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將迎向超高齡社會,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面對老化人口帶來的沉重醫療負擔,台灣醫界又該如何整合科技、社區的力量,打造零失能的高齡社會?
針對如何因應超高齡社會到來,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特邀高齡醫學權威、現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打造『零失能』的超高齡社會」作為講題。
「不健康長壽餘命」創新高,台灣醫護模式需翻轉
一開場,陳亮恭指出,全球正迎來史上最快速的長壽現象,如何在長壽之虞,還能壓縮失能,達到健康長壽,已是全球共識。
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在平均餘命上雖連年創下新高;但同時,台灣的不健康餘命也逐年升高,2018年的不健康餘命,更創下歷史新高,來到8.41年。
為什麼政府明明早在2016年,便開始推動一系列的長照政策,台灣的不健康餘命仍不斷攀升?陳亮恭指出,關鍵在於過去的醫護方式,並不適用於當代長者。
在過去的醫療教育中,醫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是單一化的;對如何處理複合式的病症,醫學生從未在校園中習得,而是在進入臨床後才逐漸自我摸索。
但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高達五成以上患有三種以上的慢性病,其中,又有高比例的人口還同時有失能、失智的問題。面對如此多重的健康風險,醫界需要重新對醫療服務做出評估。
以終為始,創造新醫護模式
如何創造新形態的醫護模式?「以終為始」是陳亮恭心中的答案。
他指出,過去的醫護模式,是將各項病理症狀分開處理;但更合理的方式,應該是追本溯源,去找出疾病的源頭,並從多元的面向上,去避免疾病的發生。
「生活習慣、社會心理、慢性疾病、家庭因素,這些統統都是疾病產生的因素,」陳亮恭表示,只有在同一個時間點,同時考慮上述所有面向,才能真正預防疾病的產生
引用經濟學人對未來醫院比喻,陳亮恭指出,醫院應該像燈塔,主動將醫療的服務外展,從傳統中心化的醫院,走向去中心化的管家醫院;更重要的是,加入使用者的觀點,讓使用者感受永續長存的感受。
如何執行?目前由關渡醫院策劃的「新思惟全智慧醫院」,也許是個可能的答案。
在關渡醫院,醫院跳脫過去以「單一疾病」的照護,改以「功能衰退」作為評估標準。不論是從醫療照護、長期照護、環境生活,關渡醫院都可以照顧到不同衰退程度的病患。
而要達到此照護模式,就必須讓照護空間從醫院解放,走入社區;同時,要讓醫護人員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照護社區病患,醫院端更需要有完整的智慧科技,去統整所有病患在住家、社區與醫院的數據。
因此,現行的關渡醫院,其實同時具有四個面向。實體的關渡醫院智慧整合服務、實體的關渡社區將擁有完善的居家照護服務,而在實體社區與醫院背後,則由智慧科技與大數據庫建起的虛擬醫院與虛擬社區。
陳亮恭強調,唯有將資訊做出高度整合,打造出一個時刻以人為中心思惟的智慧醫院,民眾也才可能擁有一個健康、長壽且宜居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