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16位意見領袖不藏私分享,35個2022人生新對策

16位意見領袖不藏私分享,35個2022人生新對策

圖/疫後陸續解封,但2022年生活本質已經改變。張智傑攝

|

歷經疫情紛擾,全球戮力恢復正軌,2022年堪稱是人類將疫情常態化,與病毒共存的疫後元年,而挺過變種病毒叩關的台灣,又該如何迎戰新局?遠見邀集16位在投資理財、工作職涯、創新價值、共好永續、國際新聞、教育學習、生命生活、未來科技等八大領域中的意見領袖,共同提出2022年最實用的人生新對策及進步觀念。我們點出了後疫情時代與過往截然不同的趨勢及生活的想像,讓所有台灣人,在進入歲末之際,能有顛覆性的視野及迭代的觀念,迎接來年。

對台灣人來說,2021,是宛如雲霄飛車的一年。

年初時,台灣防疫得宜,被譽為地球上的平行時空;年中時,疫情全面爆發,短短幾天驟升三級警戒、街上宛如空城;當大家擔憂疫情難以收拾,台灣卻又在三個月內成功壓制疫情。

年尾的現在,隨著學生恢復到校上課,公司員工回辦公室上班,用餐尖峰期間又再度人聲鼎沸,連運動都開始允許拿下口罩,一項又一項防疫限制的剝除,大家似乎真的慢慢回到疫情前的生活了。

疫後元年重新出發        

歷史拐點如何迭代升級?

但,經過這場疫情,你我都知道,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回得去。儘管如此,還是必須一路前行。

2022,疫後元年,也將是台灣人重新出發的一年。

《遠見》創刊35年來,向來以「傳播進步觀念」為核心價值,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將有助於推動經濟成長、教育普及、民主提升、社會公平、永續發展及兩岸和平的論點、看法、立場和價值判斷傳達而出。

2022年可謂為近半世紀以來,全球人類遭遇到最顯著的拐點。觀念正確,則升級迭代,觀念未更新,則慘遭淘汰。

為此,《遠見》邀請16位各行各業的跨世代意見領袖,從工作、職涯、財務、創業、管理、永續、國際、教育、科技、人際等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看到的「2021生活本質改變」,以及對應的「2022人生新對策」。

「工作」回不去:消失的正職 

今年5月疫情爆發期間,正逢年度求職旺季開始,大環境的急凍,也讓許多人發現「工作不見了」。

yes123求職網8月時發布的「社會新鮮人待業痛苦與上工開心指數調查」,顯示今年新鮮人僅32.2%從事正職工作,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10月發布「職場菜鳥試用期與企業評價新人調查」,新鮮人從投遞履歷到獲得正職,平均花費84天,創下9年最長紀錄。

很多人期待,當疫情放緩,社會回到穩定,工作就會回來。以數字來看,這個預期完全沒錯,104人力銀行10月時發布統計,平台上職缺數已來到83.2萬,逼近疫情爆發之前的85.2萬史上新高。

然而,許多專家都指出,「量」或許會回來,「質」卻不再相同。

日本知名管理顧問遠藤功在新書《三無世代》中觀察日本企業疫後的人力需求轉變,第一是在疫情期間公司被迫遠距工作、數位轉型後,許多原本負責例行事務的人力在疫後就此被甩出;第二是許多企業開始將固定成本化為變動費用,以備因疫情營收大減時,還能保留營運現金與彈性,導致許多正職被約聘取代,甚至把非核心業務全部外包。

全台最大職涯交流社群「職涯實驗室」創辦人何則文指出,2022年後的職場,「專業不會消失,但工作會」,大家必須放下「找到正職、公司養我」的心態,重新盤點自己的能力與收入組合,把自己當作「獨立專業工作者」,公司可能只是其中一位給薪的客戶,把職涯的主控權,從老闆轉回自己手上,「疫後,『斜槓』將是每個人必備的職涯思考,當建立『能力和財務的安全網」,才能面對隨時可能因疫情復發而中斷的社會。」

「企業」回不去:永續的重視 

一場疫情,讓世界發現,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攸關人類存續。於是,政府或產業,甚至是個人投資,「ESG」「CSR」「SDGs」等關鍵字頻繁出現,甚至直接成為產業遊戲規則。

去年,金管會接連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及「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規定「永續金融」為產業人員下階段必須任務;科技業與製造業更以「綠色供應鏈」形式,國際大廠領頭,明訂碳排、水資源、再生能源等項目,強制供應商綠色轉型。

