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曾寶儀陪伴在台擔任看護、離鄉超過十年的移工 Diana,踏上久違的返鄉旅程。我們回家吧臉書。
全家便利商店、新住民教育平台One-Forty與實境節目《我們回家吧》合作,近日在松菸電影院舉辦節目首映會。該集紀錄一位來自印尼的Diana,在台工作10年,首次返鄉的故事,這也是節目首位邀請非名人參與。
行腳類實境節目《我們回家吧》第三季於16日推出印尼特集,主持人曾寶儀陪伴在台擔任看護、離鄉超過十年的移工 Diana,踏上久違的返鄉旅程。
「自從2015年後,我再也沒回過家。」Diana緩緩道出,家人的離去是她心中永遠的遺憾。父親過世時,她甚至來不及奔喪,錯過了見他最後一面的機會;而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她在台灣辛苦賺錢在家鄉蓋了新房,卻至今未曾親眼見過。後來她的奶奶跌倒臥床,她也只能遙遠地關心,無法在病榻前陪伴。
為了養家,Diana必須待在台灣,從事全天候的照護工作。儘管服務的阿嬤與她沒有血緣關係,但阿嬤對她視如己出,長時間的相處下來,她與阿嬤早已像家人,台灣也成了她的第二個家,能夠稍微消除離鄉背井工作的不安感。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開齋節道歉儀式,看見Diana的付出與愧疚
節目跟著 Diana 返鄉,正好碰上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她回到家鄉時,親人們早已在門口等候,相隔十年未見的家人彼此緊緊相擁而泣。見到臥床已久的奶奶,Diana第一句話除了問候,更多是充滿自責「對不起」。
多年來,Diana為了在台灣擔任看護賺錢,她無法回家陪伴家人。對於親人生病卻無法及時照料,這份愧疚感始終深埋在她心中。
然而,穆斯林在開齋節不只互道祝福,更會藉此機會「道歉」。這項儀式讓他們能為過去一年所做的事情懺悔、贖罪,並與親友相互原諒,讓彼此的關係在新的一年重新開始。

「這是第一次在台灣以外,看見這種道歉儀式。」看著Diana的家人們真誠地互相道歉,曾寶儀深受感動對著Diana說:「我們台灣人除了要向你們說感謝,也要說聲對不起。」她坦言,許多移工遠離家鄉,奉獻青春來台承擔重要的照護責任,卻時常在台灣社會中被忽略。這份複雜的心情,讓她對移工們感到既愧疚又感謝。
曾寶儀強調,Diana背後是一個家族的未來。在外人看來或許犧牲很多,但正是這個選擇,成就了她的人生。她隨後向Diana道謝:「謝謝你們離開了本該照顧的家,來照顧我們的家人。」
84萬移工不是「家電」而是「家人」
Diana故事不是特例。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 2025年4月底,台灣移工總人數已達到83萬3478人,相當於每七位勞動人口中就有一位是移工。他們在家庭照護、漁業、工廠等各個領域中,承擔了許多台灣人無法或不願從事的工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台灣人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有時卻忽略了身邊重要的移工朋友,他們也是人,也是有自身文化、生活需求,包括穆斯林禁吃豬肉、每天需要固定5次禮拜等,這些信仰上的堅持,往往難以向雇主解釋,讓Diana僅能靠自己處理,或加以妥協。
談到曾遇過雇主不合理對待,Diana回憶,自己曾受雇於兩位雇主,不僅被要求睡在倉庫地板上,連吃飯都得秤重量,若吃得多還會被扣錢。她坦言:「那段時間,我幾乎每晚都偷偷落淚,但為了賺錢,只能選擇忍耐。」
面對移工在台灣的處境,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於映後座談中表示:「他們不是家電,他們是家人。」他強調,移工並非隨插即用、日夜不停的電器,而是需要休息、值得被善待的家人般存在。他們絕不是社會問題或負擔,而是推動台灣前進的重要力量。
此外,許多移工在影片表達了想回家卻「不能回家」的無奈,特別是遇到親人過世等緊急狀況,往往難以返鄉再回來。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對此表示,台灣目前的法規與政策缺乏彈性,應建立更合理的休假機制。

「我懂移工隻身來台工作那種不安與孤立。」擔任《我們回家吧》第三季第一集主角的謝盈萱感嘆道:過去曾在台北遇到一名移工在戶政事務所處理事情,但因聽不懂專有名詞感到徬徨無助而離開。
最後她陪同這位移工完成手續。對她來說那並不僅只於單純協助,而是從對方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她也期盼未來移工不再被視為標籤,而能被當作朋友與家人般對待。
在座談會的最後,曾寶儀希望透過《我們回家吧》這個節目,讓更多台灣人理解,即使語言不通,也能給予移工一個溫暖的微笑。她強調,移工不只是來自某個國家的人,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家庭的未來。曾寶儀期盼著,台灣社會能夠對待移工更公平、友善與接納,讓移工也能認同「台灣也是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