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是企業基本社會責任!」自台積財務長時代,即積極推動公司治理的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始終強調的就是這個觀念。
過去台灣大哥大雖然是一家賺錢的公司,不過總給人感覺資訊不夠公開透明,轉投資架構不僅投資人看不懂,即使經營團隊也不見得說得清楚。站在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說,不論是社會形象或是投資人權益,都是負面形象。
邁向A+要靠公司治理
為了徹底改變公司形象,台灣大哥大董事長蔡明忠延攬張孝威進行改革,重點就在「簡化轉投資架構」「控制成本」「增加資訊透明度」,以及「提升董事會獨立性」等面向。
張孝威被外界看好能幫台灣大哥大加分,而這個從A到A+的過程,一定要靠公司治理。這項努力也很快收到了成效,張孝威2003年9月上任之後,台灣大哥大就連續獲得國外多項專業財經雜誌的肯定,例如被《亞元雜誌》(Asia Money)評選為台灣地區公司治理進步第一名。
得到董事長蔡明忠的充分授權,張孝威首先簡化轉投資及營運管理架構,原本多家獨立存在的子公司,由六家縮減為一家,並將閒置資金回歸母公司集中運用。在提升公司透明度部分,按月公告每月營運成果,每月舉辦法人說明會,同時也積極參加國外大型投資說明會。提升公司董事會獨立性是另一項重點工作,現在十席董事中有兩位獨立董事,未來席次將提升到三分之一以上。
蔡明忠讓張孝威放手去做,是因為做為企業家第二代的他,漸漸體會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會把公司當作家族事業來經營;他決定要做「第二代的企業家」,而非「企業家的第二代」。
改革台哥大絕對嚴肅
「蔡明忠先生找我來,因為他知道我是玩真的,」雖然戲稱「大事他(蔡明忠)決定,小事我作主,」但張孝威是以絕對嚴肅的心態帶動台灣大哥大的改革。
在推動一系列的公司治理工作之後,第一線的客服人員發現,顧客對台灣大哥大股票的評價提高了;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分析師柯仁雄也指出,台灣大哥大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在公司治理方面確實看到了明顯的進步。
去年台灣大哥大投入社會公益的金額超過5000萬元,雖然和原先的經營團隊差不多,卻是真正將每一分錢用在公益活動。「這是心態的問題,我們承接之後在運用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變,」雖然說得含蓄,張孝威認為,大企業的一舉一動很容易受媒體的注目,應該負起帶動社會風氣的責任。
基於這樣的理念,台灣大哥大和旗下的基金會聯手,推出涵蓋文化、教育和環保等多項社會公益活動。以最近推出「弱勢兒童課後陪讀計畫」為例,是以貧窮、單親和外籍新娘家庭為對象,針對全省四百名弱勢兒童,實施每週四至五天的陪讀及課業輔導(包含晚餐),每兩個月一次的家庭訪視等等。
另外,「得勝者計畫」每年針對全國七百所國高中青少年,提供每學期各十週的「問題處理」及「情緒管理」課程,建立青少年正面的人生觀與積極面對挫折的態度。
「台灣的NGO(非營利組織)不夠發達,這些弱勢團體若是沒人管,將來就會變成社會問題,」張孝威說,希望藉著台灣大哥大的投入,能讓更多的企業投入社會公益。
不只給魚吃,也給予弱勢團體釣魚的技巧,台灣大哥大和桃園脊椎傷殘中心合作,讓脊椎損傷的朋友可以藉助行動通訊的技術,成為台灣大哥大的客服人員,獲得經濟上的獨立。
台灣大哥大也在客戶服務方面強化社會責任。例如為強化過濾詐財簡訊,用戶只要向台灣大檢舉詐財簡訊,查證屬實者前一百名可以得到回饋金;至於多媒體簡訊部分,任何露三點的圖片一律刪除,「蔡董事長和我的共識就是:對社會不適當的東西絕對不能做,」張孝威透露說,這項決定讓台灣大哥大每個月少了上百萬的收入。台灣大最近還通過BS7799國際資訊安全標準認證,強化資訊安全的保護及管理。
公益是未來的競爭力
不論是公司治理或是社會公益,台灣大哥大都希望能形成所有員工的共識。張孝威每個月透過內部網路「總經理的話」向各部門宣導,「要讓同仁瞭解,社會責任是我們長期的重要資產,也是公司未來的競爭力。」
不過,溝通的工作在台灣大哥大合併泛亞和東信兩家區域性電信公司之後,似乎又變得更複雜;因此自上一季開始,公司要求經理以上主管每季開會交流,希望讓員工更清楚公司的價值、目標和未來走向,讓管理階層的想法能真正落實為共同的文化。
身為虔誠的基督徒,張孝威長期以來相當重視大眾傳播匡正社會視聽的力量,2002年在台積財務長時代,就排除萬難創設以藝術、文化為主要節目內容,立志成為「全球華人心靈故鄉」的「IC之音」廣播電台,融合科技與人文的精神;現在「IC之音」已成為許多科技人的精神食糧,甚至是許多人進入藝術文化領域的啟蒙。
為了承襲這項精神,台灣大哥大準備推出手持式數位廣播的服務(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也就是在系統服務之外,提供對社會有益的媒體內容;初期計畫使用如PDA之類的手持裝置收聽,未來也可能推廣到手機。在張孝威領軍下,台哥大哥大正逐步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