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吃飯大有學問!台灣比日本慢14年的《食農教育法》還是出不來

「每月15食物日」呼籲民眾重視在地農業、培養正確飲食觀
吃飯大有學問!台灣比日本慢14年的《食農教育法》還是出不來

圖/芳苑國小的孩子們,在老師引導下,各個扮起「小農夫」,親身參與農事收割。芳苑國小提供

|

「每月15食物日!」從去年10月起,農委會便將每月的15日訂為食物日,呼籲大眾正視「食農教育」,現今也有不少縣市、學校紛紛響應食農。但你知道什麼是食農教育嗎?其實食農教育一詞來自日本,不僅關乎農業,更是你我日常飲食的一門大學問! 

10月8日,走進彰化縣香田國小的生態田,香田與芳苑國小的校長、老師帶著近百位孩子俯身於稻田間,用一雙雙小手收割飽滿的稻穗、體會農人的辛勤與收成的喜悅。收割完畢後,孩子們人手一碗冰涼的米苔目,飽餐一頓米食料理。

這般景況儼然和大眾對教育的想像大相逕庭,但這正是食農教育最強調也最不同的精髓——動手做。根據臺灣農業推廣學會的定義,食農教育強調學習者經由體驗,從中認識在地農業、培養正確的飲食方式,進而思考其對環境的影響。

若說食農是一門綜合農業、飲食、環境的大學問,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圖/芳苑國小的孩子們,用一雙雙小手收割飽滿的稻穗、體會農人的辛勤與收成的喜悅。芳苑國小提供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懂食農教育? 

其實,食農教育在歐美日等地已行之有年。日本更訂定《食育基本法》,明確提出「食育」一詞。但,其意涵到底為何?

積極推動台灣食農入法的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坦言,台灣目前尚未有標準定義。不過她傾向以廣義角度解釋:透過體驗,讓學習者了解食物產銷過程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進而改變人們生產及消費食物的方式,同時也瞭解人與環境、食物的關係。

圖/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積極推動台灣食農入法。取自張瑋琦臉書

許多人可能心想:「我又不是農夫,為什麼要懂食農?」但張瑋琦直指其重要性:「在國外,食農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種!」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超市買一包蔬菜,從蔬菜的外包裝、碳足跡、使用肥料,到蔬菜種植的農法,都與環境密切相關。換句話說,當消費者做飲食選擇時,也選擇了生存的環境,當中的關鍵便是食農。

張瑋琦更進一步談到,食農還涵蓋更細節的飲食、營養、烹飪與農事教育等。其中,重視「動手做」的烹飪與農事較少見於台灣的課堂,農事尤其如此。但她強調,透過農事教育,不僅能體會食物生產不易,同時也能領略土地的生態價值、生活美學。對孩子來說,透過實際栽種作物,能進一步體驗「生命為何?」

芳苑國小推食農 師生一同收割「趣」 

「我從來沒有這樣過!好希望可以多收割一點!」芳苑國小的孩子們手中抓著方才割下的稻穗、興奮地告訴校長吳偉誠。即便這些孩子從小生長於彰化農村,但這樣的農事收割體驗還真是第一次!

其實,這是芳苑自105學年推動的「在地生活美感課程」的一部分,強調教學必須結合生活,讓「學習不再局限教室和課本」,正與食農的動手做精神不謀而合。孩子們藉著體驗農業產製,同時也更瞭解家鄉。

圖/芳苑國小自105學年推動的「在地生活美感課程」的一部分,強調教學必須結合生活。芳苑國小提供

10月8日,芳苑國小校長吳偉誠攜著全校近百位師生,偕同香田國小一起走下生態田收割稻穗。孩子們手持鐮刀、腳踩稻田泥濘,親手割下屬於自己的稻穗。吳偉誠表示:「孩子直接到田裡收割,就能體會為什麼農夫在收成時那麼欣喜、開心,也能體驗農夫的辛苦。」

隨後,教師帶領孩子走訪製米場,看著收割的稻米,一路從烘乾、冷藏,到礱穀、精米,最後品嘗冰涼的米苔目。吳偉誠表示,希望藉此讓孩子體驗米食料理是如何「從產區到餐桌」,平時在校內也安排烹飪課,帶孩子學習上餐桌前的料理技能。

圖/在校內,芳苑國小平時也積極推動料理課程,落實「從產區到餐桌」的教學。芳苑國小提供

體驗之餘,芳苑的課程也不忘教育食農當中的環境概念,如友善農耕、碳足跡等。對吳偉誠來說,食農不僅讓孩子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期待孩子養成永續觀念和健康的習慣。他說,如果每個人都希望吃得健康、地球永續農業的話,那生產端就會朝這個方向去調整。整體下來,對人類世界是好的。

日本訂立《食育基本法》,台灣呢? 

雖然,像芳苑一樣積極推食農的學校並不少,但目前台灣尚未有一套食農教育的法規,2015年陸續提出的三版《食農教育法》草案,還躺在立法院中。

相較下,鄰近的日本早已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每五年還會因應社會環境修訂,台灣的腳步可說是慢了14年。儘管前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去年便表示,希望可以在2018年底前通過,但時至今日仍未有下文。

若法案順利通過,不僅可以框定預算、提供學校更多資源推食農,也有助提升全民意識,但在社會達到共識前,立法勢必遭受許多阻攔。不過,張瑋琦反問:「目前法案有三部,該採行哪一部?三部又要怎麼截長補短?也需要時間來發酵。」

她進一步呼籲,環境永續教育是世界趨勢!我們不能再很功利地看待經濟發展,必須更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共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