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調查

2023《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揭曉!從學校走進地方,USR邁向共好願景

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滿五年,不少大學走入地方實踐永續發展目標。蘇義傑攝

| 攝影 陳之俊、蘇義傑

隨著教育部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以來,經過五年時間,大學和各個地方計畫不斷開花結果;《遠見》自2020年開始頒贈大學社會責任獎項,為的也是相同目的:期許大學走出校園、進入地方,替台灣帶來更多活力與永續人才。

2023年第四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揭曉,今年有120件參賽,角逐7組獎項,傑出方案除了「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產業共創」「福祉共生」「人才共學」,新增「綠色校園」組,並於今年將綜合績效改為「大學永續報告書」。究竟,誰能獲得這些獎項的首獎?誰又是黑馬? 

《遠見》自2020年開始頒贈大學社會責任獎項也發現,這些年,透過永續計畫,各大學紛紛走出學術殿堂,與地方發展出共生共榮的方案,已經從青澀到進入成熟轉骨階段,也為台灣帶來更多活力與永續人才。 

2023年120件參賽,頒七大首獎、16楷模獎 

如今,2023年第四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揭曉!本屆共120件參賽,角逐7個獎項,共有26位評審評比入圍決選的47件方案,最終頒出7個首獎、16個楷模獎項。 

傑出方案分為「生態共好」「綠色校園」「在地共融」「產業共創」「福祉共生」「人才共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開始將綜合績效改為「大學永續報告書」,並新增「綠色校園」組。 

其中,大學永續報告書,全方面檢視一所大學的永續策略、願景、規劃、執行、成果等,只要有出版大學永續報告書的學校,均可參賽;新設「綠色校園組」,為的是強調各校在2050淨零碳排趨勢下,如何追求綠色校園的努力。 

圖/本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新增綠色校園組,強調各校在2050淨零排放趨勢下,如何追求綠色校園。陳之俊攝 

國立成功大學獲得「在地共融」「福祉共生」首獎的肯定,連續兩年成為最大贏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也以「生態共好」得到首獎,同時也在「人才共學」「在地共融」榮獲楷模獎;至於,國立清華大學則拿下「永續報告書」「生態共好」「福祉共生」三座楷模獎。 

而綜觀7組首獎,國立大學就拿下了6個獎項,凸顯出國立大學在長期計畫中,計畫經費較私立學校有優勢,計畫規模平均也較大。 

而私立大學唯一取得首獎的是東海大學,其在「大學永續報告書」奪魁,主要是因為評審肯定東海大學在報告書中,積極回應學生、外界對勞作教育的質疑,並堅持自身特色的作法,值得嘉許。這也彰顯,只要發揮自身特色,並結合永續指標,並不需要大規模經費,也是大有可為。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獲得「綠色校園」首獎,除了學校先天擁有林場優勢外,後天經營綠色校園的積極跟努力,也值得其他學校仿效;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獲得「生態共好」首獎,評審多數都肯定善用自身專長優勢,積極回應台灣整體的海洋資源跟延伸的教育問題,困難但勇於挑戰。 

國立成功大學獲得「在地共融」首獎,評審肯定他們以各項大小計畫積極協助馬祖,進行不少在地文化轉譯、場域再造等工作。而成大也奪下「福祉共生」首獎,以安寧醫療的深刻與動人內容讓評審給予高度肯定。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則是奪得「產業共創」首獎,評審肯定他們善用專長,並全盤協助農民考量到整體產業上、下游的發展;獲得「人才共學」首獎的國立臺灣大學,評審肯定他們全校積極串聯且發揮教師的特長。 

圖/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已經邁入第三期,重點將放在培養永續人才跟地方連結,這也是目前大學投入永續目標中較困難的挑戰。虎尾科大提供

評審團點評三大看點:

「地方問題」「學生核心」「發揮特色」 

歸納整體評審團意見,綜合出以下三大本屆USR的觀察重點: 

一、對地方來說:是否真的解決地方整體需求? 

教育部推動大學USR五年,迄今已逐漸改善過往「地方服務大學」的情況,但各種永續方案是否真的有符合「永續」指標,以及是否能真的瞄準地方的需求與痛點?倘若只是前往地方執行專案,並未深度地與地方民眾連結、參與,恐怕就難以真正解決地方的需求,讓地方從方案的主角變為陪襯。 

二、對學生來說:課程為主軸,讓學生深度參與培養出「在地人才」。 

各種永續方案的推動,是否有永續人才的參與是不能忽略的一環,未來大學USR發展,勢必朝長期培養在地人才計畫邁進。 

這也正是學校做永續最困難的點:學生每四年就會畢業。因此學生在永續方案中的參與深度容易不足,各個學校需要試圖用課程引導或其他方式,讓學生或在地的人能夠被培養,成為地方所用的永續人才。 

三、對學校和老師來說:規模不分大小,發揮特色與熱情。 

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在資源上先天就有不同,但資源多寡並非評審決議是否給予首獎的關鍵。誠然,有龐大資源投入能做的範圍就大,但相對而言容易失焦,也容易讓人覺得做大計畫「理所當然」。 

因此,真正的重點在於該計畫是否有全校的投入參與,並能聰明運用學校自身的特色專長解決問題,以及參與計畫的老師是否對該計畫懷抱熱誠。 

以「大學永續報告書」中,獲得楷模獎的長榮大學為例,儘管長榮大學的規模與經費並不大,但評審均深受校長的報告內容感動。 

「他們說,二仁溪改變了學校,讓我們發揮影響力跟看見未來。」評審表示,代表長榮大學從生活周遭出發,回歸教育的本質。而且,在報告中也將社區中的國小、國中、高中、社區居民到大學生都納入,讓大學真正成為社區中心,以人為本的出發點。 

這恰好也符合「遠見USR獎項」的精神,藉由表彰各個優秀方案,期待號召各個大學能將自己化身為社區的中心,走出校園帶動起地方的永續、培養人才並發揮正面的力量,不只提升自身,也提升地方,達到共創、共融、共好的願景。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