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美中力拚「基礎建設」!這個策略能讓台廠闖出商機?

美中力拚「基礎建設」!這個策略能讓台廠闖出商機?

在中美競爭態勢下,甫上任百日的拜登(右)和習近平(左)是敵是友?達志影像

|

美中博奕的戰場,似乎正從高科技進入基礎建設的領域。上一回的科技鐵幕,全球裂變出兩套科技生態系統。這一回,比拚基礎建設,將帶來何種新局勢呢?什麼樣的台灣企業,能從中美兩強對峙中突圍?

上任滿100天,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會聯席會議上,交出了「百日執政」的成績單,也宣佈了4兆美元的民生經濟計劃。

頓時,焦點都在拜登如何拯救美國經濟。然而,時長1小時5分鐘的演說中,拜登數次提到了中國,這恐怕更是影響你我的關鍵。

拜登關於中國的談話,包括「我們正在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競爭,以在21世紀取勝」「根本沒有理由說,不能取代北京在匹茲堡建造風力渦輪機的葉片!」「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討論中,我告訴他,我們歡迎競爭,」在在顯示中美競爭的緊迫性。

基礎建設是下一個美中PK領域?

至於競爭的領域,拜登還特別點名一個出乎意外的範疇: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CNN分析,拜登在講話中呼籲兩黨攜手合作,並提出全面的基礎設施建設計畫,稱這是保持美國全球競爭力的手段,「尤其是與中國(競爭時)。」

事實上,基礎設施建設計畫是拜登上任以來簽署的第二項重要法案,總花費2.25兆美元,金額還高於他更早前通過的1.9兆美元新冠紓困法案。若基建計畫真正落實,也將會是美國50年以來、首度有如此大手筆的基建投資。

若站在鷹眼視角俯看全景,位處太平洋兩端的世界第一大國與第二大國,竟不約而同,皆把未來的施政重心放在基礎建設。

美國祭出基礎設施建設計畫,中國則有「十四五」規劃,其中的重中之重,是統稱「新型基礎建設」(下稱新基建)的戰略。

假使雙方比一比,美國計畫在8年投資2.25兆美元,中國則是5年投入10兆人民幣。再從平均每年的投資金額來看,兩國的投資規模相差並不太遠。(見表1)

中美基礎建設比一比。邱莉燕整理圖/中美基礎建設比一比。邱莉燕整理

經過研究對照,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發現,美中兩國各做各的基建計畫,但投資方向卻都很一致,其實重疊性也很高。

而且並非只有傳統意義上的鐵路、公路、飛機等「造橋鋪路」,還擴及到科技和國民健康的項目。

「像5G基地台的建設,或者是新能源車的充電樁,美國要做,中國同樣也要做,」吳孟道說。

投資基建是為了未來的競爭

吳孟道分析,兩個國家的領導人都很清楚,他們其實都是在規劃未來。在爭奪全球霸主地位的時候,科技的含量少不了,自然而然也必須要去布局基礎建設。

「這種投資都是為了未來,無論是未來的國家競爭力,還是奠基未來的經濟成長。」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總監陳子昂,是美中貿易戰爆發之時、率先預言將發生「一個世界、兩套系統」新格局的智庫觀察家之一。

陳子昂發現,美中兩國基建計畫的雷同之處,投最多錢的皆是公共交通建設。

美國規劃6500億美元用於鐵公路運輸,約占整體計畫1/3的金額。而中國的「新基建」則將重點放在高鐵和軌道交通,計畫注資4.5兆人民幣,也幾乎占去總金額的一半。

兩國的企圖心昭然若揭,通過改變道路交通網絡,來啟動經濟成長與經濟轉型。(見表2)

中美交通建設預算比一比。邱莉燕整理圖/中美交通建設預算比一比。邱莉燕整理

美國基建計畫是預算第二多的領域,目的是為了振興製造業,以確保美國供應鏈安全。第三大預算占比者,則是健康與高齡照顧。陳子昂指出,這些布局便與大陸的「新基建」明顯有所不同。

