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豪大雨造成嘉義縣淹水,逾9600戶停電。台電官網
▋雙颱重傷農業4.4億元,青蔥飆破千元衝擊民生與餐飲業
▋颱風丹娜絲重創南部,環境部「災後復原辦公室」承諾半年清完
▋三元能源大火損失約110億,張安平親自減薪20%致歉
▋中華電信獲《金融時報》亞太氣候領袖,進入亞太前6%永續企業
▋北榮重粒子中心年電費3000萬,靠智慧管理省下5.84%電
雙颱重傷農業4.4億元,青蔥飆破千元衝擊民生與餐飲業
颱風丹娜絲、楊柳接續入侵台灣,導致全台農漁畜產業損失慘重。農業部於20日公布最新災情報告,全台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總計高達4億4,296萬元。其中,臺東縣災情最為嚴重,損失金額達3億1,727萬元,佔總損失的72%,其次依序為臺中市、嘉義縣、屏東縣及南投縣。農業部指出:「本次災損集中於東部及中南部地區,已對農民生計造成沉重打擊。」
在4.4億元的總損失中,農產損失就佔了3億9,515萬元。農業部統計,農作物受害面積達3,554公頃,換算下來,有超過1,016公頃的農地完全沒有收穫。受損最嚴重的作物為番荔枝,被害面積廣達2,222公頃,損失金額高達1億9,935萬元。此外,香蕉、梨、柑橘及薑等作物也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這波農業浩劫直接導致市場供需失衡,蔬菜價格全面飆漲,多樣民生必需品價格甚至翻倍。青蔥、香菜價格突破每公斤千元,被消費者戲稱為「菜金」。以青蔥為例,原本批發價每公斤200至300元,近期更翻漲至400至500元,三星蔥甚至飆到700元。高麗菜、小白菜、青江菜等常見蔬菜價格也翻倍,高麗菜每斤漲到80元,一顆動輒數百元,讓家庭採買壓力倍增。
高漲的菜價與肉價不僅影響家庭,更衝擊餐飲業營運。基隆知名小吃周家蔥油餅宣布自即日起公休10天,原因就是無法負擔原料成本。同樣在基隆的「遠東賴家水煎包」也宣布自18日起休息至9月4日,長達17天。業者甚至在公告上直言「菜價、肉價貴森森,老闆、老闆娘要去南部種菜養豬」,反映出颱風災後物價飆漲對基層店家的沉重衝擊。
颱風丹娜絲重創南部,環境部組「災後復原辦公室」承諾半年內清完
颱風丹娜絲肆虐南台灣,造成大規模災損,尤以嘉義、台南地區最為嚴重。風災不僅吹毀高達14.5萬片太陽能光電板、吹掀多戶民宅屋頂,更產生堆積如山的石棉瓦與各類廢棄物。為加速災後環境復原,環境部於16日在嘉義縣成立「災後復原南部辦公室」,由環境部長彭啓明與嘉義縣長翁章梁共同揭牌,宣示中央與地方將攜手合作,優先處理「損壞光電板後續處理」、「石綿瓦清理」及「廢棄物清運」三大任務。
這個臨時成立的「南部辦公室」將作為災後環境復原的指揮中樞。由環境部常務次長沈志修擔任主任,並指派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為副主任,直接坐鎮南部。辦公室將肩負緊急通報、資源調度與聯繫協調等重任,確保廢棄物清理工作能迅速展開。根據環境部長彭啟明估計,此次風災產生的廢棄物總量,相當於平日半年的清運規模,足見災情之嚴峻。

在三大優先任務的進度上,彭啓明說明,受損最嚴重的新溫滯洪池光電板已大致清理完畢,並將對違規業者開罰與追蹤後續改善。至於石棉瓦的處理,由於涉及民宅產權、空屋問題,預計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進行清理,中央將持續追蹤,力拚在半年內完成。同時,為防範廢棄物堆積可能引發的登革熱疫情,環境部也已要求地方環保局提出完整的清理計畫,並將持續監測滯洪池水質,確保無重金屬或其他汙染疑慮。
嘉義縣長翁章梁同時表示,立法院已通過《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而環境部南部辦公室的成立,不僅能加速中央與地方的資源調度與決策,也能讓中央官員即時前往現場勘災,制定更精準的應變措施。這座辦公室將至少運作半年,由中央進駐人力,結合地方環保局的在地力量,共同加速災後復原進程,妥善解決石棉瓦等棘手問題,並協助受損光電場重建。
三元能源大火損失約110億,張安平親自減薪20%致歉
台泥旗下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位於高雄小港的電芯廠,7月14日發生火災事故,台泥於13日發布重大訊息,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與財務影響。經內部調查,台泥判斷起火原因最可能為人為操作或機械異常,導致有瑕疵的電芯半成品發生熱失控。這場火災除了對廠房設備造成嚴重損害,台泥表示,相關資產損失帳面價值約164億元,雖投保最高30億元的單次理賠,依持股比例計算,仍估計對獲利衝擊達110億元,確切金額將列入2025年上半年財報。
台泥總經理程耀輝指出,火災高溫導致廠內斥資30億元建置的化成系統三套電腦主機全數燒毀。經台泥跨部門團隊比對監視器影像與同仁訪談,發現起火點可能源於生產流程中,有瑕疵的電芯半成品進入靜置倉後發生「熱失控」。台泥初步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人工檢查未遵循標準作業流程,或自動化設備異常所致。由於火場核心區的設備仍待開挖,台泥強調將持續配合火調單位,以釐清確切原因。

