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山海多日遊〉來牡丹鄉嘗「原味」,體驗林下豐富生態

雜誌原標為〈來牡丹鄉嘗「原味」 體驗林下豐富生態〉
山海多日遊〉來牡丹鄉嘗「原味」,體驗林下豐富生態

與其追求旅遊與產品的「量產化」,更該做的是讓每個村、每個部落、每片山林的差異化被凸顯出來。

| 攝影 陳之俊

你知道屏東縣牡丹鄉嗎?過去,很多人可能是從歷史課本上的「牡丹社事件」聽過,近年,可能是走訪阿朗壹古道而前往,這個幾乎由東向西橫跨整個恆春半島北半部的原鄉,蘊含了從高山到海岸的豐富景觀,過往卻因為交通相對偏遠,成了被遺忘的珍珠。

隨著國旅熱潮興起,牡丹豐富的山海資源,開始重新被看見。為了帶領遊客重新發現牡丹之美,牡丹鄉公所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規劃了一系列的「從產地到餐桌,牡丹飲食文化與林下經濟小旅行」,由原鄉部落居民策劃與帶領,推出各式各樣的體驗行程,包括林下養蜂、椴木香菇、林下養雞,或是原民服飾、食材採集、料理製作,以及夜觀海灘、古道踏浪等行程。

聽到這,有些人可能會突然喊停:「也是這些喔?我在台中、南投、花東的原民部落都看過、吃過、玩過啦!都差不多的東西,沒必要跑那麼遠啦!」

或許,類似的食材料理、手做活動、表演行程你都曾在別處體驗過了,然而,這次的牡丹很不一樣。

致力推動台灣島內生態旅遊、有「本土生態旅遊教母」之稱的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的協助下,從培訓部落認識自己的土地與歷史開始,讓牡丹鄉的原鄉小旅行,展現出有別其他「展示型表演」的深度,成為一趟山海永續之旅。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中)推動林下經濟、生態教育融入牡丹當地旅遊。 圖/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中)推動林下經濟、生態教育融入牡丹當地旅遊。

從服裝、食材到料理,凸顯族群融合

例如幾乎每個原鄉體驗都一定會有的「試穿原民服裝」,多數都是穿好後大家拍個「到此一遊」紀念照後,就匆匆脫掉。然而在牡丹鄉高士部落的部落山林體驗教室中,從服裝講解開始,就是一場台灣族群融合的歷史課。

第一眼看到高士部落傳統服裝,你會狐疑:「怎麼和印象中的原民服飾不太一樣?」高士部落傳統服飾的領口、袖口,是原民圖騰的編織飾帶,但衣襟、袖子、裙擺,卻是大紅印花的客家花布、靛藍素面的客家藍衫,讓人一瞬間還以為從原鄉部落跳到客家聚落。

高士部落生態旅遊導覽員王嘉柔解說,100多年前,當西岸的漢人和客家人,要與東岸原住民購買與交換物資時,高士就是兩邊族群碰面的中繼站,也讓高士傳統服飾,變得既客家又原鄉,更顯得獨一無二。

高士部落傳統服飾融合原民編織和客家花布,見證台灣民族交流歷史。 圖/高士部落傳統服飾融合原民編織和客家花布,見證台灣民族交流歷史。

而原民服飾的穿著體驗,更不只是拍照而已。導覽員帶領大家穿著傳統服飾走進田野,背起竹簍採野菜;或走進山中,越過椴木採擷椴木香菇。之後再帶領大家回到部落,將食材用月桃葉包裹成類似粽子的原民傳統小米料理「吉拿富cinavu」。很多部落觀光行程都會擺上吉拿富,但在這裡,不只是嘗鮮而已,更是「勞動後的一餐」,讓服裝和餐飲體驗結合原民傳統生活,成為真實山居的一刻。

而由陳美惠指導部落青年回鄉從事的林下養蜂與養雞,則是台灣高山生態農法的另一場見證。

林下養蜂、養雞,實踐友善農法

很多人聽到林下養雞或養蜂,都以為不過是把雞舍和蜂箱搬到林地中。然而對回鄉養雞的溫維倫和養蜂的李智揚來說,光是移地,就是必須重新學習與山林共存的飼養模式。

李智揚解說,山是有坡度的,蜜蜂每次出門一趟,就像去爬山,必須讓花源在蜂箱上方山地,蜜蜂早上體力好,出門往上飛,採完蜜後身體變重,剛好順著坡度與氣流輕鬆回家,「山教會我們要順勢而為,如果逆勢,只會事倍功半」。

林下養蜂不只是把蜂箱搬到山上,更是與山勢與風向共存的生態農法。 圖/林下養蜂不只是把蜂箱搬到山上,更是與山勢與風向共存的生態農法。

溫維倫則說,自己在林下山蘇田裡放養台灣原生種土雞,「這片林有什麼植物,哪些酸甜多汁、哪些又有特殊香氣,不同森林養出來的雞肉質地和氣味,都會微妙地不同。」當想把林下雞變品牌化,就必須找出最佳的組合、並維持一定的風味,而在山林,每一項都是重新摸索與挑戰。

夜觀寄居蟹「換家」,看見海洋生態危機

而旭海的「夜觀寄居蟹」,則是國內生態旅遊的難得體驗。旭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呈清特別帶隊,才剛踏上沙灘入口,「注意腳下!」低頭細看,原以為只是散落在沙灘上的小貝殼,竟或快或慢地移動起來,幾十隻的寄居蟹,就在眼前展開屬於牠們的夜生活。

而走進林投林,更多的寄居蟹出現在眼前,個體甚至有拳頭大,更讓人大開眼界。

「這幾年海灘貝殼愈來愈少,很多寄居蟹只好選擇非洲大蝸牛殼當家,但蝸牛殼薄又輕,當寄居蟹到海灘覓食時,一個大浪來,以前背著較重的海螺時,頂多原地載浮載沉,但現在可能直接被捲到海中、甚至螺殼都被打碎,」潘呈清一面解說寄居蟹夜晚覓食的特殊生態,一面拿出水桶中準備的各種海螺殼,讓寄居蟹們換房時更多選擇。

看著眼前數量眾多、活力充沛的寄居蟹,所有人都沒想到生態危機其實這麼近,當下,不只是生物觀覽,更是生態教育,種下保護海洋的永續種子。

旭海夜觀寄居蟹找新家,看見台灣海岸生態系統的豐富與脆弱。 圖/旭海夜觀寄居蟹找新家,看見台灣海岸生態系統的豐富與脆弱。

回顧所有輔導的團隊,陳美惠說,在國旅復興下,很多人都趕快搶商機,但每片山林都是獨一無二的。

與其追求旅遊與產品的「量產化」,更該做的是讓每個村、每個部落、每片山林的差異化被凸顯出來,讓文化體驗與地產地銷結合,走出每個部落屬於自己非常獨特的產品模式,「當環境與經濟達到平衡共生,那永續也就真的能成真」。

牡丹飲食文化與林下經濟小旅行
推動者: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團隊
特色:以牡丹鄉森林和海岸為主角,融入部落傳統、生態農業、歷史導覽做整體部落體驗
推薦行程:旭海夜觀寄居蟹、高士椴木香菇採菇體驗、高士部落野炊體驗、東源馨香森林獵人求生體驗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