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台灣住商建築碳排放將近四成,消耗能源占台灣總能耗的35~37%,僅次於工業部門。邁向2050淨零目標,營建業從材料生產、施工營建、成屋使用到拆除廢棄,如何降低每個環節的碳排放,改用資源循環的綠建材,減少廢棄物產生?
為協助企業接軌淨零趨勢、了解實務操作,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攜手《遠見》開辦ESG專班,11月12日、13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兩天課程從理論到實務,從建築設計、工程到創新商模,讓參與的上百名業界人員獲益良多。
課程開場,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勝宏感慨,過去外界對不動產業者認識不足,有許多不友善的批評,希望藉由與《遠見》成立的ESG產業專班,提供業者多元觀點和創新方法學。
建築業碳排高,節能減碳蘊藏巨大商機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盤點數據,建築碳足跡主要來自主結構(47%)、設備(24%)及外牆(13%)。從建築日常使用來看,碳排放量由多到少依序為空調(39%)、照明(25%)、設備(22%)等。
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在課程中強調,「零碳建築是未來趨勢,建築業等同能源業。」到了2050年,若要達到100%新建物、85%既有建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節能」是建築產業首要之務。
「除了減少建材、製程中的碳排放量,還得建立能效評估系統、降低建築物能耗,導入創新節能技術與減碳工法。」台達樓宇自動化事業部總經理江文興分享轉型零碳建築的3大節能心法:包含自主節能減碳、廠區自建太陽能發電系統、直購綠電與購買憑證。
全球也有不少零碳建築案例。2020年,日本太陽能板廠商主打零碳房屋(ZEH,Zero Energy House),購屋者每月只需支付低額的管理費,即可免費安裝、使用太陽能板等設備,甚至保證20年免電費(一年上限為7200kWh)。
無獨有偶,特斯拉也推出結合太陽光電和儲能設備的屋頂,打造家庭獨立供電系統。「儲能牆」成為未來建築新標配,白天日照充足時,太陽能板便能為電池充電,陰天或夜間,電池則會放電供住戶使用。
鏡頭拉回台灣,江文興坦言,儘管台達紮根綠建築多年,取得建築節能標章不難,但要真正落實零碳建築才是關鍵。「改造舊大樓,第一步是導入數位監控系統,少了數位化,其他都免談。」
江文興以屋齡29年的台北車站站前新光大樓為例,因其屬於商辦大樓,無法砍掉重練,若要符合淨零趨勢與建築節能法規,就得重新整頓建材、照明、空調設備等,花費恐逾新台幣5億元。
不過,危機帶來轉機,建築物從設備汰換、建材選用、施工工程到能源管理,其實都蘊含巨大商機。
優樂地永續服務公司董事長朱竹元分析,永續發展正夯,全球有60大市場機會浮出水面,涵蓋糧食農業(2.3兆美元)、城市(3.7兆美元)、能源物資(4.35兆美元)及健康福祉(1.8兆美元),共創造3.8億個就業機會。
延伸閱讀:廢棄物蓋起循環建築,Impact Hub化身歐洲最大永續工作空間
永續金融與公正轉型缺一不可
「轉型不是只有減碳其他事都不用管。」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向在場學員拋出疑問,如果企業在轉型浪潮中被淹沒,還需要蓋商辦大樓嗎?如果人民失業、找不到好工作,還有辦法買房嗎?
他認為,台灣淨零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能否動員金融資本與服務,支持永續發展,同時兼顧環境、社會、企業治理等面向,跳脫過去只談「綠色」的永續金融。
近年,因應國際趨勢,大部分資金皆已投入減碳項目,包括綠建築、再生能源、風力發電、太陽能等。不過,隨著氣候異常現象日漸頻繁,建築產業除了考量建築物如何因應高溫等極端氣候,還要思考如何維持生產力。莫冬立指出,未來投融資重點會落在如何調適惡劣的天氣條件。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定義,未來金融機構執行業務時,需根據永續分類標準(Taxonomy)設定,符合減緩和調適氣候變遷的2項環境目標,才會被認定為「永續」。
此外,不動產投資者每年還得揭露風險資訊,以及資金投入後帶來的成效、影響力。當永續性成為一個關鍵考量,對房市、投資將產生直接影響。未來建築物永續性愈高,就有更好的融資條件,甚至是創造價值。
「建築產業轉型路上,公正轉型是另一項不容忽視的重點。」莫冬立以電動車及燃油車為例,過去燃油車不僅銷售獲利,也創造修繕商機。未來若全面改賣電動車,傳統修理燃油車的車行該何去何從?
莫冬立認為「汽機車維修產業」才是轉型過渡期將面臨的最大阻力。他期待透過法規、永續金融來評估技術轉移的成本,以及商模轉換間的包容度,讓產業能順利轉型。
改變金融系統非一蹴可及,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在2023年元月上路試行,江文興認為「金融要切到綠色這塊還有一段路要走,如何確保資金流入能源、建築與運輸產業,同時吸引客戶投資,市場上仍充滿挑戰。」
愛標章還是愛地球?
課程尾聲,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JJP)品牌長謝偉士,回到源頭探討建築的定位與未來價值觀。他手中握著一尊黃銅色的螺旋狀獎盃,向台下會員娓娓說明「它的身世」。
原來,這是電子產品製程中產生的廢液,透過電解再回收的金屬銅,重新製成藝術品的胚體。乍聽之下是個回收創新的環保案例,不過,謝偉士一語道破「當它還可以回收再製,就表示還不夠廢。回收必須做到最後剩下污泥,才叫廢棄物。」
謝偉士強調,其實節能方法百百種,計算碳排放的方式也很多,但重點應該放在「流在血液中的ESG」,零耗能的建築,可以從設計出發。
潘冀建築師的辦公室只有3坪,「多年沒有換地方並不是信風水,我們只是比較知道怎麼照顧舊房子。」謝偉士接著說,JJP在上海的辦公室,也是改建自1920年代美國GE廢棄廠房,透過縮小耗能、維持原有建材、善用採光優勢,重新設計、整頓後甚至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舊建築再利用獎項。
然而,建築標章和愛地球常常無法兼顧。謝偉士感慨,JJP設計的土城醫院,雖獲得優良綠建築獎,但在生物多樣性指標上拿了零分。原因在於,醫院四周必須預留救護車動線,因此環境難以維持生物多樣性。
「醫院當然想做綠建築,但若以救人為優先,救昆蟲就不在服務範圍內。」儘管法令和實際執行仍存在落差,謝偉士話鋒一轉,「這也是一個機會,讓建築產業重新思考如何用創新技術減少碳排。」他期待產業將ESG價值融入工作流程,帶領社會邁向更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