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評等報告

你投資的企業是真綠,還是漂綠?S&P Global揭開ESG八大趨勢

地球的明天掌握在你我手中。圖片來源/unsplash

|

ESG已是企管與投資的熱門關鍵字,但如何判斷你投資的企業是真綠、還是漂綠?國際永續評比機構S&P Global揭開八大趨勢,盤點「淨零排放」政策走向,以及國際評比標準。

ESG資訊真真假假,究竟投資大眾該如何評比?監管單位如管理?企業揭露又該遵循何種標準?國際永續評比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整理出八大趨勢,從E (環境友善)、S(社會公義)、G(公司治理)三方的交集中,整理出2022年的走向。

一、投資人進逼,企業迎ESG期中考

2022年,企業與政府領導階層,將面臨公眾壓力,檢視其是否能通盤了解ESG—從氣候變遷、人權、乃至社會議題。

從更廣的視角來看,企業的永續性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投資人對企業揭露的數據,要求更為嚴格;企業為了履行義務,除了為減碳路徑設下時間點,所揭露的ESG指標,也必須更加合理,更能夠被計算與評估。

股東積極主義(Shareholder activism)近年在許多領域遍地開花,投資人能通過行使股東權,向公司管理層施壓;若企業未針對氣候變遷,提出合理的計畫,股東便能投票更換經營者。就S&P Global統計,在2020年全球就有313件行動由股東發起來挑戰企業,預計2022年,股東積極主義仍會風風火火地進行。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2018年善待動物組織(PETA),藉由買進了一股以上的Prada、Hermes、LVMH股票,向這些精品業者施壓,迫使減少使用動物皮毛,進而對時尚產業,造成不小的道德壓力。

圖/善待動物組織(PETA),藉由買進了一股以上的股票,向精品業者施壓,迫使減少使用動物皮毛。圖片來源/PETA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 FB
圖/善待動物組織(PETA),藉由買進了一股以上的股票,向精品業者施壓,迫使減少使用動物皮毛。圖片來源/PETA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 FB

二、全球標準化框架出爐,ESG評比更方便

2021年許多大企業相繼設立了永續發展的目標,亦公布了ESG相關的數據,但「漂綠」新聞甚囂塵上,投資大眾與監管單位,對於企業檢視的力道,將會愈來愈強。

「漂綠」意指企業利用環保相關的意象與文字,甚至佐以關聯性小的數據,替自己包裝成綠色企業。根據Corporate Climate Responsibility Monitor的研究指出,全球有25大企業公布的淨零碳排為100%,但實際上只有40%,連一半都不到。

有鑒於企業的數據,自己說的算,因此在2021年11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在COP26會議上,正式宣布成立「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公布全球通用的企業永續揭露框架,增加ESG數據的「可計算性」,讓產業與投資端,能有一致理解的資訊。

三、淨零碳排承諾,兌現在即

2021年不少國家與企業相繼喊出「2050淨零碳排」,但多數內容空洞,除了缺少減碳目標的規劃,連供應鏈中間接產生的碳排,也豪無管理。2025年至關重要,但如今卻淪為潤飾報表的漂亮口號。

為什麼是2025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018年的報告指出,若能在2050年全球達淨零碳排,便能避免極端氣候所帶來最遭的狀況。

IPCC在2021年發布了氣候研究報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說,該報告拉響了「人類生存紅色警報」(code red for humanity),因為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最理想的情境下,2021至2040年,全球上升的溫度,仍非常有可能超過攝氏1.5度C。

淨零碳排刻不容緩,因此S&P Global認為企業,包含旗下全部供應鏈,必須在其減碳路徑上,提供更透明合理、且能在近期內實現的準則。

另外,對於極端氣候所蒙受的損失,企業是否事先有所因應規劃,亦是投資人愈來愈重視的標準。

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示警,2021至2040年,全球上升的溫度,可能超過攝氏1.5度C。 圖片來源/United Nations官網

