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加劇、淨零排放走向法規,全球爭相尋找可代替化石燃料的能源。俄烏戰爭使得能源轉型箭在弦上,全球逾30個國家發布氫能戰略,德國氫能源公司Enapter在3月首度來台「傳教」,目標2024年大規模量產氫能電解槽,期待用氫氣讓世界脫碳。
2022年2月,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公布新氫能發展報告,剖析全球氫能源發展,涵蓋運輸、儲存、碳捕捉與封存(CCUS)、電解槽等應用,預估全球投資將達5兆美元。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預測,到了2050年,氫能產業鏈市場潛力將逾2兆美元,其中500-600億美元用於電解槽設備。
2023年,全球氫能大爆發,不少國家轉攻號稱「潔淨能源」的氫能。台灣因應2050年淨零路徑,氫能發電占比要達9-12%。立法院於年初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推動氫能管理專法,讓氫能進口或餘電製氫有法源依據。
3月底,德國氫能源上市公司Enapter創辦人 Sebastian-Justus Schmidt 率隊來台,帶著一台要價新台幣26萬元、大小近似於電腦主機的「AEM Electrolyser 綠氫電解槽」,推廣零碳排的「綠氫」是扭轉暖化的解方。4月也在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投入20台設備,希望尋找更多國內能源系統整合商合作「打群架」。
一台26萬元的機器,把水、電變成「綠氫」
Sebastian曾掌管多家IT公司,也是前德國西門子公司管理培訓、組織程序的專家。2001年,他與朋友創辦應用軟體APP公司「SPB Software」,3年後移居泰國清邁。在叢林沈澱的日子裡,Sebastian意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上的過客」,遂開始鑽研回饋地球的永續解方。
2017年,Sebastian收購義大利專門研發AEM電解槽的公司ACTA,並創辦Enapter。 Sebastian指出,面臨能源危機國家的共通點在於,「能源儲存不足、再生能源來源太少。」
目前,市面上電解槽技術主要有2種,一種是簡易、已有百年歷史的鹼性電解槽(Alkaline),另一種是複雜且需要大量貴金屬銥和鈦才能生產的質子交換膜電解槽(PEM)。Enapter成功研發出「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槽」(AEM),可將再生能源電力和水轉化爲綠氫(H2)儲存。AEM電解槽結合前述兩者優勢,兼具便利與堅固性,不需大量使用貴金屬材料、可模組化堆疊,適合大規模量產。
Sebastian說明,2018年推出第一代產品約15600歐元(約新台幣51萬元),至今進化到第四代。短短五年內,售價降至8000歐元(約新台幣26萬元),生產成本削減近50%。他預估,到了2030年,透過AEM技術取得氫氣的成本可大幅降低86%。
Enapter已在德國建置生產基地,AEM 電解槽被歐美、日韓等40多個國家採用,投入交通、工業、農業、電力存儲或供暖製冷領域,也應用在氫能飛機、工廠緊急備用電源及電網負載管理等。除歐美市場,近期攜手南韓業者、日本東京天然氣公司,積極拓展亞太市場,預計2024年生產規模達3~4GW(百萬瓩)。
延伸閱讀:終極的潔淨能源就是它!全球氫能熱,中油、台電帶頭衝
氫能商機一觸即發,台廠能否搶下一席之地?
3月21日,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訪台,此行正是聚焦在未來台德雙邊在半導體、綠氫和電池研發等領域的研發及合作。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余佩儒指出,目前台灣氫能以進口為主,首要面對的是儲存、運輸問題。長期而言,若台灣再生能源的量足夠,電解產氫就是一個解法,進而走向製氫發展。
然而,台灣在製氫的投入相對少,現今氫能電解槽相關業者仍以歐洲和中國為主。余佩儒建議,台灣企業若想切入發展製氫電解槽,初期或可透過國際業者合作,譬如Enapter在台灣有示範場域,未來期待能有外溢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