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販吆喝聲伴隨婆媽的討價還價,傳統市場有著無可取代的人情味。近年來,許多菜市場面臨超市威脅,開始迎合新的消費族群和型態,不僅啟動改造工程,也力推數位化,讓消費模式百花齊放,迎來契機。
走一趟菜市場,有鮮嫩的蔬果和活跳跳的海鮮;有頭家的吆喝、婆婆媽媽的討價還價;也有買菜送蔥、悉心交流烹調方式的寒暄問候。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如果只有30分鐘要認識一座城市,就去看它的市場,因為市場是城市生活的縮影,也是當地人們的「日常」。
然而這些年,傳統市場開始凋零,其中,台北市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科長何相慶不諱言,20、30年前,北市曾一度多達約70處公有市場,如今只剩48處。
撕掉老舊標籤,吸引年輕人上門
由於傳統市場多半是早市性質,而量販店能開到晚上,許多上班族就選擇超市量販購買。偏偏超市付款方式更多元,如電子票證、電子支付,還推出各種集點回饋促銷,又吸引菜籃族轉往超市買菜。
此外,由於菜市場環境相對老舊髒亂,也讓年輕人望之卻步,在在是傳統市場的罩門。
因此,近年各縣市傳統市場的改造工程風起雲湧,其中,台北市政府更規定公有市場攤商換約時,必須提供電子支付服務;市府也提供補助,鼓勵市場與外送平台合作,以因應疫情。
但攤商的數位轉型有門檻,畢竟市場客人多半習慣用現金,又或者一旦採行電子支付,營業額透明化後,就要照實申報課稅。
對此,何相慶曉以大義,畢竟時勢所趨,傳統市場也要迎合新消費族群和型態,否則就會被淘汰。
推廣至今,台北市公有市場已有八成攤商與支付業者簽訂合約,諸如LINE Pay、街口支付、悠遊付、台灣Pay等,都已進駐傳統市場。
只是,綜觀全台有電子支付的市場,畢竟還是少數,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主任郭坤明說,根據8月份的統計,全台列管攤位,僅約9.6%攤位有設電子支付,城市比鄉村多,由北往南遞減。
不過,即便是數位化較低的區域,也正迎頭趕上中。經濟部在這段期間,積極協助菜市場數位化,如去年就推動「免迺好揀買菜網」(今「線上菜市仔、夜市仔」),集結全台傳統市場生鮮直送的電商平台,目前有48個市場、約400攤上架。
許多攤商首次嘗試拍照、標價到包裝,經濟部鼓勵攤商經營LINE、FB,維持與老客戶連結,讓「老攤鐵粉」在疫情下的信任關係不減。像是台南市東菜市市場豬肉攤表示,防疫期間用LINE下單買豬肉訂單,一天就超過70件。
推動青銀共市,二代接班成風潮
外送平台也在此時看到市場的商機。Uber Eats台灣新事業副總經理張祐欣表示,他們發現約三成消費者習慣去菜市場採買生鮮;平均訂單金額偏高,南門市場還曾有一筆訂單超過8000、9000元,傳統市場消費力不容小覷。
加上菜市場能提供較多樣且客製化商品,比如雞肉要不要去骨去皮,花椰菜還有賣三色組合一包,量販超市卻不一定有。
於是,現在,在一些傳統市場可以看到外送「小幫手」的進駐,協助攤商接單、撿貨、處理訂單。
數位化也持續落實到市場內部管理。如北市府正推市場攤商能透過手機繳交管理費、水電費,以取代持單超商繳費的傳統作法;還有推市場自治會繳納租金,可使用pay.taipei智慧支付平台。
自從市場開始數位化後,「20~30歲年輕人變多了。」士東市場「小林蔬菜」林老闆說,加上疫情後,許多年輕人嘗試自煮,是過去少有的客群。
從市場管理角度看,何相慶說,數位化也有機會讓攤商、自治會營運管理效率改善。而對攤商來說,郭坤明說,有助於傳承、「青銀共市」。愈現代化,下一代也較樂於接班市場生意,也能吸引青年來市場創業,「青年」與「銀髮」共同經營市場並非夢想。
不只靠老主顧,也能永續長存
對政府而言,過去許多攤商未納入稅籍,如今加入電子支付,物流、金流、人流統計較清楚,有助於政府掌握資訊的完整,政策也能更落實。
長遠來看,傳統市場具休閒觀光潛力,發展數位化如引進Apple Pay,將來國門重啟後,也利於國際客的招攬。
郭坤明期許,至少全台電子支付比率,年底有機會翻倍成長,「傳統市場不能只靠人情味、老主顧,但我們也不想傳統市場味道被商業化潮流淘汰,只希望導入數位化下,市場生命力能夠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