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調查

大學USR不只是下鄉服務,學生參與、行為改變才是「永續」關鍵!

大學USR不只是下鄉服務,學生參與、行為改變才是「永續」關鍵!

圖/《遠見雜誌》於4月8日進行第二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頒獎典禮。張智傑攝

| 攝影 張智傑

《遠見雜誌》第二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於4月8日進行頒獎典禮,16所得獎大學校長、副校長等代表出席,兩位評審團主席前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更一同分享USR的心法與趨勢。

新冠肺炎讓人們發現「永續」不是口號,而是人類存活的關鍵,也讓「永續人才」成為最受重視的新人才,帶動「大學社會責任」(USR)成為高教新顯學。

看見「永續人才」將是未來最重要的人才趨勢,《遠見》去年舉辦首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獲得各界熱烈迴響;今年擴大舉辦第二屆,收到高達142件的參賽方案,數量較去年成長五成,共頒出四個首獎,12個楷模獎,獲獎率僅約一成。

典禮上16所大學代表出席領獎,更邀請前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針對今年參賽方案進行分析,給予各大學推動USR計畫方向指引與建議。

高希均:期待所有人投入社會責任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在開場致詞表示,1964年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時,當時28歲的他與100多位年輕老師,和威斯康辛大學校長會談,過程中他被告知,在大學教書只有三件事情:「teach(教書)、publication(出版研究)、service(服務)」。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張智傑攝圖/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張智傑攝

一開始,他不明白「service」的意涵,然而時至今日,大學社會責任的推行就是彰顯service對於社會的重要性。

這也是為何《遠見》自2005年開始推動CSR,去年更擴大舉辦USR,從企業到大學,期待未來更能延伸到「個人社會責任」(Individu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R),由個人出發,攜手讓社會更好。

陳良基:學生是否有所改變,是USR一大重心

對於USR落實方法,前科技部部長、現任台大電機系講座教授陳良基提出「兩大成功關鍵、兩小精進建議」四項觀察。

前科技部部長、現任台大電機系講座教授陳良基。張智傑攝圖/前科技部部長、現任台大電機系講座教授陳良基。張智傑攝

USR要能落實,第一個關鍵是「場域」,學校必須走出校園、前進地方。本屆「生態共好組」首獎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副教授以台灣黑熊為研究對象,走進山林化為教室,讓學生因實地參與,深刻體認保育價值。

第二是「執行」,USR不是聚焦短期成果,更應有宏觀願景與長期執行力。例如「產業共創組」首獎臺北醫學大學,目標建構全台甚至世界級的生醫新創生態系,在宏大願景下,更有詳細執行步驟,是良好典範。

而兩個提醒,一是學校必須對學生釐清USR真實內涵,讓學生明白所學對社會有何用,才能帶領學生達成真正的行為改變。二是未來希望在傑出方案外,更能以學校為單位推動「台灣USR總覽」,讓USR從教授責任,成為學校制度。

陳美伶:讓大學生了解在地故事,成為第二個故鄉

對於USR未來趨勢,前國發會主委、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陳美伶表示,少子化下偏鄉人口外移嚴重,政府近年力推地方創生,期待翻轉社區,而USR將在地連結帶進學生學習當中,讓地方不再只是學生四年就學的中繼站,而有機會成為學生第二、第三個故鄉。

前國發會主委、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陳美伶。張智傑攝圖/前國發會主委、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陳美伶。張智傑攝

陳美伶提出,未來USR有兩大做法趨勢。一是跳脫單一科系或教授推動,而是由學校整合集體能量。

例如「在地共融組」首獎修平科技大學,身為私立科大,規模不大,卻願意傾全校之力,扛起龐大的計畫,針對在地農業,提出解決當地產銷失衡等問題的各種方案。

其次是從台灣社區走向國際社會,這也是今年為何有「國際共享組」的原因,雖此次並沒有選出首獎學校,但並非學校做的不好,而是期待可以更好,期待未來有更多國際方案的出現。

五大組別共四校獲得首獎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今年擴大舉辦第二屆,共分成「產業共創」「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福祉共生」和「國際共享」五組,得獎學校都是一時之選。

