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若持續暖化,極端氣候與惡劣環境將變得更加難以預測。示意圖。by freepik
▋未來五年八成機率更熱,氣象署:台灣暴雨高溫與海平面威脅升級
▋核電重啟評估12月初前出爐,龔明鑫:安全無虞不反對重啟
▋台灣儲能搶攻日本電力市場,星星電力50MW北海道案場正式商轉
▋PCB產業減碳加速,經濟部發布白皮書揭三大策略全面啟動
▋台泥擴展環保版圖成立新公司,砸27億建台中文山焚化廠
未來五年八成機率更熱,氣象署:台灣暴雨高溫與海平面威脅升級
台灣近年深受極端高溫與豪雨衝擊,從破紀錄夏天高溫到頻繁淹水,都顯示暖化已不是預測,而是正在改變生活的現實。中央氣象署24日於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引用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五年氣候預測指出,全球仍朝向更熱、更極端的方向推進,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
WMO在今年五月公布的《2025–2029 全球年度至十年期氣候更新》顯示,過去一年雖然已寫下史上最高溫紀錄,但未來五年有極高機率出現更熱的一年。WMO評估,在 2025至2029年間,至少會有一年超越2024年,再次刷新全球高溫紀錄的機率高達八成。
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五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有七成可能比工業革命前上升超過1.5°C;甚至至少有一年超越1.5°C門檻的機率來到86%。這代表《巴黎協定》努力維持的關鍵上限,正被現實推向邊緣。WMO也指出,過去十年(2015—2024)已囊括有紀錄以來最暖的10個年份,極端氣候正加速累積。
升溫幅度看似微小,卻足以改變生活。根據科學研究,只要再升高0.1°C,熱浪、暴雨、乾旱等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都會上升。氣象署提醒,暖化不是抽象的全球現象,而是會具體落在每一次高溫警報、每一次破紀錄豪雨、每一次旱象水庫見底。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指出,暖化對台灣的影響已十分明確:夏天將更長、烈日天數增加,豪雨集中、暴雨強度提升;沿海鄉鎮因海平面上升面臨更高淹水風險。暖化也意味著冰川與極地海冰持續融化,牽動全球氣候系統與海洋循環,加劇極端事件的不可預測性。
面對未來五年可能再度刷新全球高溫紀錄的情況,氣象署呼籲,台灣需更快速地投入調適與減碳。從個人端的節能行為,到地方政府的排水、治水與都市降溫工程,再到國家層級的氣候政策布局,都需同步加速。
核電重啟評估12月初前出爐,龔明鑫:安全無虞不反對重啟
經濟部長龔明鑫20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報告時指出,《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已完成修法,若要讓停機核電廠再運轉,必須符合三項法律原則:核安充分保障、核廢料處置有解方、社會取得共識。他表示,目前最急迫的工作,是確認核二、核三的設備狀況及運作安全;評估結果預計在12月初前出爐,一旦確認無安全疑慮,相關程序就會啟動。
楊瓊瓔在會中提出,AI應用與超級電腦運轉已大幅推升台灣用電。她指出,國內三座超級電腦一年電費就近1億元,而台積電的電力需求更占全國用電量約11%。既然政府將AI列為國家戰略產業,能源供應是否跟得上腳步成為關鍵。
她呼籲行政部門必須提前規畫電力總量與能源結構,避免AI、半導體與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受阻。龔明鑫回應,政府會在確保安全前提下依法評估核電重啟,避免能源供需脫節。
另外,針對外界關注的重啟時程,經濟部事後補充說明,龔明鑫的意思是「依法行政、不預設立場」,只要核安與核廢條件符合,便不反對重啟相關機組。台電進一步指出,若龔明鑫簽准啟動程序,核三廠會同步展開自我檢查,並向核安會提出再運轉計畫。經過改善、審查與核准後,最快也需3至3.5年才能重新併聯發電。
至於核二,由於室外乾貯設施預計2026年才完工,相關申請與審查作業會順延。整體而言,重啟程序涉及工程改善、法規審查與核安認證,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台灣儲能搶攻日本電力市場,星星電力50MW北海道案場正式商轉
在各國加速能源轉型的潮流下,台灣業者也開始往海外尋求新市場。泓德能源集團25日宣布,旗下星星電力在日本北海道打造的50MW儲能案場「Helios」正式投入商轉,這是泓德在海外的第一個大型儲能據點,也代表台灣業者正式跨入日本競爭激烈的電力交易市場。
Helios上線後,已直接投入日本JEPX批發電力市場,進行每日48次的高頻電力買賣。星星電力透過自家交易平台Star Trade,進行電價預測、投標以及充放電時段規畫,靠的是演算法模型與即時運算。對泓德來說,這是第一次在海外以儲能設備直接參與市場調度,挑戰不小。
