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北士科啟動體感降溫實驗,對抗都市熱島效應

台北市要將北士科打造成首個「體感降溫」實驗場域。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官方網站。

|

夏季天氣炎熱,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預測,2040年前北市將再升溫2°C。台北市政府5月時舉辦氣候調適綠網研討會,邀集多國專家分享調適經驗。台北市府並設定「2040年體感降溫2°C」目標,要將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打造成首個「體感降溫」實驗場域,透過建築保留棟距、退縮基地東西側土地等作法降低體感溫度。

研究預測,台北市2040年將升溫2°C

根據全球氣候研究組織Berkeley Earth數據,1923~2022年全球平均升溫 1.2°C,但台北已達到1.8°C,遠高全球標準,如何降溫成為迫切議題。

BCLab主持人、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指出,根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在最惡劣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未來高溫不適感恐持續長達3個月之久。BCLab更預測,2040年前北市將再升溫2°C。以地區來分,台北有四大熱區:東區商圈、中正萬華地區、內湖科技園區、士林生活圈。

為對抗熱島效應,北市府於2023年與BCLab啟動「降溫都市計畫」,今(2025)年更推出新建建築綠化實施規定,強化法規推動。北市府也提出「2040年體感降溫2°C」目標,林子平表示,空氣降溫極為困難,因此採取「體感降溫」策略,透過減少太陽輻射、提升通風、增加綠覆率來改善人體感受。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讓都市體感降溫,北士科成實驗先驅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5月時舉辦「台北降溫城市氣候調適綠網研討會」,都市發展局局長簡瑟芳指出,北市四大熱區普遍具備建築密集、風道受阻、蓄熱嚴重等特性。例如士林生活圈位處陽明山下,易受焚風影響;內科因高密度商辦與車流導致排熱困難;東區與中正萬華則皆因高樓林立、通風不良而熱效應明顯。

簡瑟芳表示,因輝達(NVIDIA)選址而備受關注的北士科,將成為北市首個「體感降溫」實驗場域。配合淨零碳排目標,北士科也首度將建築容積獎勵與能效掛鉤,2025年起新建建築須達建築能效一級以上。全區開發後預估每年可減碳1萬6000公噸,相當於6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都發局都市設計科科長謝佩珊補充,園區設計強調建築量體與通風之間的關係,例如建築間須保留「棟距」,讓風能順利穿過社區;北市科計畫範圍內公有土地基地東西兩側也需退縮,留設6公尺帶狀開放空間,以銜接基隆河、雙溪、磺溪,確保南北向風廊暢通。

圖/北市四大熱區普遍具備建築密集、風道受阻、蓄熱嚴重等特性。取自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臉書

都市綠化三大機制,遮蔭最直接有效

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都市氣候設計實驗室創辦人袁超指出,在高密度都市中引進綠化,達到最佳降溫效果,背後有三大機制:遮蔭效果、蒸散作用以及樹木對風速的影響。

遮陰效果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降溫方式,透過種植樹冠寬大、類似傘狀的樹種,可顯著降低地面溫度,提升戶外舒適度。蒸散作用則是植物透過水分蒸發帶走熱能的自然過程。然而研究指出,在新加坡等濕度偏高的地區,其降溫幅度有限,大型綠地的氣溫僅能下降約0.1~0.2℃,對人體幾乎無感,因此新加坡一直強調,「樹不是空調。」

樹木對風速影響方面,根據模擬結果,隨著綠地覆蓋率提高,整體風速會隨之下降,對原本通風良好的低密度地區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尤其是在城市「風道」區域,樹種選擇必須格外謹慎;樹冠濃密的樹就像一道牆,只會擋風,可能阻礙原設通風路徑。

延伸閱讀:熱浪40度炙燒歐洲!法國人堅持不裝冷氣背後真相是?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