產業共創組:走出象牙塔,讓知識變現

「產業共創組」首獎為臺北醫學大學「建構永續發展的生醫新創生態系」,成立醫療新創孵化器,打造出18家新創公司。副校長吳介信表示,北醫大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期許學生以永續創業家精神邁進,今年年底雙和生醫園區也即將落成,期望藉由產業共創,為生技產業努力。

臺北醫學大學「建構永續發展的生醫新創生態系」獲頒「產業共創組」首獎。張智傑攝圖/臺北醫學大學「建構永續發展的生醫新創生態系」獲頒「產業共創組」首獎。張智傑攝

連兩年獲選楷模獎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春燕築巢.地方創生 從新農業出發」方案針對燕巢芭樂,輔導農民做技術升級、產品優化、品牌推廣。教務長蔡匡忠提到,高科大不是農業學校,但將科技帶入農業,從點到線到面,期望未來繼續發展加工工廠,打通小農揮別「菜金菜土」宿命的任督二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春燕築巢.地方創生 從新農業出發」獲頒「產業共創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春燕築巢.地方創生 從新農業出發」獲頒「產業共創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地方產業與觀光永續計畫」,建立全台第一在地旅遊目的行銷組織DMO。校長武東星表示,南投以觀光首都著稱,透過觀光餐旅系、管理系投入,期望為觀光客來南投,進階更好的食宿、導覽與購物經驗。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地方產業與觀光永續計畫」獲頒「產業共創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地方產業與觀光永續計畫」獲頒「產業共創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生態共好組:用學術專業,解決社會問題

「生態共好組」首獎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由「黑熊媽媽」副教授黃美秀帶領,投入台灣黑熊保育逾20年。校長戴昌賢表示,黃美秀老師長期投入,不管是否有獎項,還是會繼續帶著學生上山照顧黑熊,這種發揮學術專業並對永續堅持,正是屏科大幫助社會共好的動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獲頒「生態共好組」首獎。張智傑攝圖/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獲頒「生態共好組」首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高雄醫學大學「螢蜂而立——那瑪夏生態永續計畫」,以原生蜂和螢火蟲推廣那瑪夏在地農產與永續觀光。校長鐘育志提到,高醫大在那瑪夏經營醫療服務25年,在醫療之外更進一步投入健康促進,透過生態保育與永續經營,連結地方與學生的雙向交流。

高雄醫學大學「螢蜂而立——那瑪夏生態永續計畫」獲頒「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高雄醫學大學「螢蜂而立——那瑪夏生態永續計畫」獲頒「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逗陣來貢寮 打造山海美境」則依據貢寮山海地貌,與社區打造地方創生。校長許泰文表示,海大傾全校之力,做梯田的復育,並藉由在網路宣傳,包裝貢丸、鮑魚等品牌,希望「在地的貢寮」成為「國際的貢寮」。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逗陣來貢寮 打造山海美境」獲頒「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逗陣來貢寮 打造山海美境」獲頒「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在地共融組:扶植獨立能力,攜手社區創雙贏

「在地共融組」首獎修平科技大學「農業地方創生系統」,工科技職投入農業創新,解決地區農業瓶頸。校長陳建勝表示,由李文明老師帶領,十年前修平就開始行動,針對在地缺工、缺行銷、價格低等問題,結合工學院、管理學院、觀光學院,傾全校之力投入,與學校專業緊密結合。

修平科技大學「農業地方創生系統」獲頒「在地共融組」首獎。張智傑攝圖/修平科技大學「農業地方創生系統」獲頒「在地共融組」首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國立中興大學「打造國際永續部落:清流賽德克族」,鎖定清流、中原部落打造國際永續部落。副校長王精文提到,做USR的人須具備熱情、創新、專業。清流部落是霧社事件的遺族,中興引進綠能科技,土雞飼養、景觀設計、文化保存等,期望打造永續部落。

國立中興大學「打造國際永續部落:清流賽德克族」獲頒「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中興大學「打造國際永續部落:清流賽德克族」獲頒「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國立東華大學「比鄰共好——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推動花蓮地方教育、綠色療癒、合作經濟。校長趙涵㨗表示,東華投入社會責任多年,更將SDG整理出八項落實目標,例如東華是全台大學光電發電最多的學校,一年減少2500頓二氧化碳。

