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全球民不聊生,疫苗是唯一解方,而有能力研發生產疫苗的國家,便藉著疫苗這樣重要的戰略物資,成為外交上的一個有利籌碼。疫苗外交之後,下一個戰場會是「新冠護照」?
目前正在布局「疫苗外交」的國家分成兩大陣營:以中、俄兩國為主,針對非洲、中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推廣他們自家的疫苗;另一邊,則是以美國和歐盟所主導。
台灣過去因著邊境防疫相當成功,多了世界上一年多的好日子,但隨著5月中疫情爆發,對疫苗的需求也急速提昇。日前,美國和日本分別宣布贈送,並運送了數萬劑的疫苗給台灣,連帶使得大國之間的「疫苗外交」的戰場也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遠見》著眼於此,於6月8日晚上八點,邀請了數位專家學者參加遠見Clubhouse,共同探討「疫苗外交」。有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陳一新、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德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翁履中(Dennis老師)和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丁學文共同參加。
拜登拉攏歐盟締結「民主同盟」
首先,徐遵慈分析拜登上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軌跡。
全球疫情在川普最後一年任期中爆發,當時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慘烈的災區,而川普任內並未對世界疫情做出任何承諾,只以美國國內為優先。在拜登上任後,率先加入COVAX(疫苗全球取得機制),並宣布捐款40億美元,而在亞太地區也能看見美國聯合了四國安全對話(日本、澳洲、印度)共同面對疫情。
印度原先扮演著疫苗生產國、輸出到其他國家的重要角色,卻因著今年4月疫情再起,使得原先疫苗的生產遭到打亂。為了因應這一緊急狀況,拜登在5月5日開始呼籲世界各先進國家豁免疫苗的專利,讓許多開發中國家可以加入疫苗生產。
由此可見,美國在拜登時期,積極參與國際,透過盟友進行疫苗的分配、生產和智慧財產權,鞏固自己在國際上的民主聯盟的主導地位。
G7會成為疫苗外交的主場?
即將於11~13日在英國舉行的G7會議,「中國大概耳朵會很癢,」翁履中首先指出,美日其實都特別關注中國議題,甚至連台海安全都有考量要納入議程中。
翁履中分析,其實最早展開疫苗外交的兩大國家:俄國和中國,由於是集權體制,不需顧及國內民意意見,便在國內民眾都尚未完全施打的狀況下,開始捐贈、出售上億劑疫苗到中南美洲、中東、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目的在於藉由疫苗輸出產生實質政治影響力,為了在國外舞台上發揮影響力,獲得這些國家更多支持。」
相比之下,歐美政體由於是民主制度,必須穩定國內的民意,同時又抗議中俄利用疫苗進行外交。歐盟在此期間,更是因著中俄把疫苗給予北非、中東特別不滿,因為距離歐盟相當近,會感覺到反感。翁履中指出,因此疫苗外交等議題一定會納入G7的討論中。
儘管疫苗外交的腳步上落後中俄國家,但因為對自己出產的疫苗保護力跟品質比較具有信心,因此認為腳步晚一點沒關係。再加上,根據現在疫情的發展,未來疫情勢必走入一個長期的循環,在疫苗的投入上,可以達到後發先至的效果。
而翁履中也認同,美國在拜登上台後順利修補了歐盟和G7的關係,特別G7的領導階層比較屬於中間偏左的政治傾向,和美國民主黨較相近,因此後續能否順利形成以美國為首的堅定民主價值同盟,就值得台灣去觀察。
儘管看起來,西方民主價值的政體和中國衝突不斷,翁履中強調,已經無法像過去美蘇時代冷戰老死不相往來,現今歐美世界要和中國完全拖鉤太過困難,因此必須在民主、人權價值議題上針對中國,保持競爭又合作的方式。
這種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國埋單嗎?翁履中觀察習近平31日的談話中,就曾提到,未來中國必須有「可敬、可信又可愛」的對外形象,因此顯示中國其實對這樣的關係跟民主價值是相對埋單的。
如何出國搶先機?靠「疫苗護照」或「抗體護照」?
對於商業影響甚鉅的疫情,在國內爆發近一個月,對商場有何影響?
