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最新的科學證據、IPCC AR6報告出爐,「人為導致氣候變遷,已是毫無疑問的,」不論何種排放情境,升溫1.5℃非但無法逃避,還將加快到來。這份「全球政府都要搶先閱讀」的報告書到底還說了什麼?
一份近4000頁的報告書,卻能讓全球政府都爭先搶讀!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第六次氣候變遷科學事實報告(IPCC-AR6),9日下午4點在網站同步對全球公開,完整報告書多達3949頁,著實重磅登場。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第一時間就造訪IPCC網站,準備下載報告一睹為快,「結果網頁一度當機。」印證了這份報告受到何等重視。
為什麼它如此重要?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共同發起成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是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負責蒐集並分析氣候變遷相關的學術研究文獻。
最新的科學證據!分析1.4萬份文獻、逾7.8萬份評論,234人共同撰寫
IPCC自1990年開始出版第一次評估報告(AR1)後,平均每隔六年便會再出版最新報告,在全球氣候變遷領域上,是重中之中的國際科學組織。
這回距離上一份報告(AR5)已相隔八年。此次AR6共收集1.4萬份的學術研究文獻,超過7.8萬份的評論觀點,作者群更是來自65國、234人共同參與,顯示內容的嚴謹與完整性。最終出版前,甚至還要經過195個成員國共同審批才通過,堪稱是「一份全球政府都得看的報告」
10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別舉辦線上氣候沙龍「解析IPCC重量級報告」,現場深入解讀。台達電子永續長周志宏開場直言,從AR5到AR6最明顯的變化,「很多事情(氣候變遷的危害)已經不可逆了,來不及拉回來!」
隨著近年極端氣候災難頻傳,外界自然加倍關注,此次AR6到底說了什麼?報告摘要可粗分為四大塊,以下僅挑出幾項重大發現。
地球陷入多重極端,二氧化碳濃度200萬年之最、海平面升速3000年最快
首先,針對氣候現況,報告明白揭示,因為「人類活動」使得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讓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都引發廣泛而快速的變化。而且整個氣候系統的改變,是近數千年中「前所未見」的。
其次,對於未來氣候現象的描繪,隨著全球水循環變動性增加,「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強降水」的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長久以來,海洋扮演著重要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匯能力」將變差。
此外,根據報告的風險評估,每升溫1℃,全球極端降雨事件將增加7%,當升溫2℃時,變化將更為廣泛且明顯,甚至不排除有冰蓋崩塌、海洋環流突然改變的「複合極端事件」。
驚人的還有,報告揭露今日的地球已陷入「三高一低」的四種極端,「200萬年來二氧化碳濃度最高、3000年來海平面升速最高、2000年來冰川消退最高、1000年來海冰面積最低。」
「人為導致氣候變遷,已毫無疑問!」
AR6在情境假設方式也做出新的改變。以「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SP)」取代上回的「代表濃度路徑(RCP)」。比起過去只象徵不同排放量濃度的RCP模擬法,SSP的評估方式則有採納人口與教育、都市化程度、GDP等因素。
SSP從嚴重性低至高,分有五種假設情境。根據報告預估,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如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1.5℃或2.0℃。
中央大學環境技術監測中心的主任林能暉回憶,早期1990年代各界對溫室氣體暖化現象還抱持不同的兩派意見,即便是上一次AR5出版時,仍有許多科學上的不確定性,然而這次看AR6,「人為導致氣候變遷,已是毫無疑問的,」他說。
9日晚間就在臉書開直播分享AR6讀後感的彭啟明直言,若要將近4000頁的報告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我們需要立即、快速及大規模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Immediate,rapid and large-scale reductions)。」
國內最新評估!百年氣候大數據,台灣已升溫1.6℃
回應IPCC AR6,國內氣候變遷科學團隊,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10日亦共同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可說是氣候變遷最新版的「台灣評估」。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分享,這份國內研究統計1910年到2020年、台灣過去100年的氣候大數據,再進而提出未來推估。
結果發現,從台灣過去100年的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1.6℃,且近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年總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在1961至2020年間,「少雨年」發生次數比1960年以前多。季節長度也有明顯改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150天,近年冬季更縮短至約20~40天。
再不減碳的台灣未來:雨量更多、暴雨更強、無雨日也多
至於未來,幾項關於降雨和乾旱的推估,同樣令人心驚。套用SSP的五種情境分析,若直接以最嚴重的情境(SSP5-8.5)來說:推估未來台灣年總降雨量,到21世紀中、末,降雨增加幅度約為15%、31%;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到21世紀中、末,強度增加幅度約為20%、41.3%;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到21世紀中、末,增加幅度約為5.5%、12.4%。
研究數字龐雜,或許看來讓人無感。但許晃雄提醒,倘若視而不見,讓氣候變遷持續惡化,「你只要想,當莫拉克再來一次,強度會是增加30、40%,台灣將會遭受多大的傷?」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帶來最高13級強風、奪走近700人命、財損上看2000億元,是台灣氣象史上傷亡最嚴重的侵台颱風。
「假如未來,莫拉克再來……」面對這道假設性的問題,誰都不願見證那一天到來。該如何打破這些「警世預言」?所有氣候減緩與調適的作為都得加快再加快。比爾蓋茲書上的那句話依然很實用,「讓碳排歸零,否則你我擁有的一切終將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