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50全球淨零趨勢,發展再生能源、低碳電力成為關鍵。2022年12月底,國家發展委員會召開「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記者會」,也提及氫能等12項相關戰略。然而,可行性有多高?
4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舉辦「淨零轉型戰略專家」記者會,邀請綠色財政、永續交通、能源、森林碳匯領域的4位專家。針對這次政府公布的關鍵戰略,提出他們的看法與建議。
鄭祖睿:運輸部門低碳策略仍缺整體性規劃
對這次國發會公布的12項淨零關鍵戰略具體行動,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表示,「運輸部門的策略和之前相比更加詳細,但仍缺乏低碳策略的整體性規劃。」
他進一步表示,在12項關鍵戰略中,表面上與低碳運輸相關的戰略有:「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和「淨零綠生活」2項戰略。但實際上,如果盤點所有關鍵戰略,與交通相關的策略,更是分散在8項戰略之中。分別有,氫能、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資源循環零廢棄、綠色金融,以及公正轉型。
鄭祖睿點出,低碳交通分散在各戰略中,使得運輸部門淨零策略缺乏整合。
此外,在4大轉型策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中,雖目前運具電動化已包含在產業轉型內,而綠運輸和電氣化環境營造也已涵蓋在生活轉型。但在能源、社會轉型中,同樣與交通運輸有關,卻未進一步提及。
他表示,缺乏整體性以及政策碎片化問題已出現在「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等社會溝通會議上。此外,運輸部門參考的分類架構,可能在未來社會溝通上產生討論破碎或缺乏實質討論內容。鄭祖睿建議,針對整體運輸部門制定完整且明確的淨零轉型策略。
「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應更為積極,」鄭祖睿強調。他解釋,目前國際上與台灣推動新售電動車的目標期程,國際上普遍在前期更積極推動、加速擴散,但台灣的目標卻比國際低了約10%~20%。
鄭祖睿提醒,目前大小貨車電動化與無碳化缺乏討論,這對汽車貨運業、物流業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他表示,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不是單純的一個換一個,是整個運具數量、大小、碳排放減少轉型的過程,例如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微電車等等,都是電動運具可能的選擇,相關的時程與策略應該更貼近「現在就可以行動」的方向。
未來氫能發電預計占比達9~12%,可能嗎?
先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2030年綠能占比設定為30%,燃氣、燃煤各為50%、20%。」身為潔淨能源的氫能,也被賦予在2050年占能源配比達9~12%的目標,並預計在2030年氫能發電設置量達891MW。
目前政府規畫建立混燒機組,增加天然氣與氫能混燒的比例,來達到氫能發電占比9~12%。但以目前台灣技術而言,這點是否可行?
「目前規劃的2030年達混氫5%的目標很保守,幾乎無挑戰性。」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能源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暨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理事長曾重仁表示。
他解釋,台灣本身沒有氣渦輪機發電機組技術,因此這些機組大多購自奇異、三菱、西門子等大廠。而這些大廠已有部分機組可以達到混燒50%氫氣的能力。
曾重仁提醒,目前規劃仍偏重傳統大型獨立電廠思維,但忽視了分散式氫能發電。這對電網韌性是相當不利之規劃,應該積極推動分散式發電,結合太陽光電、儲能、燃料電池,來提升電網韌性。
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兼燃料電池中心主任翁芳柏表示,氫氣使用大型氣渦輪機或燃料電池發電技術上相對成熟。關鍵在於,氫氣發電的成本是否有足夠低價的低碳氫氣(藍氫或綠氫)的技術與市場來支撐?
而且,在氫能減碳的國際與各國策略目標中,氫能發電的減碳貢獻只占10~20%。然而,在運輸、工業與石化鋼鐵的應用上,氫能有更高的經濟與減碳效益。但目前未見台灣氫能戰略有這樣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