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企業案例

張明正深耕慈善18年,用「精實影響力」找出NPO成功之道

本文原自《遠見雜誌》2022年04月號〈張明正實踐「精實影響力」找出NPO成功之道〉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從執行長位子退休,從事慈善事業18年,持續發揮社會影響力。張智傑攝

| 攝影 張智傑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退而未休,從事慈善事業18年,陸續透過創辦「若水國際」與明怡基金會,持續發揮社會影響力。這些年,他不僅摸索出一套結合企業經營與NPO管理的心得,更將《精實影響力》(Lean Impact)一書,列為推動公益事業的最佳參考。張明正難得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暢談其心路歷程與自我實踐。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從趨勢科技執行長退休下來,已經18年了。

退休後的日子,他投入慈善事業,希望把他從創業賺到的財富,適當地回饋社會,用到對的人或需要的人身上。2007年,他創辦「若水國際」;2019年,與夫人陳怡蓁創辦明怡基金會,致力成為NPO(非營利組織)的NPO,希望協助NPO營運得更好,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約十年前,他更移居花蓮,每天對著海岸山脈和太平洋的浩瀚,種植蔬果,並繼續公益志業,過著「一半農夫一半公益」的生活。

但是,18年來從事慈善事業的他,卻有感而發地說,「從事慈善,我傷痕累累。」下一秒,張明正收回情緒,再度綻開笑容,語氣又恢復創業家的堅定,「但我還是會屢敗屢戰!」

NPO能讓受助者真正獲益

因為他從挫敗中已漸漸摸索出一套結合企業經營與NPO管理的心得。兩年前讀到的一本書《精實影響力》(Lean Impact),更成為他推動公益事業的最佳參考。

這本書由曾任職於Google、蘋果、財捷(Intuit)等的華裔美國人張安梅所寫。她在Google擔任資深工程總監期間,對於矽谷新創公司常用的商模發展管理法「精實創業」,十分熟悉。離開矽谷後,她投身公共與社會部門,將精實創業的「提出假設、局部試行、快速修正」管理模式,移植到NPO,累積了不少成果,並將心得撰寫成《精實影響力》一書。

旅居美國的明怡基金會執行長鄭柏琦,驚豔此書如同《精實創業》的慈善版,與張安梅相約視訊後,更驚喜發現,張安梅的媽媽是台灣人!張安梅也很興奮與台灣有著這樣的緣分。

鄭柏琦觀察,一般NPO採用相對傳統的管理模式,對於弱勢需求,往往得先做完沙盤推演,提出五年計畫。然而,大環境快速變動,受服務對象是否有這麼長的時間可以等待成效發生?

她認為,NPO必須學會快速發現對方的需求、痛點,以有效率又科學化方式,去提供對應的服務。

圖/明怡基金會創辦人張明正在NPO社群活動中分享。明怡基金會提供

明怡基金會也發現,台灣針對慈善團體所做的統計與研究仍不足。台灣總共有多少社福機構、每年收到多少的捐贈金額、哪些族群又獲得多少比例的援助,缺乏資料。

去年,明怡基金會首度推出《NPO╳企業跨界合作地圖》,提供台灣第一次關於慈善團體的「社福地圖白皮書」,第一次揭露,台灣慈善團體高達六萬個,一年收到的捐款達3000億,其中個人小額捐款占1000億。

「這就是精實影響力的落實,透過科學化、數據化、效率化,讓捐款者的每分錢,創造最大的扶弱價值,」鄭柏琦強調。

張安梅將「精實創業」模式運用到NPO營運上,連張明正也深受啟發,「原來!我從前的創業經驗,也可以透過這套作法,去提高NPO的成功率和影響力!」

為了將精實影響力的方法導入台灣的NPO,張明正也改變了他的生活。「我已經很久沒來台北了,但現在一週都會來基金會一趟,和大家一起上課、一起討論,」就算花蓮到台北沒有高鐵,每次來一趟都得花上三個小時,但張明正發現NPO確實有更好的方式去實踐,這段路程也就完全不辛苦。

「這是我有生之年,最後一件要做的事,我希望NPO都能讓受助者真正得到有用的幫助!」

以下是張明正接受《遠見雜誌》專訪精華:

投身公益18年,傷痕累累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您曾說投入慈善事業,傷痕累累,為什麼?

張明正答(以下簡稱答):18年前我從趨勢科技退休後,很快就發現,脫離CEO身分後的我,連訂機票、車票這些日常小事都不會!我開始反省,拿掉CEO後,我到底還有什麼?

