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能成為循環經濟大國,啟動公民參與,協力推動環保的模式,靠的是政府、民眾、企業三方攜手,共同推起綠色經濟的成長飛輪。
台灣,辦得到嗎?
答案,是肯定的。
無需感到意外。其實,今年由國內民間社群帶動政府,促成的新竹頭前溪協力專案,就已初步實現這樣的模式。
新竹頭前溪,原只是台灣境內諸多溪流之一,今年突然成為熱門關鍵字。主要是因為年底台灣將啟動的四大公投中,它是唯一的地方公投,因而贏來意外的名聲。
這個提案由住在新竹的五位媽媽發起,包括彭桂枝、陳錦玲、陳翠琴、鄭于育、劉妮雲。她們在四年前發現,新竹市與新竹縣竹北市民眾的飲用水源、頭前溪上游周遭,長期存在垃圾場,以及固定排放廢水的半導體業者。若有水質汙染,恐將危及民眾健康。因此,提案要求新竹市政府應訂定「廢汙水自治條例」,明定廢汙水應專管排放。
而在公投如火如荼地推動時,有一個橫跨水利署、水保局,新竹市府等多個公部門,以及民間環保團體與會的新竹頭前溪協力專案,在8月底也將召開第三次的會議,主題正是圍繞在新竹水質改善議題上。
局外人切入,水質改善帶來新火花
你可能會以為,這樣的會議,應該是政府與抗爭民眾各據一方的對決?其實不然,雖然各類人馬都與會,主持會議的卻是「局外人」LASS(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Location Aware Sensing System)社群。
「我們這邊嘗試一個新模式,頭前溪的會,是私部門為主,誰要來開會,填一個表單就行。但這裡的會議主持人是我,就算水利署長來了也一樣,沒有人是老大,」LASS創辦人許武龍強調。
網友暱稱「哈爸」的許武龍,多年前從科技業高位離開,重心就放在LASS社群經營。他戲稱自己是「無業遊民」,今年卻花心力在許多上班族避之不及的「瘋狂開會」,而且堅持要一直開,直到台灣的公私協力開出果實為止。
LASS社群是國內開源創新典範,曾領軍開發偵測空氣品質的「空氣盒子」,不但協助地方政府揪出空汙元兇,也促成廣域科技等民間企業,輸出創新,成為熱賣產品。而今年展開的新任務,只因社群成員開了一個新「坑」:研究台灣水資訊。
社群成員之一、台大生物機械所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生的劉紹淵,秀出自己親手打造,可監控水質的「水盒子」,臉上的羞澀瞬即轉為動漫神探柯南的機智神采。他表示,盒子裡的水質檢測技術,和業界設備相比毫不遜色,曾安置在工廠偷排廢水地點,帶來「神破解」;而新竹媽媽們關切的頭前溪飲水安全,水盒子也扮演初期檢測角色。
許武龍說,當初只是嘗試轉戰水資訊,幾個月後,水利署、水保局竟找上門來,希望LASS可以協助做水議題的公私協力,議題最後選定有水質爭議的新竹頭前溪。從沒聽過「公私協力」的他,當下想到的,就只是「好好開會」。
但許武龍解釋,這個會不是公部門說要開啥就開啥,開會議題必須是所有人感興趣,開完會還要有行動,下次追蹤檢核,否則民眾只會覺得在配合政府。
目前數次會議下來,他認為現場氛圍確實變了,不再是單向溝通。雖然現場公私各單位針對新竹頭前溪的水質問題,想達成的目標仍不盡相同,但至少在會議中,開始和環保團體積極對上話,而民眾也開始用實證精神,要求取得更多資訊。
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底層沒鋪好
只是各方誠意有了,還在找共同語言。LASS社群熱心提供量測技術,環保團體要看懂與安裝,門檻不低。另外,LASS社群希望藉此全面掌握台灣水情資訊,也需要公部門開放更多資料,這方面目前仍卡關。
許武龍分析說,台灣的公務員都很努力,但做事深陷在部門框框裡,釋出的資料量雖大,不一定能對應到民眾所需,需要重整。
「現在的問題,不是能力不夠,是底層沒出來,」許武龍說,荷蘭能做到的,台灣只要發揮人才力,也不難做到。政府只要鋪好資料這個底層土壤,讓施政溝通順暢,企業商機就會自然在上面生長。
因此,許武龍樂觀看待,新竹頭前溪協力專案,是個好的起點,他相信,日後定會產生正面循環。
而根據荷蘭在台辦事處最近委託成功大學教授王筱雯的研究指出,台灣資通訊產業人才頂尖,是發展水科技等永續技術的利基所在。
看來,零件都有了,就等有心人組合發揮綜效,讓台灣的循環經濟飛輪滾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