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終於落幕!在埃及舉行的COP27,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原本應於18日結束的閉幕式一延再延,最終在當地時間20日清晨結束。COP27有哪些突破性決議?哪些承諾落空了?《遠見》帶你一文看懂。
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自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夏姆錫克舉行,儘管因俄烏戰爭、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分散了國際注意力,仍創下歷史性的一刻。
COP27原先預定於18日閉幕,最後幾小時因數個關鍵議題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延後至19日結束。然而,直到埃及當地時間20日清晨4點(台灣時間20日上午10點),徹夜未眠的各國代表才結束漫長的「紅眼談判」。
延宕關鍵,主要在於今年被正式列入議程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氣候賠償議案。回顧談判最後一日,大會好不容易批准設立相關基金,沒想到,瑞士代表要求暫停議程30分鐘,希望各國在投下決定性的一票前,再次閱讀決議文件。 這個意外插曲,激起現場一番騷動,擔心端不出閉幕協議。
所幸,大會最終拍板定案,由富國提供資金以補償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弱勢國家,成為30年來談判桌上振奮人心的突破與進展。
延伸閱讀:遠見直擊COP27/什麼是損害與賠償?氣候關鍵字一次看
COP27敲下關鍵一槌 !但「損失與損害」基金仍是空水桶
這紙協議,由擔任COP27輪值國主席的埃及外交部長蘇克里(Sameh Shoukry)敲下關鍵一鎚,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成立「過渡委員會」,研議資金額度、來源、管理方式、接收資金條件等具體規範,並列入明年COP28討論議程。
最新公開的文件中,將「開發中國家」重新定義為「最不發達國家、海島型開發中國家和非洲國家,」重點放在「特別脆弱」的開發中國家,而非泛指所有開發中國家。顯然,重整定義是想排除中國、印度等高碳排卻已是強大經濟體的開發中國家。
此外,外媒推測,導致談判超時的原因可能是「補償對象」及「賠償」的用詞定義談不攏。而該項協議裡也說明歐美等富國最在意「責任或賠償條款」,就怕因此得擔負排放溫室氣體的法律責任。
氣候與能源智庫「非洲電力變革」(Power Shift Africa)執行長艾道(Mohamed Adow)亦持懷疑態度。他表示富國具有未履行氣候承諾的前科,「我們現在就像是拿到一個空的水桶,有金錢流入它才有價值。」
儘管該基金最具爭議的細節推遲至明年決議,這份刪修到最後一刻的文件仍有許多模糊地帶,但幾十年來懸而未決的氣候賠償終於在COP27有所定案,向前邁進一步。
巴基斯坦氣候部長拉赫曼(Sherry Rehman)、 島嶼國家聯盟(The 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主席約瑟夫(Molwyn Joseph)有感而發:「30年來的使命總算往前推進。」
國際氣候行動網絡全球政治戰略負責人辛格(Harjeet Singh)認為,該協議為弱勢群體帶來希望,他們將獲得幫助,從氣候災難中恢復並重建生活。
紅眼談判下,哪些承諾落空?
不過,對許多國家來說,損失與損害基金達成協議是一個苦澀的勝利。馬爾地夫環境部長紹納(Aminath Shauna)譴責,身在地表上地勢最低的國家,平均海拔不到1公尺,「當減緩和調適的談判失敗了,損失與損害基金還有什麼值得慶祝?」
在普天同慶損失與損害基金之際,究竟有哪些氣候承諾落空了?以下《遠見》為你整理。
一、說好的減少化石燃料呢?
