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溪是東海大學旁的溪流,曾是學生們踏青的好去處,但因亂排廢水廢油,惡臭髒亂,師生唯恐不及。校方因此發起「守護溪流」的公民活動,讓東大溪擺脫惡名,再次變回清流。
東海大學後門處,有片相思樹林,而劃分東海校區與台中工業區的東大溪,就流經其邊。
相思樹林與校園小溪,曾是情侶聖地,然而,隨著大學後方建起東海別墅社區,居民湧入,更發展成知名的東海夜市。地方熱鬧了,家庭廢水、攤販廢油,全倒進東大溪!學生踏青的勝地,逐漸沉淪成校園最不堪的角落,水面浮滿惡臭油脂、溪底爛泥,相思樹林依舊,但空氣古怪噁心,人人經過只想快步逃離。
沒想到,去年底開始,東大溪又再次從臭水溝,恢復成花木扶疏的美麗溪流。這是因為台中市政府水利局推動「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專案,2019年,台中市政府水利局共同爭取到前瞻計畫經費約3億元,東海更無償提供土地20年,公私協力改善東大溪。
2021年,「礫間水質淨化處理設施」落成後,不僅還給東大溪原貌,校內更設置「東大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解說東大溪的歷史、生態與護育過程,把東大溪整治經驗,變成東海獨有的環境教育課程。
東海更向外複製成功經驗,除了與市府繼續合作,參與「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的營運及推廣;台中市政府水利局更號召其他大學共襄盛舉,中興大學鎖定綠川、台中教育大學負責柳川、逢甲大學針對潮洋溪。
傑出成果,也讓東海以「從東大溪到筏子溪,從I到We的水環境公民行動」方案,摘下2022遠見USR獎生態共好組的首獎!
闖過三道關卡,用溝通化解難題
「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最難的,不是工程,而是『溝通』,」方案主持人、東海大學研發長兼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惠真解釋,東大溪臭幾十年了,水質改善工程遲遲無法開始,擋著三大關卡:
一是找到土地施工淨水廠。東大溪溪流窄、腹地狹,要找到地方施做淨水工程,不是拆除工廠,就是學校撥地,總有人得主動犧牲。
「我們很幸運,王茂駿前校長長年推動永續、USR、全人教育,一開始就非常支持,」林惠真說,當王前校長聽到台中水環境及韌性城市總顧問李鴻源說明後,立刻拍板支持,他親自與董事會說明,說服學校無償提供土地20年,淨水設施的場地問題迎刃而解。
二是說服學生和校友接受整治時可能的校園破壞。為了闢出臨溪土地做淨水設施,必須砍伐一部分相思樹,馬上激起學生和校友團體「護樹」的敏感神經。
與學生溝通的角色,就由媒體人出身、東海大學達文西共學共創中心執行長顏楨祐擔任。顏楨祐向校內生科系老師請教,才知道相思樹壽命僅約70年,東海相思林已老化,適當疏伐、補種,對林相成長更好。
針對不同動機,找出每個人的價值
找到科學的說服基礎,顏楨祐帶領達文西中心的學生,做科普教材、辦說明會,逐一釋疑。顏楨祐也找來生科系師生,規劃未來設立巢箱。「最後,我們不僅贏得學生支持,還有收穫!現在,相思林中,除貓頭鷹搬來,白鼻心、穿山甲也在溪邊現蹤!」顏楨祐說。
「楨祐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我們這些教授的專業術語,變成小學生也聽得懂得白話!」林惠真稱讚,讓媒體專業負責對外溝通,是成功重要關鍵。
三則是說服東海夜市的攤商和店家,願意安裝可分離汙水中油脂及浮渣的「油脂截留器」。否則攤商若還是不斷傾倒廢油進溪中,終是治標不治本。
「攤商改變不容易,所以還是回到『溝通』,這次,我們從學生著手!」顏楨祐笑說,學生既是顧客,有些更是親友,動之以利和情,才能興起攤商改變的動機。
顏楨祐帶領企管系、中文系等跨系學生,與荒野保護協會、台中親子團合作舉辦徵件活動,向小朋友募集「優良廠商標章」設計,提供有裝截留器的店家張貼,也蒐集這些店家資訊,做成美食地圖。如此一來,東海不是高高在上要求店家,而是邀請大家一起參加,更幫忙行銷和曝光,「店家發現這樣對生意有利,」顏楨祐說,目前已逾50家店面都安裝截留器。
透過整治溪流計畫,創造溝通平台,讓不同科系、校內外人士,都能找到在「水質改善」「親水環境」「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公民參與」等面向上發揮價值的地方,「水保工程,也才變成真正的USR!」林惠真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