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Dell)電腦的台灣各大代工廠,在2007年9月底均收到戴爾美國總部寄來的一份文件,由總裁麥克.戴爾具名要求全球供應商於去年11月前,必須統計生產線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戴爾共同降低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個全世界第二大電腦廠商已經宣布,今後將大量投資環保事業,在2008年底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碳中和」的電腦生產商與品牌商。即使無法完全避免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會以其他方式,例如大量種樹或節能。
就在戴爾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將供應商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資料具體納入每季對供應商整體表現評核機制中。
企業新目標:低成本+低碳
減碳已經成為全球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哪一個業者可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就有機會在未來取得環保的競爭力,」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總經理于寧指出。
「現在台灣業者不只要拚低成本,更要拚低碳了,」台松電器販賣董事長陳世昌在2008年的媒體新春記者會上指出。
日本松下(Panasonic)電器集團因應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今年也首度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列入年度營運目標,並訂出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萬公噸以上、2009年減少30萬公噸以上的計畫。
台灣松下電器則訂下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達到1200公噸的目標。
無疑地,今年的全球企業社會責任(CSR)領域最新、最夯的議題,就是減碳了。
但在全球這一波的企業減碳潮流中,台灣企業仍有待加強。根據《遠見》在今年第四屆的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統計顯示,有高達76.7%上市企業沒有公布2007年溫室氣體統計資料。
國外做法:碳標籤+碳揭露
近幾年,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議題時,壓力與責任同時也轉移到企業界來了。
例如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簽訂協議書的38個國家必須在2008年到2012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1990年標準。即使尚未簽訂議定書的美國,2008年2月加州灣區也獨自宣布將依照企業每年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徵收年費,所有灣區的工廠、餐館等企業,均受到影響。
全球減碳最積極的歐盟國家,也規定自2008年1月起,若企業若未達到減量目標,出口商品1噸加罰100歐元。
大勢所趨,全球企業也吹起減碳風潮。寶鹼、聯合利華、特易購、雀巢等全球500大企業,從去年開始聯合起來,合組「供應鏈領導聯盟」向旗下供應商施壓,要求公布碳排放的資料。
其中,特易購更在八萬項產品貼上「碳標籤」,標示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製造多少二氧化碳,而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業者沃爾瑪在2007年底決定擴大溫室氣體減量計畫,逐步要求全球6萬8000多家產品供應商建立碳揭露與通報系統。
就連用油很多的航運業也承受到減碳的壓力。國際公約對於船舶的環保設施要求也愈來愈高,除了要求廢油與廢棄物處理之外,「最近,連船舶的排放二氧化碳量都列入評比項目,無法有效減碳的船隻,就無法取得適航證書,」一位研究航運類股的分析師指出。
面對全球減碳新趨勢,台灣身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一環,絕對無法置身事外。
國內做法:企業減碳自訂
環保署已於2006年9月26日將「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函送立法院,但至今尚未三讀通過。
台灣溫室氣體減量雖然無法可管,但是國內許多企業為因應未來的減碳潮流,制定計畫。
例如,台積電早在2000年就加入台灣半導體協會倡導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計畫,制定「製程百萬公噸溫室氣體減量計畫」,規劃在2010年前,全氟化合物(PFC)總排放量能減下23.5萬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當量。
而汽車業龍頭和泰汽車,與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合作,開啟國內汽車業先河,揭露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中鋼也在兩年前成立能源調度中心,研究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且公布了2003~2006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
眼尖的消費者在中油直營站加油時候,也會赫然發現到發票上面印有「本次加油產生○○○公升二氧化碳」的資訊。
在過去,台灣企業在履行環保社會責任時,僅限於資源回收、禁用有毒物質與減廢,從今年開始增加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很辛苦,但是為了對抗全球暖化,台灣企業必須堅持做下去,」友達光電總經理陳來助強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