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海洋生態、觀光拉警報!學者籲設立海洋保護區
▋氣候科技投資下滑,唯「碳捕捉」異軍突起
▋全球暖化使500年前殭屍病毒蠢蠢欲動
小琉球海洋生態、觀光拉警報!學者籲設立海洋保護區
屏東小琉球因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海洋生態,成為觀光熱門景點,2022年登島人次高達250萬人,卻也讓當地瀕臨生態危機,不僅魚類數量減少,珊瑚覆蓋率也失能至衰退。
綠色和平今年8月實地走訪小琉球,以基礎生態調查常見的「穿越線」法,於水下10公尺執行定量觀察與底質監測,範圍包括山豬溝、杉福、肚仔坪、花瓶岩、龍蝦洞、蛤板灣6個遊憩地點。
調查顯示,小琉球沿岸魚類密度極低,魚類的單位面積個體數皆呈下滑趨勢,多數遊憩點每平方公尺內的魚連1隻都不到,體型也偏小(平均僅5至7公分)。舉例來說,龍蝦洞、蛤板灣每平方公尺分別僅有0.5隻與0.4隻魚,密度最高的肚仔坪每平方公尺也只有1.1隻魚。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咾咕嶼協會理事長陳汯葰感嘆,小琉球魚類數量減少,多樣性及存活率都不高,要恢復過去榮景「沒那麼樂觀」。對此,學者呼籲設立海洋保護區並嚴格執法,會是較有效的作法。
除了魚類資源枯竭的現象令人憂心,小琉球沿岸珊瑚的健康狀態也亮起紅燈。調查結果指出,6個遊憩點的珊瑚礁覆蓋率狀態呈現「失能」或「衰退」,僅蛤板灣為穩定。此外,珊瑚礁系統出現物種單一化現象,意味生態系統愈趨不平衡。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珊瑚覆蓋率若少於10%,即達失能狀態,失去造礁功能,無法孕育魚類。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小琉球的海洋資源正瀕臨枯竭,若現況持續,小琉球珍貴的觀光資產恐將消失殆盡,好不容易打造的旅遊產業鏈只怕無以為繼。」呼籲行政院應即刻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挽救枯竭的海洋生態。
氣候科技投資下滑,唯「碳捕捉」異軍突起
根據顧問公司PwC最新報告,從2022年9月到2023年9月,全球氣候科技新創公司募集的資金為6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四成。原因除了地緣政治動盪、通貨膨漲、升息、新創公司估值下滑,還包括氣候科技投資風險受極端氣候影響,創史上新高。
更令人憂心的是,去年的氣候科技投資中,只有14%是用在碳排較高的產業,如鋼鐵、水泥製造,而且碳排難以降低。
然而,唯有一項氣候科技異軍突起,在過去兩年投資呈現大幅成長,就是碳捕捉、利用、儲存(CCUS)技術。目前石油產業積極投入資金在此技術,力圖延長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時間。
該報告指出,這並非暗示投資碳捕捉、利用、儲存一定會帶來豐厚回報,但此技術需求不斷提升,政府也大力支持,使潛在投資者增加對研究相關技術的新創投資。
全球暖化使500年前殭屍病毒蠢蠢欲動
目前地球已經比工業革命前氣候暖攝氏1.2度。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時,北極地區可能在夏天會變成無冰狀態,會把冰中的甲烷等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而且隨著該地區的凍土永遠融化,也會把具有傳染力的古老病毒重新帶回世界。2016年夏天,西伯利亞就曾經出現熱浪使炭疽孢子復活,導致數十人感染,一名兒童死亡,數千隻馴鹿喪生。
長年研究西伯利亞冰凍土層的法國病毒學家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表示,隨著永凍土解凍、釋放微生物、細菌和病毒,病媒傳染病將不只來自溫暖的南方,也還有一些危險來自北方。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指出,WHO正與300多位科學家密切合作,研究可能導致流行病的所有病毒株和細菌,包括隨著冰凍土解凍而釋放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