創業之初,就以「永續產業」為號召,提倡公平交易、環境保護的台灣鮮乳品牌「鮮乳坊」,不僅通過國際B型企業認證,創辦人龔建嘉更榮獲《遠見》「CSR企業社會責任獎」。他認為,疫情確實讓民眾開始思考永續議題,雖說消費行為還沒有很明顯的改變,但確實開始潛移默化,也帶動企業端開始呼應。

然而,永續的落實,無法只依賴單一個人或企業,必須透過聯盟合作才能達成。這件事,也在今年5月的疫情危機中,特別獲得彰顯。

龔建嘉就舉例,當疫情衝擊餐廳、飲料店、賣場的生意時,鮮乳需求大減下,作為供應商不可能獨善其身,怎麼在降價之外,協助下游小店有更多曝光,甚至開放自己的平台資源,例如自媒體、電商,一起協助這些小店數位轉型,都成為自身原本營運本業之外的課題,「唯有大家一起好,你自己也才會好,」龔建嘉說。

「生活」回不去:數位的應用 

「疫情對社會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加速所有人的數位轉型,不只是企業,而是每一個人都受到改變,」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幫你優(BoniO Inc.)執行長葉丙成說。

去便利商店,要刷碼做簡訊實聯制;預約疫苗,必須登入健保App做登錄;小孩停課,全家跟著一起學習怎麼用視訊軟體做遠端上課;公司停班,上班族練習線上會議、數位協作,大家的數位化能力,都因為這場疫情大幅進步。

更重要的,葉丙成強調,當大家體會到數位服務的方便性後,疫情過後也不會想要完全重回原本的實體世界,而是虛實並進的新生活。

只是,數位轉型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同樣值得所有人關心的,「是否有人會掉隊?」而這其實正在發生,疫情之後,台灣島內的差距正快速拉大中。

「為台灣而教」基金會(Teach Fot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就表示,從第一線老師的回報中,明顯觀察到許多弱勢學生與其家庭,都在疫情下遭遇劇烈的「滑坡現象」。

劉安婷指出,不管是數位學習工具,或數位生活應用,轉換過程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遭遇一些阻礙。都市或資源較豐富家庭,可以輕易找到資源幫忙突破,順利轉換,但偏鄉或弱勢家庭,可能當接連遭遇兩三個小阻礙後,就放棄了。這時候,差距就開始擴大,而隨著疫後各種學習、生活的數位應用推陳出新,「三個月的落後,將變成一輩子的落後。」

「數位帶來方便與更多可能,但怎麼讓『人』的角色,在需要時可以即時出現,將是疫後數位時代的重要議題,」劉安婷說,數位的應用不會取代人、反而將更加彰顯人的價值,也更需要更多人投入努力,去創造好的改變。

「自我」回不去:人生的排序 

工作可能消失、收入可能中斷、環境議題複雜、產業必須合作,還要隨時學新的數位工具來應付新的需求,對於2022年,你是否也覺得心很累?

「所有的未來,都還是回到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知名作家、也是許多人心靈導師的張曼娟微笑地說,很多人對未來悲觀,也害怕不確定的明天,「但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期,對活著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因為當你發現生命有限、甚至明天就會不見,你會開始去分辦,自己生命中的孰輕孰重。」

提早思考生命次序        

讓「自己的專家」做決定

而這件事,對於處於演藝圈、需要處處表現自己亮麗一面給觀眾的金鐘主持人曾寶儀來說,更是有感,「當你不需要演給誰看的時候,你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她拋出幾個簡單提問:「如果你都不需要出門見人了,你會穿什麼?」「如果你不需要拍照上傳打卡的話,你會吃什麼?」

曾寶儀說,這些問題,都是這段時間她自己問自己的。以前出門,她可能會考慮今天這雙鞋,在別人眼中是不是名牌,能不能符合自己「藝人」的身分。

疫情期間讓她發現,自己只想穿最舒適的衣服、吃著喜歡而簡單的食物,在家裡面好好看本書,「我開始察覺生命的先後次序是什麼,什麼又是活著最舒服的狀態,最重要的,是哪些標籤我根本不需要?」

這些很可能是許多人臨終時才會想的,甚至變成最後的遺憾,「逼我們提早幾十年去思考,不也是好事?」

2022,什麼是你最佳的生存建議?什麼才是真正的進步觀念?16位專家的35個新生活指南,最後,還需是要你這位「自己的專家」,做出2022的最佳選擇。

2022,你我會更好。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