我有成功的經驗,把一個idea變成一個產品,然後變成一個公司,這是我的專長,於是我到花蓮時,年輕人創業有問題,都可以來問我;我也投入NPO,希望讓NPO也能有更好的發展。

但我發現,NPO比創業更難!

創辦趨勢科技時,我就專心做一件事:「抓電腦病毒」,病毒愈抓愈多,公司也就愈來愈成長。我一直以為,專心做好自己最擅長、最有價值的事,顧客就會埋單,也就有機會成功。

但NPO這件事情,很難衡量對社會有多少貢獻和價值。

我們做生意,要負責的關係人很清楚。但NPO的利害關係人,到底是誰?有政府?家長?家庭?個人?還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利害關係人不是單一的。

我第一個比較大規模的社會企業,是去越南種樹。我很喜歡樹,也覺得幫當地造林,可以發揮社會影響力。然而,當這件事執行下去,我發現牽涉的人事物愈來愈多,我本來只需要考量如何在當地找到願意幫忙種的農民,及選擇適合的樹種。後來發現,土地、天氣會影響到樹的生長,需要有專家去現場檢測;種樹也會改變當地地貌,鄰近村落的居民意願也必須考慮進去。甚至樹種下去後,未來如何讓它產生經濟價值?

這其中牽涉到許多利害關係人,我漸漸發現我愈來愈難以應付。結果當我們都準備就緒、樹種下去,忽然有一位當地的國會議員,說預計種樹的土地鄰近中國邊境,有國安問題。

那麼多的好心、激情與努力,卻因為一個意料之外的利害關係人,而整個中斷了。沒有和當地政府打交道,最後產生了一大堆無法想像的事情。

這也讓我領悟,NPO和創業不同,第一,它無法衡量價值,第二,其中的利害關係人非常複雜,這都增加了推動時的不確定性。

圖/明怡基金會NPO社群培力工作坊小組討論。明怡基金會提供

矽谷商模轉型NPO精實創業

問:那為何沒有放棄?

答:所以傷痕累累後面,要加上一句「屢敗屢戰」。失敗的NPO案子太多,讓我一直思考,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降低失敗率?

創業是從0到1,最多20%還活著,80%都死掉。如果以商業為主的新創公司,成功率都這麼低了,那以服務社會為目標的NPO,就更難了!

如果有方法,可以用最短時間,讓一個點子的風險性一步一步降低下來,從90%、70%、50%,這時再去投資,成功率就會高很多。就像俗話說的,看到兔子再放老鷹,讓資源更有效被使用。

在矽谷的創業圈,早就開始這樣一套模式,稱為「精實創業」。例如Uber、Airbnb、臉書這些公司的崛起,都是採用把新點子以最快速小規模地推出試驗,再觀察市場的反應,做快速地修改。他們強的地方是知道如何很快速地把一個idea變成服務,並且迅速普及到全世界。

簡單來說,他們靠「創新」與「優化」這兩個訣竅,來取代所有以前傳統的思惟。

我就在想,這個作法可否也應用到NPO呢?之後,剛好發現《精實影響力》這本書,就是把精實創業的過程運用在NPO組織上。

問:這本書對NPO的經營,帶來哪些新觀點?

答:這本書對於推動NPO,提到三步驟重點。

第一步是先設定遠大的目標;第二步是從小規模開始;第三步要反覆驗證並改善。

這正是矽谷精實創業的作法,我發現,放在NPO上一樣有用。

就像創業一定是來自一個遠大的願景,投入NPO也一定是對於改善社會問題有一個很大的期望。因為之後的執行過程,一定會有遭遇不順利,如果沒有遠大目標支撐住,不僅容易放棄,為了突破所做的各種創新,也出不來。

第二是小規模開始(start from small)。實務上做下去,一定會遭遇不順利的地方,從小規模試驗開始,就不會馬上一頭栽下去,而爬不起身。甚至我會說,內心要一開始就抱著「這個方案一定失敗」,當抱持著不成功的預期,一開始會比較謹慎,真的遭遇問題時,心態也會比較坦然。

當然,這不是抱持著失敗主意,而是以一種謙卑的態度,小心地去面對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各種風險;從小規模做起,就有更多空間去嘗試各種作法,去溝通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把風險降到最低。

最後,則是不斷迭代改善。尋找更貼近當地現場實務、更符合扶助對象需求的作法,讓牽涉其中的利害關係人,降低可能的阻力。以精實創業為例,就是假設、驗證,繞幾圈之後,迭代,在台灣新創公司,可能繞10圈是最基本,在美國20~30圈,甚至40~50圈。

NPO最忌執著自我忘了客戶

問:《精實影響力》的內容,哪些最引起你的共鳴?

