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固然是美事一樁。但隨著彰化在九合一大選「變天」,加上能源局大砍明年度的躉購費率,讓擔負國產化責任的開發商直跳腳,甚至發表聯合聲明。究竟台灣離岸風電下一步怎麼走?
台灣開發離岸風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是彰化在上週結束的九合一大選中,綠地變藍天,力挺風電的現任縣長魏明谷落馬,由國民黨籍的王惠美接棒上任。
衝擊一〉彰化綠地變藍天,新團隊將檢視風電「實質效益」
目前預計在2025年前併網的5.5GW風場中,有4.1GW在彰化外海,占比超過七成,共有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海龍離岸風電、中鋼,以及台電等五家開發商插旗。
為力挺風電,響應在地政策,CIP設立規模達2.5億的「近岸永續發展基金」,同時找來彰化縣府前環保局長戴瑞文,擔任彰化推動辦公室祕書長,強化與在地民眾溝通。
沃旭則設立綠能獎學金、在彰化購地蓋總部大樓等等;五家開發商中,已有四家承諾,設置丹麥式等異國風格的兒童遊樂場,呼應魏明谷團隊要求。
王惠美雖透過辦公室對外表示,風電若對縣民有利、就會繼續執行。但有幕僚表示,團隊將重新檢視、評估風電對彰化就業機會、產業發展的實質貢獻。
不過,三家外國開發商都已取得地方政府許可函,未來的建設作業,除需申請陸上變電站工程的建築與使用執照外,縣府在其餘審查過程中,沒有太多介入空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商尚未取得彰化漁會同意函,而王惠美與漁會關係良好,比如選前之夜,彰化區漁會總幹事陳諸讚就為王惠美站台。也因此彰化縣府對風電政策的走向,仍需密切留意。
衝擊二〉明年度躉購費率大砍近13%,開發商「非常震驚」
屋漏偏逢連夜雨。昨日(11月29日),經濟部能源局公告了明年度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其中,離岸風電費率從每度5.8元砍至5.1元,降幅達12.71%;更新增售電量上限、取消階梯式費率規定。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這是蒐集六個國際案例,兼顧國內外制度的差異而成;能源局也預計年底召開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再公告正式版本。
「我們現在非常沈重,完全沒辦法接受這樣的數字,非常震驚。整個電價結構改變,接二連三,甚至加四加五。」CIP台灣區總監許乃文盡是無奈。
她解釋,過去採用階梯式費率,前十年躉購價格較高,後十年調降,一是開發商前期有較多營收,先還清貸款;二是讓未參與過離岸風電開發、擔憂風險的本土銀行,有信心接受專案融資。
如今,能源局取消以往可分上、下半年不同價格的階梯式費率,不僅開發商要重新精算、擬定借還款計畫,更牽動銀行專案融資的意願。
此外,能源局同時訂出3600滿發小時的售電限制。也就是說,如果風場每年滿發時數超過3600小時,超過的部分,只能以簽約當年度的迴避成本售電給台電,以今年為例,迴避成本是1.9元,可能還比維運成本來得低。
事實上,部分遠岸風場的滿發時數確實能超過3600小時,但,建置成本相對更高。也因此,開發商多以超發時數的收入,打平開發成本。能源局這項作法,使得開發商必得重估成本。
對此,沃旭亞太區總裁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強調,若5.1元的躉購費率成為事實,且沃旭無法如期在年底前簽訂購售電合約,將直接影響已簽署的多項國產化項目正式合約,損及本地供應商既有利益,「同時也會影響我們是否能在明年3月作出最終投資決定。」
開發商聯合聲明:無法理解決策背後邏輯
由新加坡玉山能源、加拿大NPI(北陸電力)組成的海龍風電,昨日也緊急在臉書公告,取消今天在彰濱秀傳醫院舉行的在地夥伴MOU簽署記者會。
今天中午,開發商更罕見地對明年度的費率草案發表聯合聲明。
聲明指出,當初經濟部打著離岸風電躉購費率一度電6元的大旗,號召全球開發商進入台灣市場。
基於當時條件,開發商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開發風場、作出本土化承諾,且協助打造在地產業供應鏈。然而,相關政策突然急轉彎,將嚴重影響台灣在國際市場的信譽,打擊外國、本土投資者的信心。
包括世紀鋼、上緯投控、台船、中鋼構,以及潤泰材在內的風電概念股,今日股價大跌逾3%,拿下最多水下基礎訂單的世紀鋼,早盤跌幅一度逾6%。
面對業者一片譁然,經濟部長沈榮津今早8點與遴選得標的開發商進行早餐會。他表示,經濟部提供一個框架,裡頭有很多模組,「若大家有意見,一定要提出具體的成本數據作為佐證資料,而且要講道理,不是用喊的。」
其實,開發商如此著急並不是沒有原因。以CIP為例,其風場被分散到2021年、2023年與2024年併網,每年都有不同項目要落實國產化,堪稱供國產化責任最重的開發商。其中,2024年只有48MW併網,換算下來,只需安裝五支風機,卻有六項零件要國產化,根本不符經濟規模。
許乃文強調,CIP已簽署60項、200億台幣的國產化合約,11月中提交的國產化報告也通過工業局審查,「用行動向政府喊話『我們挺你』,結果被這樣對待。」CIP昨日召開連串會議,評估後續投資可能。
一名曾任職法人,長年關注離岸風電的研究員說,歐洲發展風電過程中,也曾有在動工前喊停的例子,「並不算罕見。」只不過,政府要求開發商擔負國產化責任,協助打造供應鏈,同時大砍躉購費率的做法,的確嚇壞業者,甚至有人喊撤。接下來,就看能源局能否與開發商達成共識,找出合理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