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不再只是資金提供者,如何發揮前瞻影響力,與利害關係人攜手,共創氣候金融創新解方,促成經濟零碳轉型?國泰金控董座蔡宏圖獲邀在世界氣候高峰會(WCS)發表專題演說,與國際社會分享台灣金融業戮力邁向淨零的決心與經驗。
連續六年舉辦的「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氣候變遷與行動交流平台之一。
11月13日至14日,國泰金控獨家以中英文雙語轉播世界氣候高峰會(WCS),其為促進官方與企業深化合作之COP週邊的首要論壇,而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總經理李長庚同時也獲邀參與WCS,與國際社會分享台灣金融業戮力邁向淨零的決心與經驗。
台灣逾六成人口是國泰金控的客戶
國泰金控暨旗下子公司共有國泰人壽、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綜合證券(含國泰期貨)、國泰投信、國泰創投等,台灣2300萬人口,就有63%的民眾,是國泰金控的客戶。
蔡宏圖以「金融轉型:創新金融商業模式帶動的關鍵淨零影響」為題,帶來精采開場演講,以下為精彩內容摘錄:
各位女士先生,我很榮幸在此與各位分享對於金融轉型的看法。感謝世界氣候基金會執行長Jens Nielsen的邀請,參與這場盛會。
今天,我想討論企業宗旨的重要性、氣候行動、以及金融機構在淨零轉型中的重要角色等議題。
過去數十年,我們從書本上習得,企業的使命是極大化股東利益。然而,隨著社會大眾對於環境及社會議題的意識提升,企業如今必須去思考平衡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以確保長期價值。
而現在,環境議題相較過往更為重要,也驅使企業必須深思企業宗旨及ESG。
我們看到瑞士再保險(Swiss Re)的報告指出,2021 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2700億美元,遠高於2020年的1900億美元,損失金額增長加速。而極端氣候更致使自然災害、生物承載力(biocapacity)下降、影響糧食安全(food insecurity),甚至國際和平。
舉例而言,在今日.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生物承載力的1.6倍。
亞洲正積極採取行動,日韓已將碳中和入法
隨氣候風險升高,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恐進一步惡化,導致生存處境每況愈下,這對於許多地區的經濟與金融穩定性造成重大損害。倘仰賴自然資源的企業未能有應對風險之轉型計畫,提供投融資的金融機構也將因此蒙受損失。
當然,嚴峻的挑戰也代表著機會。金融機構可以為具有正面環境影響的計畫提供資金,發揮金融業的重要角色。我們每個人都相互影響著彼此,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影響著自己與未來世代的生存。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4個國家承諾淨零排放或碳中和,這些國家占全球 GDP的74%。在亞洲,有15個國家宣布相關計劃,日本和韓國已將2050年碳中和入法。
我認為,亞洲的企業與投資人對低碳轉型及企業議合,已採取更為積極的行動。
氣候與環境風險不僅只是數據分析或財務評估,企業於執行情境分析時需考量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甚至超乎歷史經驗值,因此,前瞻的規劃與行動支持著利害關係人確保韌性,以及未來的業務發展。
國泰金控致力於多項全球氣候相關倡議,擔任亞洲氣候變遷投資人聯盟(AIGCC)主席,參與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亞洲電廠議合倡議(Asia Utilities Engagement Program)以及「重視水資源金融倡議」(Valuing Water Finance Initiative)等多項國際議合計畫。同時,國泰金控調整銀行及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以符合責任投資的更高標準。
我很榮幸與大家分享,國泰金控是台灣首家加入RE100的金融機構,具體排放減量目標通過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核定,落實國泰金控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國泰金控是台灣綠色金融先行者,也是台灣最大的資金提供者之一。
台灣有63%的民眾,是國泰金控的客戶,我們對於企業永續的定義是珍視利害關係人的長期利益,以及「當責」的商業決策。
也正因我們承載著客戶的信賴及誠信管理客戶的財富,於是謹慎思考「我們應該支持誰?」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報告的最後一個段落,我想分享對於重要趨勢的幾點淺見。
金融機構需創新,調整融資及資產配置
首先,我們需要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
2021年的COP26會議 以「金融」為主題,當時全球領導人同意以專案協助新興市場國家提升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然而,因計畫預算差距懸殊,因此,我認為以金融創新克服風險與提升商業可行性是必要的。
除了公私協作,混合型融資(blended finance)可能成為主流方案,如,善用開發銀行及開發基金的信用增強(credit enhancement)與優惠提撥(concessional contributions)以優化商業條件,也是值得探索、參與的機會。
其次,淨零投資的機會增加,許多永續金融專案需要在地專家的洞察及專業,通過外部基金經理人進行投資也是好的選擇。
關注爭議產業的撤資趨勢相當重要,這類產業可能成為「擱淺資產」(strained assets)。我們需要及早準備,尤其是重新調整資產配置。
最後,通往淨零之路絕非易事,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金融資源與承諾至關重要。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使得決策較過往艱難,因此,在創新的過程中,保持熱情是非常重要的。
感謝有機會與各位分享我的觀點,很開心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利害關係人致力於氣候議題的方法論與財務評估,也很高興懷抱著良善初衷的傑出人才齊聚一堂。
我相信擁有絕佳的洞察的各位能鼓舞更多人,讓我們一起引領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方向,確保永續的達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