答:我在這本書中讀到最有印象的一個提醒,就是我們通常一開始都是希望去解決當地居民所遭遇的某一個問題,最後,卻變成在解決我們的解決方案所遭遇的問題。

書中這句話,我體會非常深刻:「你要先愛你客戶的問題,不是你的解決方案」(love your customer problem, not your solution)。

這也是我看見NPO很多案子失敗的主因。很多時候,NPO的執行者,是憑著自己直覺或邏輯上的判斷,就認定問題應該是什麼,對應的解決方案又是什麼。

但你的解方真的能解當地的問題嗎?你愛的是客戶的實際問題,還是你自己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我們在某個地方造林的樹被當地居民偷砍。一開始,可能直覺是要怎麼逮到小偷或增建圍籬,但我們進一步調查,為什麼居民要偷砍樹?原來因為當地貧窮,人民需要錢,放眼望去附近唯一值錢的就是那些樹。我們再調查,為什麼居民需要錢?原來小偷是為了去遠方治病。

所以要解決樹被偷砍,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在當地村落裡建立可負擔的醫療資源。一開始以為是砍樹的問題,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當地的醫療資源不足。

所以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很重要,一旦你先入為主,你就會緊守著自己的方案不放,而忘了你前往當地的初衷。

所以NPO一有idea,可以驗證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不要一次投進去,先要確定你的解決方案是不錯的。因為人有很多idea,常常是拍腦袋就決定,很信任直覺。但差不多100個idea裡面,假如能有兩個成功,我就覺得是不錯的,成功,是指真的對社會有影響力的。

圖/明怡基金會NPO社群培力工作坊討論紀錄。明怡基金會提供

善信美大,測量人心的指標

問:你說感到困惑的是,從事NPO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無法衡量。你怎麼定義社會影響力?

答:以企業經營的商業模式來說,企業收到股東投資的錢,出來的就是產生利潤,用投資報酬率和獲利的高低,就能評估一位企業經營者的績效表現。但以NPO來說,如果收到的錢,大多是募款而來,那產出的,就是「社會影響力」。

然而這件事怎麼定義?影響力不像收益可以明確數字化。

後來我讀到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一書,在序文中,杜拉克明確地定義,NPO的產出結果,應該定義為「人的改變」(human change)。

我進一步請教國學大師辛意雲老師,「人的改變」是什麼?他引用《孟子·盡心》篇精華,描述人心改變的六個進程。我取其中四個階段「善、信、美、大」,做為明怡的理念。

「善」是指開始有「向善的慾望」;「信」是指「了解真實的自己」;「美」是指「相信生命如此美好」;「大」是希望去幫助別人。也就是當一個人開始想要變好、相信自己能更好、隨時抱持正能量,最後還去幫助別人。

很多受助者有心理層面的問題,只要他們願意負責任,相信生命怎麼那麼美好,就會把兩個手伸出去,幫助別人,當一個人心理素質改變,他的困難狀況也會改變。

只是,怎麼衡量善信美大呢?過去一年多來我們跟師大教授合作,把善性美大的心理量表開發出來。他們至少讀了500篇論文,四個人做了一年多,把量表做出來,要開始實踐了。

例如,一個青少年去學校每天打架。我們就設定,如果他變成一週打架一次,減少打人的次數就是進步。

問:過去在評估影響力時,大多用量,例如幫助了多少人?

答:我們不要這樣,大家做的都是「量」,例如我辦一個活動,來了5000個人,比去年4000個人多,就是好嗎?這5000人中,有沒有幾個人因為「美」提升了,有機會用「大」去幫助另外的人?

我是覺得,全世界大部分都用「量」來衡量,但是NPO也都因此卡死。

願意在NPO工作的上班族,他們真的很了不起。每天醒來都在解決別人的問題,但薪水不高,又很難衡量價值,很多人只好離開,這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想要推廣精實影響力的方法,先在台灣做好,再推廣整個亞洲。我們要先發現客戶的問題,然後用精實影響力的方法去做,把它變成一個可以通用的引擎。

可是這個事情,盡人事聽天命了,我不要煩惱,隨時還是可以回去種種玉米。因為我們(若水)幫助100個身障人士有工作,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但俄烏戰爭一打,幾百萬人馬上變成難民。你就知道,我們真的力量有限。

圖/《精實影響力》一書,張安梅著,陳重亨譯,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