過去一年曾出差東南亞和大陸各一次的丁學文就說,「在場隔離經驗最豐富的是我。」
對於台灣近日的一情狀況,丁學文說,「我感到慌張。」疫情影響之下,許多企業的決策跟投資案都必須拉長到30個月去規劃,像是在中國、東南亞的投資案都得要更長更遠,相比之下,「過去台灣的小確幸雖然滿好的,但不能延續下去。」
丁學文指出,就算打了疫苗,但若沒有「疫苗護照」,就會成為商場上的嚴重阻礙,而台灣更應該嚴肅看待目前世界上因應Covid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緊接來的G7,「這七個國家占了全世界GDP的54%、約六成的財富!」如果不能因應疫苗外交,整體國家有戰略去積極應對的話,當世界各國都在進行疫後的新交流,台灣恐怕就會自閉於世界之外。
徐遵慈先解釋疫苗護照的由來。主要是國內因著施打疫苗達到安全程度,便可以有條件的開放國門,讓觀光跟商務人士進入,這樣才能振興經濟。像美國、歐洲儘管去年面對較嚴重的疫情,但他們逐漸注射疫苗後,便期待達到一定程度可以重新開放國門,因此才有了疫苗護照的討論。
目前歐盟內部在討論的,是歐盟內彼此會員國都有注射承認的疫苗,讓國家跟國家之間跨邊境移動時可以節省許多程序。倘若沒有加入這套制度,變成必須跟每個國家個別談判,出入境自然就有影響。但要等到許多國家都加入這套「疫苗護照」的標準,還有一段路要走。
翁履中認為,國內施打疫苗到一定程度的國家,一旦可以拿到「疫苗護照」,則可以很快速地拉開和沒有拿到疫苗護照國家的差距。如今,面對各國都在「疫苗外交」的情境下,台灣政府必須要讓我們人民安心,並且知道要帶領我們去哪裡。
丁學文呼應指出,「我很不安心。」點出疫苗護照倘若台灣沒有取得的話,後續安排商務行程就會遠遠落後對手。而從疫情的影響來看,台灣企業也不能倖免於難,每個國家都開始強調保護主義,像是台積電,世界赫然發現我們握有八成多的產能,現在就演變成各國或多或少都要拚生產。
姜冠宇醫師此時也加入話題,並分享國際上除了探討疫苗護照外,也有討論「抗體護照」。姜冠宇指出,WHO說,其實疫苗世界各國都在搶,如果要做疫苗護照恐怕會造成不公,所以要另外推行「抗體護照」。
抗體護照是模擬病毒的抗原,驗出你的抗體濃度是不是到位。當現在外來疫苗不到位的情況下,有商務或留學需求,未來可能會改以抗體護照作為通行標準。但其實,新冠護照究竟要用施打疫苗與否,或是抗體濃度為指標,還未有定論。
「不管黑貓、白貓,可以抓老鼠都是好貓,」姜冠宇說,不管是打了大廠疫苗、國產疫苗,只要能讓體內抗體達到一定濃度,就可獲得WHO認證。甚至可以以不同的變種株作為目標,只要抗體可以到位,那就可獲得抗體護照。
翁履中回應抗體護照,為何「抗體護照」推廣更為困難?其實現今歐美光要推動「疫苗護照」就已經相當困難,而抗體護照等於更進一步,其實並不容易。原因是,在國外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民眾對疫苗極度不信任,而當如今許多國家都必須要施打疫苗才能重啟經濟的情況下,若要推展抗體護照其實是有更大困難。
台灣疫苗政策「一開始就犯錯」
面對台灣現今疫情的發展情況,陳一新首先指出,的確是靠著外交手段,讓美、日贈送疫苗給我們,「在面子上解決了蔡英文的外交窘境,有解圍作用。」但他依然認為國內的政策有些錯誤。
陳一新舉例,像是新加坡採用了中國疫苗跟西方疫苗,共有三種疫苗施打;越南拒絕中國大陸的疫苗,透過日本提供他們一些疫苗;除此之外,越南更是「發狠」採購了1.25億劑疫苗,在中國疫苗獲得WHO認證之後,也批准了中國疫苗。
「我們政策一開始就犯錯,」陳一新指出,沒有做好普篩的準備,快篩儀器跟設備不夠,而發展疫苗又過度相信高端,「不準備第三期人體實驗就開始施打,當然人心惶惶。」面對國內的情況錯誤下,又不肯像日本、越南大量購買疫苗,使得人命不斷損失,造成現今疫情爆發,要紓困花的錢就更多。
陳一新研判,倘若到28日仍無法解除第三級警戒,「國內經濟將受到不可逆的損害,」現在國內疫苗嚴重缺乏,倘若人民無法獲得足夠疫苗施打,經濟就會大受影響。
至於許多民間團體和企業,為何無法取得疫苗?翁履中回應說,因為EUA是政府緊急授權給疫苗廠商的認證,但一旦未來,像輝瑞跟莫德納都提出了正式的藥證,可以成為正式販售的疫苗後就不必透過政府才能購買,只是這仍必須等待數個月。
針對目前台灣國內的疫苗政策,為何只有買2、3000萬劑疫苗?數量足夠嗎?翁履中認為這應該回歸理性討論,但由於國內政治因素,讓政治人物難以承認過去決策錯誤,從而無法領導現今人民、溝通,「現在該如何補救?」
陳一新則指出,購買疫苗的關鍵就在政府想不想買,縱使民間團體或企業無法直接購買,「政府可以出面公開說有外力介入,」如果政府展現出的態度是「一再積極嘗試卻屢次受阻,」人民會有共感,可以讓台灣民眾團結,「而不是如今為什麼民間企業想幫忙,卻要求提交許多資料,最後說不齊備。」
台灣想避免「快樂缺氧」,未來可以怎樣做?
徐遵慈提醒,應該多參照國外的一些積極防疫作法,例如可以免除醫護用品的關稅。她觀察,目前除了關心國產疫苗發展,更應該花時間來關切國際的新趨勢,以免在國外大國的討論有結論時,在很多潛在投資機會或討論上被排除。
「台灣應避免快樂缺氧!」翁履中提醒台灣不要再耽溺過去的防疫成就,應盡快展開下一階段的部署,必須跳出去看世界發生什麼事情。
特別是一些已經擁有優勢的產業,他舉例,像是韓國就積極打算參與美國的綠能跟電池產業,「台灣有嗎?有打算加入美、日的產業鏈嗎?」不能讓企業只是單打獨鬥,「必須要有國家級戰略。」
翁履中也提醒,目前疫情看來可能會延長半年到一年,個人都應該考慮如何因應,台灣國內也應該要團結,「政府應該召開跨越黨派的國是會議,才能促使國家團結。」翁履中指出,如果台灣被困住,經濟貿易恐怕在未來國門打開之際就會面對落後。
姜振宇醫師則說,當世界都開始迎接新常態,台灣應該要有適應力,「檢討就該檢討,這才是好態度。」
期許台灣未來能獲得更多疫苗、增加國人的保護力,並且在國際變化快速時能夠跟上步伐,讓產業、商業貿易都不會落於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