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部海龜鼻腔卡入塑膠吸管的影片在網上瘋傳,觀看破千萬次。更甚者,原本該是蔚藍無際的海洋,竟被發現有片44倍台灣大的塑膠垃圾帶散落海面。
震撼畫面激起民眾心中對於塑膠廢棄物破壞環境的深刻省思。出身苗栗的實業家湯文清也在其中。
身形高大的湯文清,是典型台灣中小企業主。1961年生,23歲白手起家,打滾塑膠工業20餘年,在兩岸有塑膠包裝與製品廠,員工上千人,年營收破20、30億。
2007年即退休的他壓根沒想過,不久後竟會二度創業,開創可說是「打臉自己」的「減塑」社會企業(下稱社企)。
關鍵,除了海龜和海上垃圾的畫面,還有2016年的一場淨塑研討會。兩天議程,湯文清看見許多民間減塑達人,以一己之力實踐無塑生活,他內心深受感動,上台發下豪語,將成立新事業,開發淨塑產品,研發能替代塑膠製品的解方。
行動派的湯文清,馬上找了10位企業好友合資成立「仁舟」,並訂下準則,所有股東「只出錢、不分紅」,盈餘繼續投入研發、支持NPO組織和照顧員工。這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倡導的「社企不分紅」理念不謀而合。
回想當時,湯文清還自嘲「有點衝動」。產業經驗豐富、堪稱是塑膠製造達人的他,一投入才發現,自己壓根不懂淨塑產品怎麼做?
2016年、創業第一年,他只要聽聞哪裡有好的環保原料,立刻打包行李前往。足跡踏遍台灣各縣市,連中國、印尼,他都親自訪查。
某次得知印尼有項獲獎的「水溶性樹薯粉原料」,湯文清馬上買機票直飛印尼。然而,熟稔塑膠的湯文清到場一看便識破,該原料其實是用特殊的水溶性塑膠冒充。類似情境還發生了不只一次。
不怕賠錢,開發專利樹盆
看過不少假環保亂象後,更讓他堅定信念,「無法確定環保的材質,仁舟絕對不賣!」湯文清語氣堅定。
這股信念,可從仁舟和慈心基金會開發「水源寶育樹盆」得到最好印證。長年致力海岸植樹的慈心,始終苦於沒有合適的環保植樹盆。
慈心總監程禮怡強調,樹盆須至少維持一個月不破、能保水一年、還得確保自然分解後,材質對環境無害,「連國外的環保樹盆都耐不住台灣氣候七天,沒想到仁舟卻願意接下挑戰,」令她印象深刻。
一個植樹盆看似簡單,但從形狀設計就有學問,做得好才能有效集水又保水。初期設計一度卡關,連湯文清也跳下來研發。
直至某日,湯文清瞥見植栽上的元寶綴飾,霎時茅塞頓開,發覺元寶弧形最適合集水。才又在元寶上設計導水稜線、進水口,讓「水源寶」正式誕生。
開發「水源寶」,前後耗時一年多、汰換三代。程禮怡回憶,「很多企業賠錢就收手,仁舟那時也是賠很慘,卻願意堅持,」甚至為了優化水源寶,湯文清每週派人去海邊、觀測保水狀況。
最後結合回收紙漿、防水塗料和獨特造型的水源寶正式誕生,還申請到兩項專利。能提升海岸樹苗存活率至八成以上。
產品力強,三年轉虧為盈
創業頭兩年,每年虧損百萬,第三年轉虧為盈,破除社企虧損魔咒。箇中秘辛就在於產品力。
仁舟副總經理王文蘭透露,團隊專注產品設計與優化功能,因為好產品,即便不砸錢行銷,也能讓客戶、社群主動宣傳,是最有力的廣告。
創業至今三年多,仁舟營收幾乎每年翻倍。華航空品營銷處副總鍾婉君觀察,仁舟產品實用有設計感,且願意從客戶角度思考、解決問題。
七人小社企,產品卻能不斷創新,因為仁舟把每位員工都視為產品研發。每二、三個月,王文蘭便會召集團隊集思廣益,生活觀察、客戶反饋,甚至員工親友心得,都是靈感來源。細膩體察使用者需求,讓仁舟能在市場競品中保有獨特性。
例如,市面上有各式矽吸管,但消費者卻常煩惱戳不破手搖杯、輔助戳洞器具又常遺失。仁舟便設計與吸管袋連接的三稜模戳,方便又不會遺落。
用來取代保鮮膜的蜂蠟布,也獨步全球。繩扣與一罩式造型,解決使用者認為蜂蠟布沒有盒蓋、難包覆食物的困擾。
湯文清堅持仁舟賺的錢,不是靠消費者的環保善心,而是淨塑產品能真實有效地解決消費者的痛點。
雖不少人對社企經營仍有問號,但湯文清心態若定,「爛泥巴踩久也會變硬。」他相信,只要不在商業利益和社會價值間迷失,社企便能走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