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SDGs實踐

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原文自《遠見雜誌》2023年04月號〈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環保經濟一兼二顧〉

嘉義大林公民電廠監事主席江志弘認為,太陽能發電再賣給台電,是疫情當下最不受影響的社區轉型產業。蘇義傑攝

| 攝影 蘇義傑

嘉義縣明華社區積極推動社造,2019年成立公民電廠合作社,由社區居民共同出資,設置太陽能再生能源設備,發電賺錢,不僅跟上環保潮流,也為社區開拓財源。

民眾個人想參與減碳大計,有一種不費力還能年年領紅包的妙方──投資公民電廠。

車行至嘉義縣北部的大林鎮,穿過沒人帶一定會迷路的鄉間小道,來到一戶民宅登上三樓屋頂,這個號稱「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的第一案場,其實僅是48片340W的太陽光電板,換算下來不過約12坪多。

可就僅僅貢獻如此大小的坪數,屋主田小燕卻每年能分得兩萬元的租金和現金紅利,「利息比存銀行還好!」她笑說。而這也促使連爸媽都投資了公民電廠的其他案場,等到明年兒子滿18歲是公民了,也鼓勵他參與新案場的建置。

源於歐洲的公民電廠,堪稱能源轉型一大清流,因為減碳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也須尋求庶民的角色和力量。公民電廠,便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的淨零行動。各地青果生產者的合作組織,稱為青果合作社;由消費者擁有和經營的零售店,是消費合作社。近年來,台灣還出現以生產電力為目標的合作社。

延伸閱讀:「民間賣電」商機大爆發!台達憑什麼拿下全台65%儲能專案?

全台共五個發電合作社,在地扎根經營

目前台灣共有五個發電合作社,分別是庶民發電合作社、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綠主張綠電合作社、金門縣再生能源社區合作社,以及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成員清一色是關心環保的民眾。

熟知全台發電合作社的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陳潁峰,發現各合作社面貌多元,儘管經營模式各有所長,卻都是淨零社會轉型、邁向綠電路上微小而重要的齒輪。

相較於其他,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尤為注重「綠金」,每年必定發放發電收入的紅利給合作社的社員,一連20年保障收益。「真的很特別,這個合作社很多爺爺奶奶很熱中,凝聚力很強,」陳潁峰說。

「太陽能屋頂免費裝!零用錢輕鬆賺!」藍底黃字的布條,橫掛在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前,這個位於阿里山下的金牌社區,歡迎民眾加入綠能屋頂的行列。

今年45歲的江志弘,見人總是憨憨地笑。身兼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以及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監事主席,幾乎全身心都奉獻給了社區:老人家要辦康樂活動,就把自己家捐出來做場地;安排居民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跑台電流程,再繁瑣也從不氣餒。

超愛穿社區發的粉紅T恤,從春天穿到冬天一穿數年,日思夜想,念茲在茲,便是希望明華社區發展得更好。「社區找到轉型的契機,不就是環保?!」江志弘總結多年社區營造經驗,最後下了一個結論。

發電合作社的緣起,得追溯至2014年,明華社區以積極倡導節能減碳、清淨家園、環保電動機車、農村再生、資源回收等環保作為,贏得了「金牌社區」榮譽,獎金100萬元。江志弘別出心裁,運用這筆錢,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屋頂架設起9KW(千瓩)太陽能板,再賣電給台電,為社區籌措源源不絕的資金來源。

策略1〉發動認股,每年賣電分紅

翻開社區專屬的「太陽能存摺」,江志弘底氣十足,從2015年8月26日掛表,每兩個月就一筆發電收入進帳,迄今賣電所得將近60多萬元。

明華社區1300餘位居民,老年人口比率約23%,這筆從太陽公公手裡掉出來的售電金,就巧妙轉成重陽敬老金,發放給社區裡的長者。每人300元現金,第一年有299人受惠,隔年有306人受惠。

「屋頂賣電可以賺到錢!」頓時在阿公阿嬤間引發轟動,加上台電當時推廣公民電廠,江志弘便召集大家開會,決議利用更多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售電,並成立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但限定設籍嘉義縣人士為集資對象。認股方式很簡單,一股100元,每人認捐1000股,相當於10萬元,最後有30位鄉親拿錢入股。

圖/賣電所得「綠金」,令明華社區在辦長者康樂活動時再不必為錢發愁。蘇義傑攝

「為著10萬摳,歌星用唱的,我是跟它拚了,」江志弘說,300萬元,成就了如今全台灣第一個社區轉型推動公民電廠的合作社。

足夠的利益誘因,是第一個案場順利運轉經營至今的主因。投入10萬元,每位社員每年可分得紅利一萬元,只要台電不倒閉,保證連領20年。若是提供屋頂做為案場裝置太陽能板,每年另有一萬元租金收入。

策略2〉保證20年收益,子女可繼承

此外,資訊透明的溝通,也建立起合作社與里民間的信任。每當長者質疑「自己能否活超過二十冬?」江志弘便說明,合約透過法院第三方公證,社員過世後便由子女繼承相關收益。突破第一哩路後,明華社區的案場彷彿裝上渦輪引擎,自2019年起至今,總計完成兩期、八座案場建置,已有54位居民加入,每一案場皆採取一人認股10萬元的方式興建,從無爭端。

據財務相關報表,第一期300萬元工程案場在2022年總計發電57.35KW(千瓩),合計賣電46萬6453元,紅利發派後若有盈餘,便做為社區活動基金。

同樣的,第二期240萬元工程案場於2022年的發電量為32.5 KW,售電所得亦可觀,有28萬5958元。

首創全台社區有能力開闢自主財源,江志弘再度開心表示,這是疫情當下最不受影響的社區轉型產業。

算算這些可再生能源的減碳效果──截至2022年底,環保發電共完成169瓩,累計發電22萬9591度,約莫減少了12萬7193公斤的二氧化碳。更難得的是,屋頂裝設綠電後,民眾跟著開始關心發電與節電,更有上了年紀的出資民眾想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是淨零?」「COP又是什麼碗糕?」

明華社區從無到有打造出永續的綠能產業,吸引了2、300台遊覽車前來取經,甚至還有國際人士特意前來參訪,豎起大拇指按讚。

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江志弘坦言其中挑戰不少。

圖/邱莉燕整理

首先,申辦裝置房屋型太陽能的流程十分繁瑣,從併聯審查、同意備案再到細部協商,總計19道流程,皆需一一核實,還要準備疊起來比人還高的資料文件,花了七個月時間才走完。而他本人沒領合作社一毛錢薪水,也不想領。其次,贊成在家中裝置太陽能板,居然老人家很認同,但是年輕人卻不願意:「因為覺得簽約20年太久。」只好再一一說服。

最後會遇到的狀況,是未必每一棟建築物都有使用執照,因此不符合台電流程,無法做為案場。

種種困難與障礙,最終在耐心與熱情下陸續排除。公民集資成立的小型發電廠,儘管力量如同小小螞蟻,影響上卻銳不可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