對中國大陸而言,健康照護並未名列於「新基建」。因為「新基建」追求的是硬體設備的數位化及智慧化,正如「新基建」7項中,除去高鐵軌交與特高壓電網之外,其餘皆是與科技相關的5G網路、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但大陸在十三五時期,便第一次提出健康中國,直到十四五也延續這項政策,」陳子昂表示,中國並未放棄國民健康和長照的政策,只是沒有特別放在「新基建」裡面而已。

類似的邏輯也發生在半導體的建設,美國於此規劃投入500億美元,但在大陸「新基建」7項並未列入半導體,難道大陸不重視半導體嗎?

「不是,大陸是把半導體當成一個核心,這7個項目都一定要用到半導體,所以不需要特別標列出來,」陳子昂說。

綠能投資,兩國金額差距大

重視氣候變遷的拜登,編列了1800億美元發展綠能、1740億美元發展電動車;反觀大陸,只列了900億人民幣建造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兩者金額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這是因為儘管大陸的碳排放高於美國,但是大陸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供應供應商,沒有必要再推出新政策大肆鼓勵。

而美國發展綠能,如果不將製造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便會被迫向中國購買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就會受制於中國,無法確保美國供應鏈安全,自然不是美國所樂見。

百日執政的演說中,拜登提及美國一項隱憂,亦即研發占GDP的投入,美國從2%降至不到1%,而中國和其他國家卻在快速靠近。相關實證,可從兩國未來計畫在高科技的投資金額,看出端倪。(見表3)

中美高科技投資比一比。邱莉燕整理圖/中美高科技投資比一比。邱莉燕整理

2021年,可說是美中的「大基建元年」,對全球產業的帶動效應不容忽視,尤其是對台灣企業而言。

「產業不同,合作的對象也會不同,」陳子昂指出,在大陸的高鐵軌交、特高壓、電動車充電樁,「台廠應該都吃不到」,因為大陸本身製造能力很強。

而在IC設計產業,台灣恐將面臨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海思、紫光展銳強勢崛起,甚至連阿里巴巴都成立了AI晶片的子公司。

台廠最能著墨的,是5G設備、AI和工業互聯網,已經成為大陸不可或缺的供應鏈夥伴。

再來看美國擴大基建的商機。

在半導體的領域,美國在與台灣的產業合作釋出非常大的善意。

比如,2020年底的「台美經濟戰略對話」,簽署MOU。2月5日舉辦台美半導體供應鏈座談會,旋即在4月,白宮找了台積電、韓國三星和7家美國公司,討論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

種種互動,可以期待台美在半導體未來的發展空間。

接棒合作的,可望還有5G獨立組網和電動車。

台灣正與美國攜手探索5G的開放式架構,美方的代表公司是思科。而台廠早已打進特斯拉,占其供應鏈約七成,且是第一供應商。若是與大陸或歐洲車廠合作,則是很難佔據重要位置。

台美合作,陳子昂預計電動車將會被列為重點。

「快速跟上」策略能讓台廠左右逢源?

美中貿易戰,導致台灣製造業被迫選邊站,分散生產基地。如今,在兩國宏大的基礎建設國策中,台灣企業也會面臨同樣的狀況嗎?

「95%的台商不會選邊站,」為此,參加過100場論壇與座談會的陳子昂判斷說,靈活應變的台廠,採用「quick follow」(快速跟上)的策略因應,因此「今天誰給我訂單,我就出誰的貨。」

以生產5G小基站的中磊電子為例,在台灣的生產基地,安排了「出貨美國」及「出貨中國」的兩條生產線,專門配置在兩棟不同的大樓,發給工人專屬的識別證,而且雙方不能互通。

由此可見,美中之間這場看不見煙硝的對峙戰,「quick follow」是台廠能否左右逢源的一大關鍵。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