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碳權交易所8/7在高雄成立,台灣終於加入全球碳交易市場。究竟碳權是什麼?交易標的有哪些、去哪裡買賣?一文帶你瞭解。
2023年4月中,總統蔡英文宣示國內將成立自主的碳交易平台,以加速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8月7日台灣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正式成立、資訊中心座落台北,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兼任碳交所董座。估計人力需求10餘人,部分由證交所調任,需具備淨零減碳及環保專業。
碳交所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初期規劃資本額約5到10億元,將根據國內企業需求與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以國外碳權為交易標的,並採減量額度交易制度。
至於國內碳權何時才能交易?將配合環保署《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規劃及推展進程,逐步建構。有鑒於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對碳權概念仍陌生,碳交所亦針對碳費課徵、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供應鏈碳中和等問題,提供碳諮詢服務,盼藉此緩解企業碳焦慮。
碳權是什麼?在哪裡買賣?
碳權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權利」,也稱作碳信用額度。
目前碳權種類依來源可分為「強制性」及「自願性」兩種,前者由各國政府制定「碳排放總量管制(cap-and-trade)」、設定減量目標,再核發「排放配額」(allowance)給受管制企業,強制企業根據需求出售、買入排放額度,以達成目標。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就屬強制性碳權市場(Mandatory Market),而參與者多為受監管的高碳排產業,例如水泥、鋼鐵業等。
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ICAP,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2023發布最新報告,截至今年1月,全球有28個碳排放交易系統(ETS)運作中,其餘8個仍在規劃中,預計未來幾年啟動。此外,有12個區域考慮將碳排放交易系統結合氣候變遷政策,包含首次出現的非洲國家奈及利亞。
自願性碳權市場夯!條條大路能減碳
為了讓「非受管制者」也能執行減量專案取得碳權,就形成「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Market)及相對的碳交易機制。例如聯合國依據《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全球首個環境融資機制,其餘包含跨國獨立機構或台灣環保署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s)專案等。
自願性的碳權來自於減量額度(Credit),由企業直接投資特定減量專案取得或透過市場機制向獨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購買經認證的碳權。高碳排的企業組織盤點過後,可購買碳權以增加許可的碳排放量。反之,若實際排放量低於政府管制的企業,可將剩餘的排放額度轉成碳權,在交易市場上賣出。
國際獨立機構所發布的碳權,分別透過不同的方法學認證,包含Verra旗下的碳驗證標準(VCS)、黃金標準(GS)、美國碳註冊登記處(ACR)及美國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AR)等。零碳美妝品牌歐萊德就曾在Verra平台上購買五年碳權,增值企業碳資產。由於前述標準為國際通用,上下游企業藉此管道購買碳權後,可避免供應鏈不承認的問題。
此外,企業可在聯合國碳抵銷平台上瀏覽各種減量專案及排放額度,購買由清潔發展機制核發的碳權(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平台上的減量專案通過聯合國氣候變畫綱要公約(UNFCCC)認證為氣候友善項目,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交易標的涵蓋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生質能、氫能發電計畫、減少森林砍伐等。
儘管政府尚未強制企業達到碳中和目標,但淨零永續已成為產業趨勢,更是供應鏈或品牌商「做不到就砍單」的要求,企業能否掌握自身盤放量、加速減碳行動,才是在淨零賽道上勝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