國立東華大學「比鄰共好——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獲頒「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東華大學「比鄰共好——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獲頒「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鎖定尖石鄉部落,聚焦自然農業、部落再造。校長王錫福表示,北科大是都會型大學,但很早就沒有圍牆,以在地共融為目標經營大學,這次走入新竹尖石鄉,推動安居共築、綠色農業,並經營品牌,期待帶動更遠大影響。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獲頒「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獲頒「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福祉共生組 強調落地 創造永續商業模式

「福祉共生組」首獎為逢甲大學「大學伴.偏鄉善」,首創台灣的「偏鄉部落醫療接送共享服務模式」,改善偏鄉居民的就醫交通困難。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指出,大學需擔負社會責任,同時大學最大的責任就是培養學生。因此,逢甲開設SDG相關通識課程,也成立社會創新學院推動各項計畫,讓學生共同參與。

逢甲大學「大學伴.偏鄉善」獲頒「福祉共生組」首獎。張智傑攝圖/逢甲大學「大學伴.偏鄉善」獲頒「福祉共生組」首獎。張智傑攝

楷模獎共有三校得獎。文藻外語大學「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協助解決新住民和移工就醫時語言溝通問題。研發長王立勳表示,文藻投入社會責任工作至今已有55年,足跡遠到泰北、越南、柬埔寨。此次攜手榮總、高醫、義大醫院,追求人類健康全力維護與保障,未來也將持續發展。

文藻外語大學「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獲頒「福祉共生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文藻外語大學「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獲頒「福祉共生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臺北市立大學「在生命的轉角打造一座樂活城堡——活躍老化運動學院」,推動都會高齡健身防老計畫,凸顯學校專業優勢。校長戴遐齡表示,北市大位在台北市,擁有良好的師資與資源,跨出都會區走入偏鄉,為北市大未來努力的目標。

臺北市立大學「在生命的轉角打造一座樂活城堡——活躍老化運動學院」獲頒「福祉共生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臺北市立大學「在生命的轉角打造一座樂活城堡——活躍老化運動學院」獲頒「福祉共生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國立聯合大學「偏鄉 不偏鄉」為苗栗中小學校園建置網路,輔以中文、英文、程式語言教學輔導。校長李偉賢提到,苗栗為資源相對弱勢的縣市,尤其偏鄉更為不足。聯合大學投入13年,集結來自跨院跨系的學生,提供偏鄉孩子課輔,希望幫助孩子跟上社會脈動。

國立聯合大學「偏鄉 不偏鄉」獲頒「福祉共生組」楷模獎。張智傑攝圖/國立聯合大學「偏鄉 不偏鄉」獲頒「福祉共生組」楷模獎。張智傑攝

國際共享組:首獎從缺,兩座楷模獎接軌世界

本屆「國際共享組」,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共獲楷模獎。清大「七海為家,I SEA You」以綠色與永續能源為主題,與新南向國家進行學術研究、教學輔導。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聖芬表示,台聯大本身就有跨域聯合的基因,與東南亞、印度針對環境永續、再生能源進行交流,希望邀請大家一起盡地球公民的社會責任。

清大「七海為家,I SEA You」獲頒「國際共享組」楷模組。張智傑攝圖/清大「七海為家,I SEA You」獲頒「國際共享組」楷模組。張智傑攝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無國界行動工程師培育計畫」由工程學院帶領跨院系所之國際師生組織「無國界行動工程師」團隊,改善印尼、越南境內基礎建設。參與學生張雅竹表示,工程師也有溫暖的一面,學校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機會,除了運用所學知識,更因此認識在地文化與培養世界觀。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無國界行動工程師培育計畫」獲頒「國際共享組」楷模組。張智傑攝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無國界行動工程師培育計畫」獲頒「國際共享組」楷模組。張智傑攝

《遠見》希望拋磚引玉,透過USR大學社會責任獎選拔,鼓勵各大學回歸「人才培育」的初心,號召各大學把USR從過去刻板印象的「學生下鄉志工服務」轉化為「大學輔導地方提升」,進一步連結國際永續議題,讓台灣成為永續人才的培育基地。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