決議轉型脫離化石燃料,但今年COP30化石能源沒有納入重要議題,但產業遊說團體增加與「川普2.0」反ESG聲浪,讓新舊能源的角力戰更加白熱化,化石燃料恐在近幾年也不會退場。然而,他對此提醒,雖然台灣沒有產油,卻是石化王國,面對石油經濟退場的大勢,企業必須要有危機意識。
在AI議題上,黃正忠拋出「Who is going to feed AI?」的哉問。他強調「沒有能源就沒有AI」,若晶片與運算缺乏能源效率,AI將淪為氣候變遷的加害人而非助力。因此,硬體能效的提升將是台灣供應鏈未來的決勝點。
面對變局,黃正忠呼籲重視「轉型金融」,並指出隨著全球ESG規範不斷改變,企業治理已從過去的永續長、財務長,延伸至執行長的「Show Time」。他舉丹麥宣示2040年淨零為例,勉勵台灣企業應展現更高的野心,將AI技術、商業獲利與永續策略深度結合,才能在全球低碳經濟的戰場中,掌握生存與競爭的關鍵優勢。

童子賢:台灣減碳陷「放牛班」,「核綠共存」是唯一解方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發表「台灣減碳的過去與未來」演講,直言台灣目前乾淨能源占比僅約17%,遠低於全球平均的41%,若扣除即將退場的核能,數字恐跌至8.9%,淪為減碳「放牛班」。他強調,台灣用電與交通佔整體碳排逾六成,唯有落實「核綠共存」並加速交通電氣化,才能有效追趕國際腳步。
童子賢從歷史視角切入,指出工業革命雖帶來文明,卻也引發氣候危機。他引用「溫鹽環流」與小冰河期為例,警告若升溫突破1.5°C,地球恐陷入氣候災難。針對台灣現況,他分析過去十年用電成長雖放緩,但高碳排仍是致命傷,尤其太陽能與風電僅占發電量不到9%,單靠綠能無法支撐龐大需求,必須要使用乾淨核電才能提高占比。
他以瑞士為例,指出同樣地狹人稠的瑞士,靠著核能與水力達到高比例乾淨能源,核能占比甚至可逾四成;反觀台灣卻刻意排斥核能,導致減碳成效不彰。童子賢呼籲,台灣應效法歐盟與全球趨勢,重拾核能技術並結合綠能,同時推動電動車與氫能應用,雙管齊下,才有機會讓減碳成績翻倍成長,擺脫落後困境。
談到今年COP30將原住民議題置於核心位置,童子賢指出,許多原住民族群仍生活在偏鄉與氣候脆弱區域,在極端氣候下所承受的風險遠高於一般社區。他以家鄉花蓮為例,光復鄉今年因堰塞湖危機一度面臨滅村威脅,而早在2001年,大興村就曾因土石流被整村掩埋,淹水高度直逼二樓。
「極端氣候只會更加劇烈,而經濟弱勢者往往沒有能力搬遷。」童子賢認為,災後重建只能治標,遷村也難以落實;真正的治本之道,是避免在花東等高風險地區推動大型開發,減少社區暴露於災害之中,同時尊重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脈絡。

全球推全民預警系統,趙恭岳:台灣可在AI與數位孿生領先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執行長趙恭岳指出,今年COP30最鮮明的特徵是「決議弱、倡議多」。原本外界期待在氣候融資、化石燃料退場等關鍵議題上形成具法律效力的文本,但最終僅以政治宣言收場,強制力遠低於過往;反之,場內卻湧現逾百項倡議,象徵全球仍在尋找多元行動路徑。然而,要求化石燃料退場的抗議遍布會場,也反映社會對於氣候行動遲緩的不耐。
趙恭岳強調,本屆談判背景是「1.5°C防線已守不住」。WMO(世界氣象組織)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全球均溫已達1.54°C,而保險業統計的災損也年年創新高,極端氣候正全面改寫各國的風險模型。隨著衝擊成為新常態,聯合國提出「全球全民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for All)」,要求各國強化資料蒐集、觀測能量與預警流程,以降低生命與財務損失。他指出,台灣在早期預警與氣象資料上具國際水準,未來在AI運算與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等領域更能發揮。
他表示,調適已成全球主流,今年通過的「全球調適目標(GGA)」涵蓋水資源、農業、健康、生態、基礎設施與文化等面向,但仍採自願性框架,反映各國對落實成本與資金壓力的顧慮。
在氣候金融方面,他認為今年不是退潮,而是進入「盤整期」。從NCQG(新集體量化目標)下一輪資金目標到《巴黎協定》第六條碳市場規則的推進,金融仍是未來十年的關鍵驅動力。
談到AI,趙恭岳指出:「AI是韌性與減碳的重要工具。」ICDI 與台達合作的AI節能便是示範,但「資料取得」將是企業提升韌性的首要門檻。
「物理狀態很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走的道路」面對川普當選可能帶來的政策變數與全球逆風,趙恭岳仍持樂觀態度。他建議企業回歸治理(G)層面,將永續視為風險管理的一環。無論國際政局如何變動,缺水、供應鏈中斷等實體風險依然存在,企業應落實TCFD與TNFD框架,運用數據與科技強化調適能力,才能在不確定的時局中穩健前行。

ESG定義翻轉!林泉興: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成企業生存關鍵
針對COP30後的全球局勢,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提出精闢觀察。他指出,儘管川普2.0上台引發「反ESG」聲浪,但在紐約氣候週與布魯塞爾的實地觀察顯示,歐美仍在逆風中前行:美國採取「化明為暗」的方式持續推動永續行動,歐洲則在戰事壓力下堅持數位與綠色轉型,力求撐過過渡期。
面對變局,林泉興提出ESG新內涵也包括三大面向:能源(Energy)、安全(Security)與地緣政治(Geopolitics),強調供應鏈布局將是核心。他引用賴清德總統在氣候會議致詞所說「淨零救地球,調適救台灣」,直言企業在追求全球共好的淨零目標時,更應透過在地化的調適策略來確保生存韌性。
他也分享國際值得借鏡的案例,例如美國波士頓的「綠色中心實驗室」,以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氫能、新創與氣候解方,形成具有韌性的創新聚落。他認為台灣也需要類似的「永續創新生態系」,並強調自然資本與氣候議題已密不可分,企業必須同時具備技術、資金與調適策略。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