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第三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於4月13日進行頒獎典禮,共頒出24個獎座,16所得獎大學校長、副校長等代表出席,評審團主席前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以及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更分享對各校USR作法的建議,以及對永續大學的觀察。
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後,國際重要國家紛紛宣布淨零碳排時程,頓時讓永續人才成為今年(2022)企業最高詢問度的新稀缺人才。帶動各大學執行多年的大學社會責任(USR),亦從「倡議」躍為「顯學」。
看見國際永續趨勢,《遠見》第三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特地擴大評選項目,除傑出方案類增設「人才共學組」,響應「綠色大學」風潮,更新增「綜合績效」,盤點各校整體永續表現。
本屆共收到高達154件的參賽方案,最終誕生24座獎項,獲獎率僅15.6%,並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富邦人壽共同響應,舉辦贈獎典禮。
典禮上16所大學代表出席領獎,更邀請前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針對今年參賽方案進行分析,給予各大學推動USR計畫的方向指引與建議。
高希均:期待台灣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在教育,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在開場致詞表示,1988年自己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時,第一站就到北大和清華演講,當時對於北京和上海的整體環境落後,感到非常失落。
然而今年最新公布的US NEWS REPORT公布的世界大學評鑑,在工程領域,世界排名前十的,前十名中有四所中國大學、三所美國大學、兩所新加坡大學,一所丹麥大學,英、法、德等工程大國都沒有。
而第一名,就是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第二名,才是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Can you believe it?」高希均說。
中國大陸其他進入前十的,還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20多年來,大陸高教的進步速度之快,非常明顯。台灣的大學好不好?當然也都很好,但是在某些領域卻落後於國際競爭。
台灣現在的大學,在有限的經費下,依然要跟上各項世界潮流,包括大學社會責任、國際永續發展等等,與世界接軌其實做得非常辛苦,而別人的「世界接軌」,卻是提供經費、環境、各種資源。
高希均倡議,政府應該減少軍事經費支出,把相關費用轉移到教育領域。因為台灣的希望,就在教育,要在有限的資源下,投入人才的培育。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支出太多而破產的,也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落後而經濟進步。「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學生,教育,應是國家發展的第一優先順位」。
姚立德:大學很有底氣投入社會責任,期待未來與CSR結合
為響應國際「綠色大學」風潮,本屆新增「綜合績效」類別,分為一般大學與技職大學組,盤點各校在校務治理、綠色校園、教學研究、地方參與等四大面向的作為,期待不只USR方案的參與師生,而是全校每一個人,都能在一所「永續大學」中,陶冶成具備永續知識的人才。
前教育部政務次長、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姚立德分享,自己在設計高教深耕計畫時,就決定把大學投入社區扶助做為整體規劃,因為大學確實是可以善盡社會責任。
姚立德指出,這是因為台灣的大學本身就很有底氣做這件事,很多學校本來就有服務學習課程,老師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台灣的大學密度又很高,教育部提供一部分經費,加上大學本身的經費,整個國家就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參與今年的USR決選會議之後,姚立德觀察到各大學推動USR有四大特點:
