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ESG遠見分享會》在家種菜也有碳權?碳權關鍵11問一次看

自己種了十棵樹、一片菜園,就可以有碳權?shutterstock

|

面對碳費即將在2025年開徵,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也將在2026年正式上路,你準備好了嗎?「ESG遠見共好圈」特邀學界、業界兩位重量級人士分析最新情勢。

面對「碳排有價」時代來臨,去年可說是「台灣碳交易元年」。先是8月臺灣碳權交易所(以下簡稱碳交所)揭牌,而後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在去年12月啟動,完成台灣第一批碳權交易。

環境部也在去年提出「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將年碳排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大型製造業、電力列為收費對象,並預計在2024年確立碳費費率、完成碳盤查,並在2025年依據碳盤查結果開徵碳費。

ESG遠見共好圈在3月28日特別舉辦「碳權新視野線上分享會」,邀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所長暨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分享最新趨勢,幫助企業為「碳排有價時代」提前布局,吸引超過300位會員全程線上聆聽。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圖/ESG遠見共好圈舉辦「碳權新視野線上分享會」,幫助企業為「碳排有價時代」提前布局。

Q1:為何排碳成本一定要內部化,由企業吸收?

蔡宏政以「碳排有價:全球淨零趨勢與政策思考」為題分享。他指出,從19世紀迄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穩定上升,目前已經比工業化以前高出攝氏1.1度,距離《巴黎協定》1.5度目標,只剩下0.4度而已,在5到8年內很有可能就會達標。

過去排碳被視為外部成本,也就是不被列為企業本身的成本,但如果不把這個外部成本內部化,全球溫度勢必很難下降,進而造成生態系和人口聚落的劇烈變動,位在赤道、熱帶區域的人和動植物,勢必要往溫帶、寒帶遷移,才有可能繼續存活。

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放任全球暖化不管。蔡宏政表示,必須在環境和社會間達到平衡,才有永續發展。而且任一方面的損害,都會造成環境和社會的重大損害。換言之,一定要控管好碳排,才會帶來持續的經濟成長。

而且,管控碳排也不能只靠道德勸說。蔡宏政舉例,G7七大工業國中,只有加拿大不是以工業為主要導向,因而很重視環保,一開始也很注重確立國家差別減碳目標的《京都議定書》,但後來因為發現2009年碳排比1990年多出17%,於是面臨經濟和環境發展兩難,最終只能退出《京都議定書》。

Q2:最早的碳計價模式是什麼?後來為何被取代?

這顯示,一定要有一套有效制度,把碳排造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2005年,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U ETS)免費配額制度正式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納入管制的企業要針對其排放購買碳權憑證。

EU ETS採「總量與交易」(cap and trade)做法,在設定的排放總量下,企業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免費配額,減碳有成的企業可以將多出的配額,在EU ETS上賣給其他憑證不夠用的企業。

然而,為達成歐盟氣候目標,並推動企業更積極減碳,免費配額將逐步退場。隨著免費配額逐步退場,新制是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只要是生產產品的碳定價,低於EU ETS碳價,進口到歐盟關稅區時,就要購買CBAM憑證,補足其間的差額,因此CBAM也被稱為是「碳關稅」。

蔡宏政認為,唯有透過碳定價,才能找到有效的減碳方法,而企業也才會願意發展減碳技術,並了解減碳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圖/蔡宏政認為,唯有透過碳定價,才能找到有效的減碳方法,(示意圖)。pexel by nataliya-vaitkevich

Q3:目前碳定價市場分成哪些?彼此有什麼不同?

目前碳定價分為自願性、強制性兩種市場。前者意即碳權不是由政府直接管制,為鼓勵企業自願執行減碳,政府會提供碳抵換減量額度。

強制性則像是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所有進到歐盟的人、商品都要繳交碳費,但美國、印度、中國、日本等大型經濟體,也不會放任歐盟主導一切機制,未來這些大型經濟體間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就會成為貿易談判的核心。

無論是自願性的總量管制,或是強制性的收取碳費,其實各有優劣。蔡宏政指出,總量管制行政成本較高,價格隨著市場波動,可確定排碳逐年下調。

反之,強制收取碳費的行政成本較低,價格固定,財政用途較高,收取的碳費可用來投資低碳產業。

Q4:高排碳產業是否應該馬上禁止?

儘管碳費是以價制量,總量管制是以量制價,但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碳排價格愈來愈高,進而減少碳排。

然而,隨著碳排價格愈來愈高,政府勢必朝向淘汰高排碳產業,但鋼鐵畢竟是工業之母,石化業也不能說淘汰就淘汰,一旦貿然淘汰,很有可能衝擊到需要大量鋼鐵的國防產業,不利國安。

Q5:什麼叫「負碳」?

