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塑膠製品,是減碳「頭號敵人」之一。塑膠產業如何在永續未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2022年秋,德國國際橡塑膠展,循環經濟似乎就是答案。
方便又廉價的塑膠製品,曾經在20世紀為人類解決了許多醫療、安全與防護的問題。如今,塑膠產業也必須證明自己不會是永續社會中的問題,提供新的解方。
睽違三年,10月下旬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行的「K Fair」橡塑料會展,也像是塑膠業者尋找新時代靈魂的一場聚會。
「K展」為全球橡塑料產業的最大專業展會,本屆聚集超過3000家國際廠商參展。即便新冠疫情餘波未息,仍有來自全球157個國家的17多萬名專業人士親身參與。
3年一度「K Fair」,在減碳與節能間覓出路
近年,永續已成跨產業的共通關切。對於正經歷能源危機的歐洲來說,如何同時達成減碳及節能的挑戰,也呈現在本屆K展的三大主題中:循環經濟、氣候保護、數位化。
其中,循環經濟再度擁有自己的特別展區。
由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集結13名成員企業,展示該領域的最新塑膠回收技術。在整個K展會場,也可見得各種創新塑膠物料、與各種循環經濟的專業交流會談。
究竟什麼是循環經濟?簡單地說,就是擺脫目前「取得─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型態,走向可以循環利用自地球取得的資源的新系統。
透過將塑膠產品保留在經濟體內,不流入自然環境成為汙染物,塑膠產業相信自己仍然會是未來綠色社會許多問題的解方。
要達成塑膠製品的循環經濟,一大關鍵是初始設計。
因為目前許多塑膠產品無法達成回收循環,是當初生產時將不同物質混合在一起,後續難以將需要不同回收技術的物質分離開來,只能當做垃圾丟掉。
因而,塑膠循環需要整個產業價值鏈共同參與。在K展的循環經濟展區,也有一間看似不起眼的小展館,正在努力推廣這樣的資訊共享平台,被視為塑膠業一大創舉。
推進塑膠循環經濟,包裝暗藏「數位產品護照」
在展示各種大型塑膠回收機具的企業展館間,「R-Cycle」的展館裡最顯眼的展品是一排洋芋片包裝袋。它們希望這裡頭暗藏的數位浮水印,可以協助更多塑膠產品回到循環經濟體系中。
由於回收分類不夠精準,在德國只有不到20%的塑膠廢棄物成功被轉化為可回收物料。而且它們大多只能再做基礎性的應用,像是做成黑色大型垃圾袋。
為了擊潰這個痛點,「R-Cycle」認為,建立一個可追蹤的標準資料平台會大有助益。
「R-Cycle」在GS1標準基礎上,打造了供塑膠包裝使用的一種「數位產品護照」。打上這樣的數位浮水印後,就能掃描辨識包裝的材質組成,讓業者得知回收過程所需的各種資訊。只要下載App,一般手機也能使用這項服務。
2020年啟動的「R-Cycle」如今是個開放社群,2022年9月才拿下《歐洲包裝》(Packaging Europe)雜誌年度永續獎的「推動循環經濟」項目獎項肯定。
目前奠基於歐洲的「R-Cycle」正努力將這套機制推向國際,並進行了多項試行計畫。其中一項是出口至中國大陸的農用地膜。
這種覆蓋在農地上的塑膠薄膜常用來保濕、控制土壤溫度並防治雜草,大陸用量尤其龐大。全球約有七成地膜都用於中國大陸的農業。
回收這些薄膜既費工又費時,更多的是撕碎後的薄膜被棄置於農地,造成汙染。
由德國膜料生產商Reifenhäuser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合作的試行計畫,在這些地膜上打上數位護照,藉此追蹤、協助地膜的回收工作。此外,也有其他試行計畫針對塑膠水杯、塑膠瓶與洋芋片包裝袋。
資訊管理的數位化,結合創新物料與回收技術,足以建立塑膠製品的生命循環嗎?答案或許尚未可知,但德國正尋求在循環經濟的領域獲得領先地位。
事實上,「數位產品護照」不只侷限於塑膠製品,還囊括除食品、飼料和藥品之外的幾乎所有實物商品。這項減碳措施也不只德國重視,而是「歐洲綠色協議」的一部分。
雖然歐盟對「數位產品護照」的相關法規尚未正式實施,但正在逐步成形。
這就意味著,未來任何在歐盟市場銷售產品的公司,或許都將需要為各自生產的產品及其組成部分提供「數位產品護照」。這樣看來,即使法規是針對歐盟,但也會影響全球貿易。
塑膠廢棄物回收,也是減碳大計
廢棄物管理的角色,在氣候戰役中的緊急性愈來愈明朗。
在COP27的「解決方案日」(Solutions Day),主辦國埃及啟動了全球廢棄物倡議「50 by 2050」。設下在2050年前,達成全非洲至少回收五成廢棄物的目標,這比目前莫約10%的回收率高出許多。
根據統計,廢棄物約貢獻了1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比起石化、交通運輸等產業,未經妥善處理的廢棄物,其實是促成氣候變遷中一項較不受注意的因子。尤其在低收入國家,露天傾倒、非法焚燒廢棄物對環境與生物健康,都帶來龐大威脅。
如今,塑膠廢棄物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性逐漸受到重視。本屆COP27,也有不只一場高層級的周邊會議聚焦於塑膠廢棄物議題,規模為過往少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等與會者指出,需要國際性的合作及法規調整,來鼓勵世界轉向塑膠替代品。
過往提及塑膠垃圾汙染,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受困一次性塑膠袋中的海洋生物。避免塑膠廢棄物流入海中,也常是打擊塑膠汙染的主力戰場。
但考慮到塑膠的主要原料正是天然氣、原油等化石燃料,塑膠產品整個生命週期中的排碳量也不可忽視。這正是「數位產品護照」的可貴之處。
現今的現代生活,已經很難想像完全沒有塑膠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數位產品護照」不僅需要跨產業、跨國際的合作,也需要從每位使用者落實循環經濟的原則開始。畢竟,生產重覆使用、持續維護、修理可用的產品與零件,方是循環的首選,回收只是最終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