四、氣候壓力測試,將成金融業顯學

提到氣候變遷,投資人多將目光置於能源產業。但大型金融機構與政府認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長期影響,將危及金融系統的穩定。

由全球83個央行所組成的綠色金融網路(Network of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表示應將氣候變遷的因素,置於貨幣政策的思考架構之下。

2021年歐洲央行針對全歐元區,進行大範圍的經濟氣候壓力測試,涵蓋全球400萬家企業,以及歐元區1600家銀行集團。在評估物理風險(自然災害)與能源轉型風險(減少碳排導致成本升高)等氣候風險因子後,歐洲央行表示,到2050年氣候問題不解決,歐元區企業貸款平均違約率,恐怕比推動淨零碳排政策下,還高出8%。

除了歐州央行,美聯儲、英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也正研擬氣候壓力測試,以了解本國商業環境,對於氣候風險的承受能力。

五、自然資本、生物多樣性風險,須納入評估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UN Biodiversity Conference),將於2022年4月底,二度於昆明舉辦,決議「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讓第一次會議公布的《昆明宣言》有落實的依據-確保至少 30% 的陸地和海域得到保護。

但這對企業來說,又有什麼關係?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進而引發災難造成有形的損失,這樣的邏輯已被多數人所接受。保護森林、復育溼地與海岸線,都是自然資本風險最容易被衡量的指標,也促使企業加入環境保護之列。

數據的可計算性、報表的統一規格,向來是ESG落實的關鍵。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任務小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於2021年6月成立,並會在2023年前公布通用框架,將自然風險因子計入報告中,以改變全球的資金流,讓資金遠離自然負面結果(nature-negative outcomes)而流向自然正面結果(nature-positive outcomes)。

六、供應鏈的社會議題,將獲得更多關注

在2021年,許多企業注意到對供應鏈的依賴,今年遂著全球經濟,逐漸從疫情中恢復,供應鏈的風險與成本,將會是企業管理的重心。

除了供應鏈的管理,其中所產生的社會議題,亦會浮出檯面,尤其是人權剝削與勞動條件的改善。

歐盟提出的企業永續治理指令(Sustainable Corporate Governance Directive)加強了人權觀察的力道,要求德國、荷蘭、法國等會員國,大範圍羅列境內企業,調查其供應鏈,在管理上是否違反人權。

另外,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也對違反人權的供應商,祭出限制進口政策,迫使境內企業,在人權議題上,對供應鏈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七、對高碳排企業,該撤資or加入?論戰仍延燒

為了降低ESG風險,諸多銀行還有資產管理公司,從投資組合中,剔除了ESG表現不佳的企業,如石化工業等高碳排公司。特別是金融業欲在投資組合上,與《巴黎協定》的目標保持一致,像這樣的負面篩選(Negative Screening)在今年仍是主流。

但像這樣的排除法,仍是治標不治本,因為高碳排企業,根本上不會做出改變,僅使他們的股票,流向低ESG意識的投資者手上。因此「加入派」便提倡,應發揮「股東積極主義」,透過收購股權增加話語權,進而從內部改變企業和供應鏈的經營方向。

兩派論戰今年仍會繼續延燒,但能確定的是,投資者對於企業的ESG相關揭露,要求會更加嚴格。

圖/COP26被環保人士抗議為漂綠會議。Flickr by COP26

八、永續投資好夯,但如何監督?

根據環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的研究,2021年永續債券全球發行額高達96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永續債券包含:綠色債、社會責任債、永續發展相關債,總體發行量較2020年高出了61%,就歷史走勢來看,今年仍是有成長的空間。

對投資人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對「漂綠」眾所指責的浪尖下,如何管理資產組合。企業ESG數據的揭露,難以確認其真偽,因此分散組合,或許仍是最安全的一條路。

在2022年,投資人除了期待債券的績效表現,也會對資訊揭露的品質更加要求。隨著許多統一架構,將在年中陸續出爐,永續債券市場是否健全,將面臨投資人與監管單位的考驗。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