除了碳計價,「負碳」也是迎戰全球暖化的重要解方。蔡宏政解釋,即便達成淨零,地球的溫度還是會上升,「因為二氧化碳就在那裡,會不斷加熱,只是加熱的速度變慢而已。」

因此,還需要把二氧化碳抓下來,有人工、自然兩種方法。人工方法雖然新技術不斷出現,成本雖然很高,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做。而自然方法則具有共同效益。

蔡宏政舉例,若在紅樹林底下養魚蝦、綠藻,並引來候鳥,不僅可帶來「藍碳」(即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更有助生物多樣性,進而改善沿岸居住環境,讓當地經濟好轉。

圖/蔡宏政表示,「負碳」也是迎戰全球暖化的重要解方。

Q6:家裡的開心農場也能有碳權?

但這是否代表,自己種了十棵樹、一片菜園,就可以有碳權?蔡宏政提醒,必須先選定方法學,經過環境部檢測合格,找到第三方公正單位認證,確認有減碳效益才行。

隨後由田建中以「如何接軌國際碳交易,促進企業創新機」為題發表演說。他引述世界銀行及國際碳行動夥伴公布的「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3月底為止,全球共有73個地區實施碳定價,涵蓋116.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佔全球總碳排量的23%。

Q7:歐美最新減碳趨勢有哪些?

田建中觀察,歐美企業不只陸續推出碳中和商品,發布永續報告書,並積極進行減碳。以蘋果為例,花了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3.88億元)在北美地區取得一大片森林,每年可以貢獻100萬噸碳權,可作為其產品碳中和使用。

不只如此,蘋果也會要求供應鏈減碳,供應商若不願意配合,很有可能會掉訂單,而就算不是代工蘋果產品,本土科技大廠也積極減碳。像是華碩,除了在產品中導入友善環境的回收材料,還把每台筆電的排碳量從300公斤降為220公斤。

Q8:企業怎麼做好「碳管理」?

「碳管理」也成為熱門議題。金管會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依循供應鏈、國際標準設定減碳目標(如ISO 14608碳中和),實收資本額20億元上市櫃公司,2023年永續報告書也應該依循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

而在企業內部,除了設立永續長、積極培訓「綠領人才」,也開始收起內部碳費。以台達電為例,內部碳定價為每噸300美元,部門不只積極減碳、重視節能效益,所上繳的費用,也會投資到減碳、綠能科技上,使減碳在內部成為正向循環。

Q9:碳交所可以怎麼幫助企業?

圖/田建中解釋碳交所能如何幫助企業。

隨著企業紛紛投入淨零轉型,碳交所扮演的角色也舉足輕重。田建中解釋,碳交所主要業務有三:第一個是國內減碳額度交易,企業如果從事設備、製程更新,可向環境部申請「國內資源減量額度」,取得碳權。未來企業如果要蓋新廠,必須連續十年,每年抵換比率增量至少10%,才有利於環評。

第二個是國際碳權,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7條規定,有部份可以抵減碳費,但要隨著碳費制度確定後,相關規定才會更明朗。若非《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7條規定,則可提供給廠商作為碳中和使用。

第三是碳諮詢和教育訓練。碳交所提供一系列國際認證課程,從碳盤查、碳中和等相關課程皆有。

Q10:想在碳交所開戶,有哪些注意事項?

倘若企業想要開戶,只要線上作業即可。田建中表示,和一般銀行開戶類似,要上傳文件等帳戶資料,雖然採美元計價,但最好是採用本國銀行的外國帳戶,入帳時間更快。

《時代雜誌》曾分析,購買碳權的企業,往往更積極參與氣候行動,也對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十分了解。根據2023年5月的一份統計顯示,全球用碳權抵銷排碳最大的十家公司,第一名是波音,一個月數量在100萬噸以上,但前十名卻沒有台灣企業。

「台灣在國際供應鏈是如此重要,」田建中期許,在兩到三年後,台灣企業用碳權抵銷排碳的情況能更普遍。

Q11:想進一步了解減碳、碳計價最新趨勢,可以怎麼做?

主持本次分享會的《遠見雜誌》行銷部總經理林芳燕期許,透過這些重磅資訊交流,可以協助企業更加確立自己淨零之路的時程、里程碑與資源配置。

她也預告,未來每個月ESG遠見共好圈都會推出共學活動,而在7月份會有國際大師論壇,邀請國際知名講者分享最新永續趨勢,千萬不要錯過。

延伸閱讀:企業省碳費三大關鍵,除了減少類別一、二排放量,還可這麼做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