一是因為聯合國提出17項SDGs核心目標,讓各大學在落實時USR時,都有很好的方向指引;
二是USR計畫執行到第五年,出現「規模化」「深化」和「永久化」的趨勢,不只是單一短期計畫,更開始思考怎麼長期執行;
三是絕大多數的USR計畫都和地方政府合作,創造公私合作的地方正面效益;
四是USR x CSR,大學結合地方社會資源,除了學校、教育部有限經費外,更透過校友、當地企業、法人。目前方興未艾,期待未來更多社會資源加入USR。
綜合績效類「一般大學組」:成大獲首獎,東海、北醫拿下楷模
綜合績效類「一般大學組」首獎為國立成功大學。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表示,大學透過人才產出,定義自己的存在,並感謝這個獎項,從大學綜合治理的面向,肯定成大的日常組織運作、對環境永續的努力,鼓勵從地方到全球的參與,更支持創新知識和教育的實踐。
蘇慧貞感性地說,自己非常驕傲可以和成大全校師生一起前行,擁抱共好價值,承擔創新使命,讓具有責任感的大學和台灣社會用心相遇、相見。跨過九十年的成大,堅持更多的開創新機,以倫理為基礎、關注弱勢需求,應用社會發展,藏行顯光、一起同行。
綜合績效類楷模獎,則由東海大學和臺北醫學大學兩校分獲。
東海大學新任校長張國恩強調,東海因為校區內有東大溪流過,所以USR和在地生態教育結合。又因為位處台中工業區、中科、台中榮總交界,USR得以和企業合作數位轉型。
再因為大台中市有許多偏鄉,所以USR投入數位學伴計畫;因為東海是一個基督教大學、師生也是一個大家庭,所以USR投入在地高齡照護的規劃。「這都讓我更加支持東海在USR上的努力,也相信東海拿獎實至名歸。」
北醫大副校長吳介信表示,北醫一直以來,都是以培育學生具備人文關懷、創新與國際觀為教育宗旨,以醫學為本、臨床為用,提升北醫貢獻社會的創新型大學定位。
「四肢是軀殼,社會責任才是靈魂,」吳介信說,能善盡社會責任,才是大學持續推動永續的能量,讓學生在全方位的醫學教育發展中,不忘對社會的責任。
綜合績效類「技職大學組」:屏科大登首獎,朝陽、北科獲選楷模
「技職大學組」首獎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科大校長戴昌賢指出,任何一個成功的USR案子,一定需要「愚公」。愚公為了實踐對社會的理想,盡心盡力,默默耕耘,慢慢感動學生、老師、居民、企業、政府、國際。只有這樣,才能把USR做得好。這次得獎,讓愚公可以被大家看見,屏科大的得獎,更要感謝校內各位愚公的努力。
楷模獎則為朝陽科技大學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表示,朝陽創校28年,又位於霧峰,但學校並不以年輕和偏僻為限制,放棄對社會的責任。
從2009年,朝陽科大就在校內推動ES治理,2019年提升到SDGs指標。環境面,承諾2045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社會關懷面,16年來持續推動友善農業的輔導,足跡遍布中台灣,輔導農民創新。校內,則領導年輕人認識SDGs,讓他們未來進入社會後,可以把ESG落實在工作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楊重光指出,北科大有110年的歷史,很高興能以USR獲得肯定。北科大希望繼續成為工業推手、企業搖籃,所以北科大在專業科目上,結合了社會責任,在專業裡面放入USR,也在USR中放入課程核心要素,讓老師帶領學生走出象牙塔,為台灣產業培養更多SDGs人才。
傑出方案類新增「人才共學」組,六校獲得各組首獎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於2022年邁入第三屆,除了原有的「產業共創」「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福祉共生」和「國際共享」五組,因應永續人才需求熱潮,增設「人才共學組」,凸顯大學是台灣永續人才培育基地的重要性。最終,獲獎學校皆為一時之選。
長期推動台灣地方創生,前國發會主委、現任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指出,台灣的大學非常多,大學也都在地方,把地方創生納入USR的核心,就能發揮最大的綜效。這四年來,大家有努力、也有做到,她也看到很多讓人感動的例子。
陳美伶舉例,例如這次在地共融的首獎案例「崑山科大官田菱殼碳」,就是地方創生的典範案例,解決了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拿下了幾乎所有的地方創生相關獎項,就獨缺USR。這次獲獎,凸顯崑山科大努力挖掘台南官田的地方DNA,並結合成大教授一起技術合作,創造了跨校、地方的攜手合作。