泓德估計,Helios第一年的電力交易營收可望達20億日圓,也將為集團未來在日本推動儲能開發奠下基礎。依照目前規畫,泓德未來三年將在日本布建超過3.26GW儲能容量,由星星電力統一負責市場操作。
接下來,Helios也準備在2026年第二季進入日本的需給調整力市場(EPRX),提供電網調頻、備轉等服務。EPRX對反應速度與穩定度要求極高,被視為日本電力市場難度最高的區塊。星星電力表示,將透過Star Trade建立更精準的策略模型,因應複雜的商品組合。
泓德也把目標放在2028年,希望能進入日本容量市場,透過政府補貼與較穩定的收入來源,建立從即時市場到長期容量的完整營運模式。
目前,Helios由泓德持股九成,資產管理交由泓德日本負責,市場交易則由星星電力統一規畫。泓德表示,這套運作方式讓資產管理與市場操作能緊密配合,提高跨國案場管理效率。
在日本儲能需求快速上升的情況下,泓德規畫2026年將有191MW儲能案場開工,並預計在2028年讓累計上線容量突破1GW。

PCB產業減碳加速,經濟部發布白皮書揭三大策略全面啟動
面對國際品牌要求產品碳排更透明、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帶來的高排碳壓力,台灣印刷電路板(PCB)產業正面臨新的挑戰。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1日表示,已與台灣電路板協會共同推出《印刷電路板產業低碳轉型策略白皮書》,替業者整理出一套可行的減碳方向,從節能到供應鏈合作都有具體做法。
白皮書把目前全球淨零趨勢與產業需求整理後,提出三個主要方向:提升製程效率、改用更低碳的材料,以及讓供應鏈一起減碳。產發署指出,近年已協助部分企業改善製程,包括導入節能設備、做能源管理與加入AI技術。例如,AOI(自動光學檢測)加入生成式AI後,判定產品瑕疵的準確度提高四成,人工複判次數也減少一半,代表AI的確能協助降低生產過程的能源浪費。
截至目前,產發署已協助超過50家業者採取低碳措施,累積減少約1.2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並促成逾4億元的節能投資。
隨著國際供應鏈對碳排數據的要求增加,PCB業者也必須更精準掌握自己的產品碳足跡。產發署建立了一套以生產製程為主體的碳足跡計算方法,涵蓋載板、HDI板、軟板等品項,同時推出「PCB產業碳足跡追溯平台」,讓企業能追蹤從原料到出廠的碳排數據。
部分企業已開始在供應鏈一起推動。例如,欣興電子投入7,300萬元建置AI節能系統,並推動十家供應商導入碳管理。這些努力每年共減少4,602公噸碳排、能源使用量也下降近兩成。嘉聯益科技則更新設備與導入高效能源系統,單一年減碳就達1,715公噸,同時協助供應商進行碳盤查與節能改善,形成上下游同步減碳的模式。
除了節能與材料改善,智慧製造也成為轉型的重要一環。產發署提到,有企業開始用AI來協助品質管理與製程調整。以敬鵬工業為例,他們導入AI補償模型後,產品精度提升到±0.075毫米,減少重工與材料耗損,每月節省約31萬元成本,良率與獲利都有顯著改善。

台泥擴展環保版圖成立新公司,砸27億建台中文山焚化廠
台泥24日宣布,其100%持股子公司「台泥再生資源」將與關係企業「達和環保」共同設立新公司「台泥文山環保科技」,準備投入台中市文山焚化廠的興建與營運案。這項投資總額達27億元,預計未來環保事業將直接併入集團營運版圖中。
台泥再生資源將持有新公司九成股權,達和環保則占一成。達和是台泥與法商合作成立的環保企業,長期處理台灣超過30%的事業廢棄物量能,早已是國內廢棄物處理市場的重要玩家。這次改由台泥再生主導,目的在於讓環境服務的收入能完整反映在合併報表中,顯示台泥希望強化「第二成長引擎」的企圖心。
台泥指出,過去涉入的事業廢棄物處理業務因採合資方式,財報上無法完整呈現;新公司由自家子公司主導後,營運成果將能直接計入集團獲利。
根據台泥規劃,文山焚化廠的建設期約需四年,完工後每天可處理約900噸垃圾。台中市焚化設施老舊,更新需求迫切,因此此案被視為重要民生基礎建設。
台泥強調,參與焚化場不只是增加處理量,而是希望把廢棄物視為可回收資源的一部分。例如焚化產生的底渣與部分再利用材料,有機會進一步成為水泥原料或替代添加物,減少依賴天然礦物,並降低高溫製程中的碳排放。文山焚化場因此被視為台泥推動「低碳水泥」與循環經濟的試驗基地。
台泥近年的轉型方向明確:一方面提升水泥製程的低碳化水平;另一方面擴大環境服務業務,包括廢棄物處理、回收再利用與替代燃料開發。文山焚化廠案正好結合了這兩大主軸,也讓台泥能在處理廢棄物的同時,取得水泥製程可用的替代材料。
集團強調,此次投資是邁向資源循環的重要一步,未來將持續尋找與環境處理、再生利用相關的合作與投資機會。透過垂直整合,台泥希望建立一套從廢棄物管理、再利用到低碳水泥製造的完整生態鏈,提升在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市場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