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在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要角,帶動企業重視ESG議題和風險。時隔三年,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與《遠見》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再度進行永續金融大調查,點出哪些發現?《遠見》帶你一探究竟!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為接軌國際永續金融趨勢,於2017年和2020年相繼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1.0與2.0,鼓勵金融業者透過投融資或提供金融服務的方式,支持產業的永續發展行動。2022年9月,金管會再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加速業者落實淨零轉型。
為了解台灣金融業者導入永續金融的狀況和發展,滙豐(台灣)商業銀行持續獨家支持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與《遠見》民意調查研究中心,進行第二次全台永續金融大調查。相較2020年的首份永續金融大調查,今年高達93.8%金融業者認同且支持永續金融在各面向的重要性與發展,受訪金融業者認為未來永續投資規模會持續成長,其中12.5%認為漲幅可能超過50%。
調查指出,氣候變遷和淨零趨勢、勞動與人權、以及生物自然多樣性,這三者對金融客戶或投融資對象的影響最顯著。對此,已有66.7%金融業開始自身減碳行動,逾六成業者嘗試了解人權和生物多樣性對投融資影響,並思考減少或退出可能侵害這兩者的經濟活動。
逾九成金融業者導入ESG,環境風險考量超越財務和治理
在實際應用面上,逾九成(94.8%)金融業已將ESG納入部分或全部決策流程;其中,超過7成(71.9%)進一步將其納入內部政策或正式程序文件中,顯見ESG策略對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日漸提升。
被問及未來5年影響公司決策的重要因素為何?占比最高的是系統性的環境因素(64.6%),如氣候變遷,大過財務、公司治理因素。此外,認為是地緣政治的比率從2020年的19.6%上升至2023年的36.5%。
數據結果反應出近年金融業者評估當前風險時的關注面向。也因此,超過六成金融業者將自身營運風險與經營韌性,視為在決策中納入ESG的主要考量,而不僅是為了回應投資人要求或政策法規。
ESG量化資訊不足、缺乏可比較性仍是最大挑戰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莫冬立表示,有高達70.3%金融業者反應ESG量化資訊不足,是業者在決策流程導入ESG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儘管此一數據從首份調查的84.4%降至70.3%,舉凡「具財務重大性ESG資訊不足」「同業中公司ESG資訊可比較性不足」「揭露資訊千篇一律」「第三方提供ESG資訊或評比結果有疑慮」等,都與第一次調查結果雷同,可見業者的資訊揭露與品質仍待加強。
對此,受訪金融業者也呼籲投融資對象改善其ESG揭露品質、提出更一致的ESG評鑑、及提供永續經濟活動認定類別或指引等,莫冬立則期待透過共同平台探討新興議題,議合、實踐永續金融。
認同綠金3.0方案,但僅半數金融業者做好準備
政策落實面上,有近七成金融業者認為金管會的綠金3.0方案有助於資金挹注,提升市場對永續的關注度進而實踐,但自評為已做好應對準備的金融業者僅約半數。
莫冬立舉例,今年超過六成企業認為ESG概念伴隨的重大風險是金融實踐的最大驅力,從二次永續金融大調查可看出金融業者對永續轉型的變化和準備程度。
金管會年底將公布永續金融評鑑,莫冬立坦言,金融業普遍認為環境(E)支柱難度較高,永續發展支柱次之,而在環境支柱中,淨零轉型支援被認為難度占38.5%最高,其次是氣候風險策略占31.3%。
對此,滙豐銀企業永續發展處副總裁黃靖涵強調,會努力爭取進入金管會永續金融評鑑前 20%之中。近年,滙豐積極投入資源鼓勵永續經濟轉型,承諾2030年前給予7500億美元至1兆美元的永續展投融資,協助客戶達到淨零排放。
另外,滙豐銀成立跨部門 ESG 監督委員會、發布氣候變遷風險財務揭露(TCFD)報告、推動永續金融產品如永續發展表現連結貸款、企業綠色貸款、發行綠色債券等。除強化內部同仁的ESG教育訓練,也投入生態保育和社會關懷。
值得關注的是,滙豐連續 3 年獲金管會認可為公平待客績優銀行,持續傳達「普惠金融」與公平待客理念。而調查中有58.3%業者表示對「普惠金融」最熟悉,金融業參與實踐度也最高,顯示金融業開始重視多元、包容等偏向社會面(S)的領域。
【調查說明】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調查執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調查對象:國內金融機構,包含金控、銀行、證券和保險
▋調查方式:電話邀約,網路自填問卷
▋樣本規模:共完訪96份
▋調查時間:2023年5月2日至6月9日
▋回收率:總名單共計262家,實際接觸254家,回收率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