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業每年衍生近50萬噸廢棄物,但近來廢料處理愈來愈貴,疫情更凍結舊衣出口。紡織所找來14家業者、打破產業壁壘,籌組名為共創的循環紡織台灣隊!
走進方略顧問台北辦公室,只見8、9人圍著長桌七嘴八舌,一下聊自家庫存困境、一下說起近期技術進展。
他們都來自不同公司,平日裡有些彼此還有競爭關係。然而在這裡,卻能放下隔閡,彼此大談許多公司尚未公開的研發「內幕」。
這是集結了國內紡織廠、回收商、設備廠共14家業者,於2018年起成立的「紡織跨領域共創實驗室」(以下簡稱共創)。
有人形容,這是一支關乎台灣紡織業未來的「循環紡織台灣國家隊」,希望為台灣「循環紡織」,打通關鍵的任督二脈!
凝聚智慧,不再單打獨鬥
「以前寶特瓶再抽絲很簡單,可以單打獨鬥,但未來要發展舊衣回收,不團結、根本做不到!」富順纖維協理陳伯商一語道破共創的重要性。
回顧共創誕生,2016年,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驗證組組長李若華見政府力推循環經濟,開始著手盤點紡織業舊衣問題,深知其棘手難纏。
她猶記,當初一談到要做舊衣回收,業者紛紛搖頭。詢問幾回,都被以「太貴、不可能」為由拒絕。
台灣資源回收能力,堪稱舉世聞名。但同樣是「回收」,為什麼舊衣回收這麼難?
進一步分析,光上游的舊衣蒐集、材質分類、化學還原,就跨足回收、光學和化纖三種產業。即便是全台最大化纖廠遠東新世紀也難以一手全包。
深諳回收困境的李若華,決心串起產業鏈。她勤跑海內外各大循環經濟活動、尋訪各界翹楚,總算在2018年組成首批共創團隊。
如今眼前的14家廠商已是第二批成員。2020年正式分出聚酯、尼龍、羽絨三種材質的循環子團隊,各有挑戰及任務。
其中,聚酯是台灣紡織業最大用料、量大又複雜,但回收技術成熟;尼龍是次大用料、技術淺,故先從循環設計下手;羽絨量極少、技術最成熟,但尚欠穩定料源。
三組中,聚酯組進展最快速,已成功試跑一趟循環鏈:從舊衣回收商正川收衣,接著送工廠、經智譜的舊衣材質分類儀分選,可回收者再進遠東新化學回收,最後由富順加工成品。
打通技術、串連、對話平台
一路走來,共創的最大進展當屬關鍵的舊衣分類。
遠東新經理蔡翔秦坦言,過去研究舊衣七年,雖克服回收技術,但前端原料卻卡關。畢竟單一公司難以自建回收廠,還兼做分類。
要求回收廠人工分類也難,成本高又做不大。國外雖有開發分類儀,然而一台動輒上億,回收商無法負擔。
所幸共創找來回收、光學專家,共解多年難題。智譜總經理劉曜達一口答應開發分類儀、還要壓成本在百萬,如今產出原型機,已於遠東新實驗工廠實作。他自豪說,「我們毒品鑑識都能做,紡織品肯定沒問題!」
共創不只打通技術,還打開產業間對話平台。輔導共創的方略創意總監沈美君分享,廠商間要協做,首先得釐清彼此困境、利益和目的,進而塑造團隊感,「不然大家只擔心,來共創好像攤機密給別人看。」
大豐環保工程師呂智偉也有感,過去外界不解回收商,合作時多有摩擦。但,共創打通異業橋梁、轉以互助思維合作;業者間相互理解,也更願意各退一步。
如今產業串聯、技術陸續到位,未來共創打算設舊衣分類回收站,提升產能,而後完善配套的廢棄物利用法規、驗證體系等,讓循環紡織商業化,不再淪為多年空談。
「放觀全球,大家都搞爭奪戰,但共創沒有你我,只有我們。」蔡翔秦說,雖然共創路途漫長,但已然看見循環紡織曙光。未來台廠不再能單打獨鬥,勢必得攜手共好、共創,才能共打國際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