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中規範,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逐步減少用煤。今年COP27會議中,大量仰賴煤炭的印度試圖將討論焦點轉移到其他化石燃料上,而超過80個開發中及脆弱國家則努力與其抗衡,除了埃及。
埃及從未將淘汰化石燃料納入會議草案。據《Climate change news》指出,在閉門會議中,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國提出「石油不會導致氣候變遷,(氣體)排放(emissions)才會。」
這項論點確實提倡了再生能源使用,但也包含「低排放(low-emission)能源」,即燃燒時比煤炭污染少,或是能透過碳捕捉、封存的化石燃料,實際上幫石油、天然氣拉低了門檻,使其可低空飛過。
雖然這項協議遵守了《格拉斯哥協議》中關於控制升溫和減少用煤的承諾,可惜的是,沒有更積極的作為。
二、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牛步
已開發國家原先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調動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面對迫切的減緩與適應問題。
但到了2015年的《巴黎協定》,各國決議將目標延長至2025年,並約定每年UNFCCC締約方會議檢視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和優先項目,更新氣候資金目標。
今年,關於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的談判依然進展緩慢,最終協議依舊是將「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和優先投入項目」列入考量。
也就是說,氣候融資不只要達到投入金額,也得控管資金品質。過往,富裕國家傾向將資金挹注在減碳計畫上,盡可能的調度私人資金。然而,受援國家則希望獲得公共贈款,尤其是在低報酬但至關重要的「調適」(adaption)項目上。
此外,協議還督促富國政府全面改革多邊開發銀行,使得國際金融機構能挹注更多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開發再生能源與基礎設施,以調適氣候變遷帶來影響。
三、碳市場的削弱與灰色地帶
COP26促成全球碳交易的框架和制定,允許各國進行碳權交易。例如,挪威可以將支付保護印尼森林的費用,用來抵銷自己的碳排放量。本次會議針對碳交易的運作機制,建立一套兩階段(two-tier)碳市場,根據購買額度和目的有不同的規範。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禁止碳權重複計算,而在新的市場機制中,碳權被稱為「減緩貢獻」(mitigation contributions),不僅允許企業向另一個國家或政府購入碳權,賣出碳權的國家也不需要調整其碳存簿。
雖然「減緩貢獻」說明了販賣碳權的一方,不應使用此額度來抵銷自己的排放量,卻不具約束力。氣候倡議人士警告,「這根本是向重複計算及企業漂綠敞開大門。」
另外,關於國家間的雙邊碳交易,協議文件同意政府將有關碳交易的資訊列為機密。專家擔心,此舉會讓碳交易更加模糊、無法檢視,甚至讓問責機制失去作用。
四、氣候減緩工作計畫
UNCFFF警示,預計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2010年高出14%,若要將升溫控制在1.5℃,得減少45%的排放量。《Bloomberg green》指出,減緩氣候變遷的工作方案(mitigation work program)是COP27談判桌上耗時第二長的議程,旨在確保各國制定明確的減排目標、計劃和衡量標準,以加速淨零排放,實現《巴黎協定》氣候承諾。
截至目前,各國的氣候承諾沒有遵循相同標準,也有各自的減排基準,缺乏統一機制,氣候承諾很難轉換為實際減排量。
已開發國家、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脆弱國家希望能夠進行長期(延長到2030年)、強力且內容具體的討論,然而新興經濟體持相反意見,只希望討論進行到2023年或2024年,且力度小、範圍廣。
最後,COP27達成協議,相關工作會議將持續到2026年,視情況延長,此外,過程定調為「非強制、非懲罰、鼓勵型,」且建立在尊重國家主權與國情之下,不產生新的目標。
五、公正能源轉型
在俄烏戰爭、氣候變遷夾擊下,全球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部分國家甚至已擴大生產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應付供給短缺的情況。
COP27上,各國同意成立一項公正、公平的「能源過渡」工作方案,並將召開年度部長級圓桌會議。富裕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為加速擺脫燃煤協議建立能源轉型或伴關係,透過公共或私人的資金捐助,過渡到清潔能源。
但要達成能源轉型的公平正義,仍是全球性的大挑戰。
1.5℃氣候變遷警戒線難守
儘管歐盟、美國在氣候談判上做出讓步,但夏姆錫克的協議未能提高減排雄心,意味各國恐怕無法守住《巴黎協定》中1.5℃的控溫目標。逐步淘汰包含石油、天然氣在內的化石燃料,以及在2025年達到全球排放峰值的呼籲,遭許多石油出口國家拒絕。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對於一些碳排大國的政治影響力及石油生產國的阻撓,表示相當失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閉幕式強調,「顯然我們做得還不夠,各國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重拾人民已破碎的信任。」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8)將在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隨著氣候大會移師石油及天然氣大國,淨零排放進程恐怕道阻且長、挑戰更艱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