另外,台灣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各行各業都在徵才,校園是培育人才最重要的基地,但校園怎麼讓人才能與社會結合,「共學」異常重要。此次虎尾科大的案例,把技職教育的核心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師徒制,在校就能把工作職能與未來工作完美對接,可以說是人才培育的典範。
最後,陳美伶期待USR必須與地方創生繼續結合,然而當CSR未來將轉型為ESG,USR接下來怎麼進一步轉型?從倡議到落地,是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議題。
福祉共生組:透過同理心,學生成為協助不同年齡、身份的角色
福祉共生組首獎為長庚科技大學「破繭而出的形象曙光」,首創「遮瑕修容實務」課程,讓顏面和身體傷殘的傷友,藉由遮瑕修飾、客製化仿真假體,重拾自信。
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表示,長庚科大的主要責任,就是培育明天社會需要的照護人才,但問題是學生年輕、健康、美麗,和她們未來需要服務的病患和對象有很大的距離,而USR透過實地接觸需要服務的對象,建立課堂裡最難提供的「同理心」,就是縮短這個距離最好的方式。
楷模獎則分別為中國醫藥大學「食藥安資源共享、共生共好」,建置並持續精進全國唯一產官學研合作的食藥安資訊網及其LINE官方帳號,提供專業人員或民眾進行查詢。
中國醫大健康照護學院院長李正淳表示,透過食藥安資料庫的建立、串連、更新,不只是USR的實踐,更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武器,成為產官學界最好的智庫來源。
同時,臺南大學「幸福集氣,勇敢再續」方案,開發簡易、價格便宜、高CP值、通用化的身心障礙兒童輔具模組,讓特教老師、家長、醫療人員無負擔使用。
臺南大學副校長楊文霖分享,稟著「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家長可以自製輔具,當看到腦麻透過下巴敲打自製的輔具樂器來創作樂曲,幫助特殊學生創造學習機會,這就是教育最大價值。
人才共學組:分享學校資源,讓在地產業的知識傳承制度化
人才共學組首獎為虎尾科技大學「永續環境-傳續師徒精神 承續農業區域優勢」,透過農業師徒制方式,傳承農業教育及產業面知識與技術,推廣永續農業概念與農業科技新知。
虎尾科大校長張信良分享,三年前成立農業科技系,把工程的堅實基礎,改變教育模式,把老農的經驗傳承,讓學生在校可以接受到珍貴知識,也讓老農獲得食安的知識,創造地方與學校的互相成長。
楷模獎為正修科技大學「蕉傲.大旗山 典範創新合作生產推動計畫」,發展「旗山學。學旗山」人才培育在地化創新思惟,發展地區產業創新,造就地方經濟永續模式。
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表示,學校的資源,本來就應該和社區共享,帶動學生發展,去年學校開了86門課,共4700多位同學參與,成立不同社團深入社區服務,串連技術、媒體、行銷、銷售,成為偏鄉農業永續發展的契機,讓學生成為帶動社會進步的清流。
楷模獎還包括成功大學「斜槓人生三部曲」,推動國中小科普實作、高中思辨哲學、大學跨域模組,提升台灣學子的批判性思考邏輯和實作能力,成為跨域人才。
成大理學院院長陳淑慧分享,理學院推動科學教育、批判思考、跨域模組,從小學到大學,成為知識交流與共學的平台,讓學院可以貢獻社會。
產業共創組:看見在地轉型需求,推動傳產、觀光、農業升級
產業共創組首獎為高雄餐旅大學「台灣地酒再生運動」,該案開發與釀製台灣風土在地酒,設計觀光酒莊、台灣風土酒文化小旅行等旅遊商品,幫助在地農民產業升級。
高餐校長陳敦基說,此一計畫把軟實力與硬實力結合,把台灣在地酒業的歷史完整拼圖,也培育在地產業創新與深耕人才,「讓吃喝玩樂真正變成一門學問。」
楷模獎為東海大學「AI領航、ESG前瞻 共創產業數位力與永續力」,攜手美國亞馬遜AWS,首創雲端創新學院,培育業界所需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以及雲端運算服務人才。
東海大學校務研究執行長許書銘分享,中台灣有非常多製造業,這些「傳統黑手」未來將會面對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兩大挑戰,東海藉由AI建立平台,帶領當地企業藉由數位力,帶動永續力。
以及雲林科技大學「雲林養雞產業溯源供應鏈之建置與永續營運」,建立雲林縣養雞產業供應鏈溯源管理系統,以單一雲端平台串接上中下廠商資訊與溯源,提升業者品牌。
