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學院最近要辦負碳技術的產業小聚,綠學院的Julia問我:「當各式各樣的負碳技術開始展露頭角,會不會影響森林碳權的地位?」
我一點都不擔心。仔細觀察,這幾年國外的自願性市場交易愈來愈熱門,透過自然方式減量(NCS,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或所謂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Natural Base Solution)的自然碳匯項目,所產生的碳權愈趨受到歡迎,價格也較高。
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森林碳權有價值,自然碳匯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
碳匯:二氧化碳的「倉庫」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為森林、海洋、土壤。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延伸閱讀:森林碳匯是什麼?碳匯如何轉「碳權」、申請管道一次看
綠碳、藍碳、黃碳有什麼不同?
很多公司買碳權、做ESG行銷,都懂得掌握人心。他們知道ESG報告書上呈現的企業碳中和行動,若能搭配著小孩咧著嘴笑的照片,或是樹懶可愛的呆萌照片,就可以把我們的心融化。
因此我們除了之前文章《綠電太難買,想彎道超車?三分鐘帶你看懂森林碳權》介紹的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之外,我們開始需要認識什麼是藍碳、什麼是黃碳。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一:綠碳,也作森林碳匯
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樹木可以把空氣中4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1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裡,1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
測量綠色碳匯的方法較為成熟,測量的方法也較為方便,因此之前綠學院大量的文章都在討論森林碳權,就是這個原因。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二: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另一個厲害的倉庫是海洋,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紅樹林、濕地、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稱為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有認養紅樹林的企業,這時可能會發現認養紅樹林好像不只是公益行動,也許有機會可以賺錢,馬上問我:「老師,我們可以拿認養紅樹林的藍碳去申請碳權嗎?」
紅樹林是唯一一種能夠生長在潮間帶的木本植物,按照木本植物吸碳能力較草本植物強的邏輯,紅樹林應該可以像森林碳匯一樣,取得很多的碳權。
沒錯,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每公頃可儲存達到1023公噸,超過全球主要森林的單位碳儲存量。主要原因除了它是木本植物,相較於海藻、海草有天然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紅樹林所吸收的碳約有88%會儲存在超過3公尺的底泥中。
但也因為這樣,目前藍碳中最多的方法學當屬濕地方法學。然而,紅樹林的碳權發行量卻非常少,因為大部分的紅樹林所有權皆屬於國家,如何讓其碳權私有化需進一步規劃。
這也是藍碳面臨最大的問題。除了海洋上面沒有蓋子,因此二氧化碳可以自由來去之外,海洋那麼大,說好的領海也是雙方的心理默契,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就改變現狀,其下的碳權就會有認定的難度。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得面對藍碳暫時不能那麼快變現的現實,只能趕緊發展藍碳的方法學,以及加快通過讓國際社會認同的碳權所有權認定原則。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三:黃碳,也是土壤碳匯
土壤也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綠碳中的樹木、藍碳中的濕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算在土壤碳匯的包含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及科技土與都市土壤。黃碳代表著與農業相關的方法學,尤其是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
黃碳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對應的方法學不足,相關研究並不齊備,因此很難產生碳權。
一張表快速認識綠碳、藍碳、黃碳
作為第一堂課,我先給你整理下面這張表,帶你快速認識綠碳、藍碳、黃碳。這3種碳匯展開有很多細項,待時機成熟再展開討論。我們下回見!
本文轉載自綠學院/文:柳婉郁(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關於作者】
柳婉郁,一個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環境經濟學家,專注研究如何把森林換出更多的環境效益,例如種樹生碳權。掌握植樹造林負排放技術,在近年碳中和及淨零排放成為顯學之後,成為企業詢問度最高的農牧業碳權達人。目前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