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囂俳(台語,囂張)的應該是養殖漁民,不是光電集團。」養殖漁民在論壇上發聲,直指目前漁電共生主導者的錯誤。
政府推動能源轉型,訂下太陽光電2025年至少要達到20GW的目標,其中平面型光電因大面積且施工快,使業者競相投入而快速發展,卻在西南沿海地區,對地方環境生態、景觀和農漁民生計產生衝擊,引發極大爭議。在光電業者主導下,魚塭成了光電場,長期養殖的專業漁民無地可租;有些養殖戶自家魚塭被劃入「漁電共生先行區」,事前卻未獲諮詢;此外,消費者也發現生態養殖水產品開始出現缺貨的情形,引發未來糧食自給率不足的憂慮。
儘管政府加入了環社檢核機制,作為初步的篩選和把關,減少錯誤選址和衝擊。但環團指出,當前漁電共生實際推行仍有諸多問題。3月7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在高雄舉辦公共論壇,邀集學者、政府單位、養殖漁民、光電業者和民間團體等,討論漁電共生如何公正轉型。
漁民租不到地、地主對土地沒有情感
漁電共生的政策規劃是以養殖漁業為主,透過光電加值漁民,讓漁、光共榮共存。但主婦聯盟實際進入漁村探訪養殖漁民、業者和社區,盤點出漁電共生的問題與爭議,指出目前主要由光電業者主導下,只求速度儘快併網發電,過程中缺少了民間利害關係人的參與討論。
嘉義布袋經營「邱家兄弟生態級無毒水產」的邱經堯指出,政策發布後許多光電業者找上門,而養殖戶的面積卻一個個減少。他觀察,目前漁電共生要以漁業為主是不可能的,多數養殖漁民是租地養殖,在光電入侵下,土地租金大幅上漲,就算提高租金,仍無法與光電業者每公頃40萬元的租金抗衡。
邱經堯說,養殖漁民沒有土地所有權,地主多不從事養殖,且居住在外地,對土地已經沒有感情,對這些地主而言,出租給光電業者利益最大。他對於未來養殖漁業的前景表達憂慮和心寒。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南瀛協會:養殖戶應在第一線主導
「養殖漁民應該在第一線!」台南市南瀛養殖生產協會理事長蔡阿玉,於論壇直指目前漁電共生主導者的錯誤。她說,「該囂俳的應該是養殖漁民,不是光電集團。」
蔡阿玉的養殖場長期採用生態養殖,並取得國際ASC認證,水產品主要外銷。協會養殖戶多為自有土地,許多二代、三代接班,都是專業養殖,然而卻有2/3被劃入漁電共生先行區。原本反對漁電共生的他,在進一步了解後,轉而思考如何主動出擊。
「我從養殖的實際作業去思考,如何利用光電設施來提供漁場的防寒遮棚。遮蔽率40%的光電板要集中鋪排,不影響魚貨收成的動線,也要思考如何讓魚池透風、空氣流動,避免病菌滋生」。面對光電要進入養殖區,蔡阿玉說,協會決定漁民必須主導,並組團與光電業者談,包括案場設計和合作機制,強調必須以養殖為主。
「這樣的論壇應該早一點辦,讓漁民可以抒發想法。」蔡阿玉說,目前多數養殖業者並沒有主導案場的意識,多把魚池交給光電商,獲取租金退休,使得傳統養殖知識和技術無法延續。她也擔憂台灣未來的糧食供給問題,並且反對室內型漁電共生,認為那只是將養殖區變成工業區。
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如何落實公正轉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表示,在發展再生能源的過程中,應該聆聽在地支持者的想法,取得共識;並且考量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影響,肯認在地傳統知識和地方智慧。漁電共生在地方發展是否有做到分配正義?應讓地方有更大的主體性,漁民可以有自己的電場,要讓在地人獲益。
日本分享營農光電經驗,以新技術改良農業操作
為了解國際光電與農業結合的情形,論壇邀請到日本「市民能源千葉株式會社」代表東光弘,分享營農光電在日本成功推動的作法。
東光弘指出,該公司營農光電採用狹長型的光電板,要讓陽光可以曬到地面且不影響農業操作。根據研究發現,不同農作物的生長有其最適合的光照,適度光電板的遮蔭,可讓作物獲得足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同時能平衡農業與光電發展。該公司營農光電安裝的遮光率約為30%。
東光弘進一步說,日本農民高齡化,從農人口逐年漸少,因此營農光電從農地土壤的改良和農事操作優化著手,推廣不翻耕有機農法,透過微生物改良土壤品質,以增加農作的收成;並設計兼具耕作和採收功能的農耕機,讓農事較輕鬆。藉由在示範案場展示新的技術和解說,讓農民了解,願意接受在農地架設光電板。
與在地店家合作,讓民眾支持營農光電
在與大眾溝通方面,透過品牌行銷吸引民眾參與光電板下的農事體驗,同時也與在地社區業者合作,例如舊日式旅館、咖啡店和餐廳等,讓遊客住在當地,也使用在地素材進行DIY體驗,或生產社區產品,製作出在地有機啤酒或其他農產品。
東光弘指出,一處光電場每年參觀人次約有3000人,營農光電的營收則部分回饋在地團體,同時促進社區產業獲利,達到雙贏,鼓勵更多人回到地方從事農業或商店營業。
此外,營農光電的操作方式,獲得Patagonia企業、職業足球隊等邀請合作,以營農光電的發電供應日本Patagonia四成商店,和足球場的用電,農場也提供足球隊親子或企業員工來參與農事體驗及環境教育。企業的支持,進一步促使營農光電相關技術和廢棄物的處理得以改善和精進。
擔憂農糧危機,呼籲打造示範案場、資訊公開
主婦聯盟理事主席彭桂枝從消費者的角度,探討能源政策與糧食生產環境產生排擠或共榮。她指出,明年國土計畫法的實施,很可能讓農地面積越來越少,而再生能源的發展使得大量的資本進入農漁村,也對地方糧食生產和地景造成影響。身為消費者,在生活上已經實際感受到糧食危機可能發生。
台灣再生能源2025年若要達到目標,未來農地結合光電設施的可能性很高。彭桂枝建議,應參考日本作法,於台灣各區先建立示範案場,由在地農民團體或合作社、NGO等來主導,落實以農為本,展示農電共生的多元化。並且強調,政府應做到資訊公開,讓農民、社區和消費者一起參與討論再生能源的發展。
延伸閱讀:COP28首創「地方氣候行動峰會」,呼籲全球在地行動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特約記者李育琴(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標題:「該囂俳的是漁民!」 不讓光電業者主導 漁電共生如何公正轉型