雲科大學副校長蘇純繒表示,永續或USR最關鍵就是人才,雲科大很多老師跨出校園,帶領團隊投入在地企業、甚至偏鄉,此一方案從智慧農業、產銷議題開始,串連成養雞產業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解決方案,甚至推廣到台灣鯛,十幾年來持續USR。
生態共好組:盤點議題、鎖定行動,堅持作友善環境的工作
生態共好組首獎為東海大學「從東大溪到筏子溪 從I到We的水環境公民行動」,推動「一所學校守護一條溪流」,提供校地建設礫間水質淨化處理設施,讓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有效改善。
東海校長張國恩表示,校園內的東大溪原本又臭又髒,透過台中市政府提供3億元,加上學校提供場域,一起解決溪流髒汙。透過盤點議題、鎖定行動、最後達成目標,還建立生態館保留知識傳承、甚至擴大到其他學校,實為USR典範。
楷模獎為崑山科技大學「永康工業區及鄰近區域暨國際化綠色需求和永續發展」,輔導永康工業區廠商解決空汙、節水、節電等問題,並將專業綠色知識轉化成科普教材,擴散中小學並與社區。
崑山科大副校長周煥銘表示,在這個計畫中,看到弱勢學生學習也去幫助他人,這種利人的情懷是最好的教育體現:「我執行過200多個校內計畫,最想做也最有意義的,就是USR。」
以及屏東科技大學「與土地和好的金色稻浪」,開發「水稻益生菌強化系統」,透過土壤添加特定益生菌種,讓水道種植可節水30%,減少化肥使用達25%~50%。
屏科大校長戴昌賢分享,傳統農業會產生溫室氣體,改善做法卻會拉高售價,成為非常敏感的兩難議題。屏科大此一團隊不顧艱辛,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獲得特定企業的指定採用,堅持帶來傳統稻作栽培的新可能。
在地共融組:與地方創生結合,讓產業創新成為地方活水
在地共融組首獎為崑山科技大學「既培力也使力—以人才培育為底蘊創生新官田」,將官田菱角殼廢棄物燒製程高附加價值生物炭「菱殼炭」,推動農業創新,催生青創培育基地「菱炭森活館」。
崑山科大校長李天祥表示,自己從小到美國受教育,美國教育中有很強的「為社會服務」的部分,相比台灣的大學比較「公事公辦」,與外界無關;如今,從輔導學生就業,到如今USR,學校不斷與外界關連,這是一個值得推動的正確趨勢。
楷模獎則共有三校獲得。
一是成功大學「相伴2026:齡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發展在地社群間的「微社群」,藉著大眾運輸與數位科技,讓長輩活動範圍不再侷限於生活鄰里。
成大副校長陳玉女表示,曾有原民朋友說:「大學做社區服務,不是你們服務我們,是我們服務你們!」大學應該要感受到自己對社會的學習力量與責任,讓學校成為帶動地方成長的動力,「為地方做出服務!」
二是南華大學「從大林到國際—串聯在地影響力、擴散慢城意涵」,從嘉義縣大林鎮出發,系統性透過各部會計畫、教師社群、學生行動與場域共同協力,推動在地共融。
南華校長林聰明表示,學校盤點社區本身需求,輔導他們加入國際慢城協會,透過課程、活動,讓師生參與,在地落實、傳遞國際,USR不只是地方,還有整個大環境。
三是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循環永續、溫莘共好」,善用校內溫泉資源,開發生態園區、有機農場及「溫泉熱交換微型發電」,未來擴及高齡長照基地。
耕莘專校校長林淑玟表示,學校團隊針對不同農棄物,例如蔥根、米糠,開發出面膜、米糠酒,創造了農廢物的新價值,也帶來了產官學合作,成為地方新亮點。
國際共享組:看見台灣醫護優勢,幫助他國建立在地醫療制度
國際共享組首獎為成功大學「國際護理人才培育:建構典範,實踐共好」,創辦護理國際碩博班,發起設立「亞太護理教育聯盟」,協助鄰近南向發展中國家培育高階護理專業人才。
成大護理學系特聘教授暨主任柯乃熒分享,護理是醫療的靈魂,看不見,但不能沒有,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讓人才不斷培育,投資護理就是投資健康,投資人才就是創建未來。
楷模獎為臺北醫學大學「打造「在地賦權、生根永固」的全球夥伴關係」,該校成立學生服務團,前往柬埔寨、馬拉威、史瓦帝尼、尼泊爾等國提供義診與衛教,間接拓展觀光、提振工商業。
北醫大副校長吳介信表示,過去18年走過26個國家,除了提供醫療服務,更培植當地醫療能量,協助建立當地醫療制度,例如在史瓦帝尼建立當地國考制度、培育醫師,讓醫療服務深根永固。
透過USR大學社會責任獎選拔,《遠見》希望推動各大學USR,不只是倡議,更應該是行動人才培育。透過典範的選拔與推廣,帶動各大學USR從過往「學生下鄉服務」,轉型為「輔導地方提升」,未來更升級至「未來產業培力」,讓永續人才成為台灣各大學給社會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