面對這場衝擊,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代表經營團隊向大眾致歉,並坦承這場火災不僅是一場意外,更是對台灣新興電芯產業的嚴肅考驗。他強調:「如果台泥因為一次挫敗就選擇退縮,那麼,我們將會對台灣新興電芯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為承擔責任,台泥營運總部的高階主管,包括張安平本人與總經理程耀輝,皆自8月起至年底每月減薪20%,同時也將追究火災相關人員的責任。
為保障客戶權益,台泥已迅速啟動多元應變計畫,確保電芯供應不中斷。張安平表示,台泥已加速與海外 OEM 夥伴合作,預計今年10月初即可生產第一批Molicel第一代高階三元鋰電池。同時,公司也重新評估並擴大原本就在評估的海外設廠計畫。儘管海外生產已展開,但三元能源科技總經理薛人禎強調,核心研發技術仍將保留在台灣,未來高雄廠將專注於第二、三、四代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持續深化台灣在電芯產業的關鍵地位。
中華電信獲《金融時報》亞太氣候領袖,進入亞太前6%永續企業
中華電信19日宣布,榮獲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25亞太氣候領袖」,在台灣電信業排名第一、亞太區電信業排名第三,更進入超過1,500家受評企業的前6%。此次獲獎主要因中華電信自2018年至2023年間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大幅下降,並在範疇三排放、CDP氣候變遷評比及SBTi減碳承諾等多項碳揭露表現上獲得高度肯定。
在減碳措施上,中華電信以「科技減碳」與「再生能源」雙軸推動。目前已有85%的基地台採用5G C-RAN集中式架構,並導入自然通風降溫、AI智慧監控與動態休眠等節能機制,有效降低能耗。同時也投入IOWN全光網路研發,減少光電轉換次數以降低傳輸耗能。在再生能源部分,2024年再生能源使用量達7,260.4萬度,並取得72,600張再生能源憑證(T-REC)。
為強化治理,中華電信導入國際標準,包括完成碳盤查、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證書,以及ISO 14001、ISO 50001與ISO 46001等多項國際認證,並連續五年通過TCFD查核最高等級。根據統計,2024年範疇一及二的碳排放量較2020年已減少20.9%,約16.5萬噸,超過原訂目標。
除了減碳,中華電信也積極布局生態永續。2024年推出「生物多樣性推動元年」,發布TNFD報告書,並首創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利用AI科技守護棲地安全;另推動「百種保育計畫」與植樹計畫,至今已累計植樹逾7萬棵。同時建立企業志工公民科學家制度,培訓127位「樹木碳匯公民科學家」。

北榮重粒子中心年電費3000萬,靠智慧管理省下5.84%電
台北榮民總醫院17日與台灣氣候與健康聯盟共同舉辦「院長永續講堂」,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分享,北榮積極推動ESG,透過智慧管理與設備最佳化,今年上半年總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5.84%。
陳威明在演講中指出,台灣醫療體系碳排放佔全國總碳排的4.6%,甚至高於全球平均的4.4%,凸顯醫界在面對氣候變遷時的重大責任。他表示,北榮重粒子中心一年電費高達3000多萬元,整體醫院電費每年更超過4億元,堪稱「吃電怪獸」。
為了降低能耗,北榮導入智慧管理系統、設備汰換與節能優化。今年1至6月總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5.84%。同時推動「北榮一號雲」數位化行政流程,並開發醫療AI,提升醫療效率與精準度,兼顧醫療品質與能源管理。
北榮的節能措施不只侷限在設備更新,也從多個面向推動綠色轉型,包括全院40%的綠化覆蓋率、低碳飲食、綠色採購,以及醫療廢棄物減量等。
此外,北榮也將數位化與永續結合,透過「北榮一號雲」等智慧管理系統,不僅最佳化行政流程,也推行醫療AI應用,提升醫療效率。北榮甚至設置了「空瓶回收機」,鼓勵民眾回收換取魚飼料。
活動中,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志鴻指出,極端氣候、健康促進與社會韌性是台灣當前三大挑戰,總統府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五年投入489億元,協助醫界綠色轉型。台灣氣候與健康聯盟理事長簡又新則表示,聯盟自2024年成立以來,已有84家醫院、21家醫學中心加入,促進跨院經驗交流與政策倡議,期望凝聚醫界力量,提升社會面對氣候挑戰的整體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